北雄第9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2/1986


于是李破笑道:“不用恭维,准备的有些仓促,多有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没想到这么多人过来,城门守备,巡游街市的人可能少了一些,派人过去知会一下左右屯卫那边,让他们多派些人过来维持。”
今晚长安城几乎满城皆动,宽敞的朱雀大街上都显得很是拥挤了,李破眼见于此,也是颇为心惊。
长安城中的人们是多久没凑过热闹了,竟然来了这么多的人,贵族和平民挤在一处,一路走过来,已经碰到了几次人们口角,估计也就是人们顾忌身处皇城之中,不然按照关西人的脾气,应该不会光动嘴皮子。
皇帝有了吩咐,立即有人领命而去。
杜楚客和魏征则有些羞愧,作为皇帝近臣这点事竟然没想到,还在这里说什么洛阳灯会,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旁边的李碧悄悄拉了拉李破的衣袖,这里可不是太极殿,人来人往之间,他们驻足于此,已是引得人们纷纷注目,如果不是看他们不同常人,不然许就已经有人开始张口抱怨了。
而且丈夫领她出宫游玩,心情正好之际,她可不想因为旁的什么人坏了兴致。
更何况她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了,混迹其中,竟然多有忐忑,颇有些格格不入之感。
不过有丈夫陪在身边,其他一切都不足道,能与丈夫携手夜游长安灯市,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有了妻子示意,李破暂时放过两个贼头贼脑的臣下,转着眼珠道:“方才见了几个绢灯,你们都是才高之人,不如留下些墨宝予人,也让朕见识一下你们的文采?”
嗯,这个好,李碧嘴角露出了些笑意,此乃文雅之事,比观灯要有趣的多,再有就是猜谜……
唯一有些不美的是,彩玉坊的那些青楼今晚也没闲着,弄了些花灯来皇城,大多都有楼中妓子的名号在上面。
不论是猜灯谜,还是赋上诗词,只要得了持灯之人的认可,便可将此灯取回家中,过后你就可以挑灯去寻主人,免费享那鱼水之欢。
你说厉害不厉害,咂摸一下其中滋味,后来人那些金钱交易是不是俗到了骨子里?
当然了,这是读书人专享,俗人就不必指望了。
李破要是个普通人,此时赋诗一首,到了彩玉坊那一定是上宾的待遇,在当世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那是千金不易。
所以元夕灯会上,只要见到绢灯,多数都有人守候在旁,只要自忖才高八斗,便可上前挥毫泼墨,当然了,你要是没那个本事,最好还是躲远些。
守候在那里的人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要是敢戏弄人家,随之而来的必是毫不留情的讥讽,甚至饱以老拳,你要是还敢在上面留下题拓,那你名声也就不用要了。
杜楚客和魏征自然不怕这个,齐齐躬身道:“至尊有命,臣等敢不从诏?”
这是君臣间的游戏之举,考较的意味其实很少,却可以增加感情,传开去也不怕,多数会成为文人间,或者街头巷尾的谈资佳话。
………………
魏征和杜楚客两个都不含糊,就算他们对诗词不很精通,却也是当世顶尖的文人,临场发挥,做上一首元夕词,那是小事一桩。
而且他们这样的人,逢年过节若不准备一下,还当个什么官啊。
众人继续向前溜达,绢灯还是少数,得去四处寻找。
走了大约几十步,见了一处,围着不少人,却是猜灯谜的,也不知是谁家准备,弄的俗的很,猜中了就有铜钱可得,真正的读书人若不是穷途末路,肯定不会上前猜谜,君子不沾铜臭,这一点已经刻入了当世读书人的骨子里。
李破不管这些,拉着李碧上去凑了凑热闹。
正巧一个半大小子排众而出,像模像样的抱拳道了一声,“长安书院李元孙特来请教。”
人群发出一阵欢呼声,看来灯谜有些难猜,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围着。
长安书院现在在长安已是家喻户晓的所在,在普通百姓眼中,那里文气渐聚,于是长安书院的生员也就有了一层光环,在官场上则算是有了一定的跟脚。
到时候相互见面,你若道上一声俺出身长安书院,也不会有人轻视于你。
只是长安书院名声还远远不够,等到你去了洛阳,晋阳,江都这些地方,你说自己曾在长安书院就读,能得人尊敬的时候,那才说明长安书院有了根基。
少年声音清朗,身在众人之前也无甚局促之意,很是有点不一样的风采。
李破见了微微一笑,觉着长安书院出来的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回头看了看杜楚客和魏征,两厢比较一下,却也不得不承认,身后这两人才是当世读书人中的精华。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他们这个样子了,长安书院中的少年们还未长成,离着这些人的差距还很是遥远。
杜楚客和魏征却是会错了意,两人聚精会神看向绢灯,只稍微一瞧,杜楚客便嘟囔道:“酒肆揽客之举,倒还算有点心思。”
魏征笑笑,接茬道:“若有美酒得来,却也不枉一试。”
李破满头黑线,他是两眼一抹黑,歪头看了看身旁的妻子,顿时有了些安慰,这也是个蠢货,估计猜不出什么,那就更不用说阿史那容真了,她都不认字的。
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
===第1151章粗俗===
沉浸于文字之中的读书人,尤其是其中有所成就的一些,他们心思之灵巧是不用怀疑的。
尤其是猜谜这种活动,读书人常玩,是他们日常娱乐之一,更被真正的读书人视为小道,甚至很多人对之不屑一顾。
杜楚客和魏征无疑就是这样的读书人。
绢灯上写着一首小诗,也不知是商家从哪弄来的,在这里打个广告,估计是打着博人一笑之余,也能让自家酒肆受益的主意。
四句诗,各打四字,“有好酒卖”,之所以杜楚客说还算有点意思,是因为诗词很应景,正是一首元夕词。
其他的估计在杜楚客和魏征眼中都乏善可陈,他们嘴上稍微念叨两句,也不会上到前去出甚风头,那和他们的身份完全不符。
场中那神采飞扬的少年倒是合适,可如果少年是他们的子侄或者弟子的话,回去之后一定会藤条伺候。
君子慎独,戒于浮华,不为外物欺。
在众人面前显露才学,持身要正,秉意要诚,即便众人都不如你,也须做谦恭状,最忌口出不逊,得意洋洋。
其实就是简单一句话,要做到深藏不露,在正确的场合,对着正确的人才能施展所学,不能轻浮浪荡,用自己的才学博取众人之欢心,那和优伶何异?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李破明显不在一条线上。
此时人群发出一阵喝彩之声,守灯之人乐呵呵的立即将彩头奉上,马屁随之而来,少年颇为得意的环视四周,仿佛进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李破领着人走开,边走边问,“你们瞧这少年如何?”
魏征瞥了一眼杜楚客,心说你可悠着点,长安书院出来的学生,不久之后可能会加上一个头衔,天子门生,评价起来自然要看看皇帝的心情。
杜楚客没他那么狡猾,稍一沉吟便道:“新莺初啼,还显娇嫩,心性更堪琢磨,若我为师长,见其如此,定要罚他闭门数月,研读经义,有所心得才能作罢。”
李破哦了一声,稍显诧异,他瞧着那少年还不错,怎么到了杜楚客嘴里就得挨罚?
那边魏征听了,已在心里开始为杜楚客默哀,这厮不懂皇帝心意,怕是在门下呆不长久。
李破要是听到他的心声,一定会锤爆他的狗头,我心胸哪有那般狭窄?你这是诽谤君上知道吗?
不过不等他开口说话,那边的李碧已经道:“杜侍郎所评甚为中肯,少年人是有些轻浮了,该严加管教才行。
可看着也是朝气蓬勃,一如我大唐,如日初升,见之令人欣喜,而能管教它的,只有大唐的君臣和百姓,夫君觉得妾身说的对也不对?”
还是咱家婆娘懂事,李破赞许的点着头,就是嘛,少年人若没有点勇往直前,敢作敢当的性情,和朝臣们一样弄的城府深沉,做事必留三分气力,说话只说半截,那成什么了?
就算没点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飞扬肆意,也不能畏首畏尾吧?
杜楚客和魏征却已经躬身施礼,皇后说话如此大气,又有忠告之意,他们身为臣下理应做出恭谨垂听状。
两人心中也是诧异,皇后李碧在朝中存在感不强,也就是最近才到太极殿辅政,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今年或者明年与突厥人会盟做准备。
天子一旦离京,在皇子年幼的情形之下,皇后监国便是题中应有之义。
只是没想到深居简出的皇后也有这样的见识,大唐君臣为国之父母……这样的比喻真是别开生面,却又极有道理,最重要的是此等心胸,在女子身上可是极为罕有,说上一声凤毛麟角也不为过。
皇后的生平来历于是便在杜楚客脑海之中再次浮现出来,并清晰了很多。
魏征就差一些,毕竟是晋阳旧臣,李破每一出征,后方便会交给李碧,如今的户部尚书苏亶,并州总管王庆,兵部侍郎张亮,灵州总管薛万钧等人,都曾在皇后李碧账下听令。
而且皇后还曾与如今的幽州总管宇文歆一道主政雁门,可谓是文武双全,标准的女中巾帼。
在魏征看来,皇后如今深居后宫,轻易不会出来抛头露面,是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不想像文献皇后那样弄的群臣无所适从。
不然的话,如开皇年间一般,皇后和皇帝同治天下,应该也不稀奇。
……………………
李碧小露锋芒,一众人等继续向前,转头李碧就开始找李破的麻烦。
“夜将过半,夫君许我的元夕词呢?所谓君无戏言,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
李破“讶异”道:“我说的是中秋,哪说过什么元夕词?你莫要冤我啊。”
李碧的眉毛一下就竖了起来,仔细回想了一下,心中不由大恼,知道又被丈夫给糊弄了,握紧了拳头又松开,若非场合不对,估计夫妻两个又能上演一场全武行。
斗心眼完败,李碧恨恨的捉住李破的一角,好像要将他的衣服给扯下来,阿史那容真立即凑过来,把李碧挤开。
李碧不满的暗暗拍打了她两下,阿史那容真不以为意,还得寸进尺的挽住了李破的胳膊,李破给以赞许的目光,她那酒红色的眼睛舒服的眯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