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1986


但实际上,无论战功,还是官位,甚或是对于大隋的重要性上,都远远不如段文振。
只能说,他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位置,让他一战成名。
当然,这对于麦铁杖而言,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他战死在了此战当中,而他这样一个性情粗疏的江南悍匪,估计也不会在意什么身后之名。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人的五代孙,嗯,应该是外孙,是玄宗年间,大名鼎鼎的人物,可要比他出名多了。
他的名字叫高力士,太监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当然,如果知道自己家中会出现这么个子孙后代,麦铁杖也许会毫不犹豫的掐死自己三个儿子中的一个才对。
麦铁杖的名字,很快就传播到大军当中,而且,他的形象充满了正能量。
第二天,隋军便在高丽人手中,赎回了麦铁杖等人的尸体,并在全军瞩目下,运回了洛阳,诸般奖赏,也一股脑的颁了下来。
等到皇帝杨广稍稍安慰了下自己受伤的心灵,便开始泄起了怒火。
如果说,段文振的死,让隋军征伐辽东之战,失去了最好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部件的话。
那么,麦铁杖的死,终于让皇帝杨广,失去了理智。
这两个人,同为皇帝杨广之心腹,他们的死,对隋帝杨广来说,打击是非常巨大的,让皇帝迅的失去了对臣子们的信任。
随后,他拼尽一切的努力,想要将大军的军权握在自己手中,完全忘记了,当年率军南征时,给自己定下的那些规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轻易干涉将领们的决断。
于是,隋帝杨广开始了他的战争游戏模式,并很快成为了这场战事中,当仁不让的主角。
不过,在辽水西岸,所有人,还都没意识到,皇帝已经快被气疯了,很多家伙,还在沾沾自喜,做的事情滴水不漏,让皇帝根本抓不到什么把柄。
也确实如他们所料,他们做的很好,皇帝杨广再是恼怒,也不能擅杀军中上将。
于是,工部尚书宇文恺,先就倒了霉。
他受到了皇帝非常严厉的斥责,此时,因为身处军中,皇帝并未罢其官位,但想来,等到大军凯旋,回到洛阳之后,他很可能就此丢掉工部尚书之职。
宇文恺也有些岁数了,操劳至今,加上连气带吓,回去之后,很快就病倒了。
所以,他并未随军渡过辽水,而是回去了燕郡养病,在燕郡一病不起,逝于大业八年十月,和兵部尚书段文振,一道走上了黄泉路。
随后,隋帝杨广令少府监何稠,接替宇文恺,续建浮桥。
并严令各军,裹足不前者,斩。
这一次,没人再去刺激皇帝了。
站在高处的李破,也就再次有幸目睹了隋军第二次渡河之战。
有了之前的诸多教训,无论是登上浮桥的前锋所部,还是造桥的何稠,都很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渡过辽水的隋军将士,立即便和高句丽人在滩头处,展开激战。
隋军的强悍,到此,也终于显露无疑。
先是小股隋军,猬集成一团一团,戮力向前,根本不管身前的高句丽人到底有多多,他们都是征战多年的隋军老卒。
当他们被派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都已经明白,生还的机会不大了。
但这正是隋军可怕的地方,一旦生机渺茫,这些身经百战的隋军老卒,选择的不是退缩,而是拼命,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向前,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退后的结果就是,不是死于践踏之下,就是被被人砍下头颅,挂在旗杆上示众。
所以,这一刻,他们爆出来的能量,是非常可怕的。
当第一个隋军士卒,猛的一头扎入高句丽人军阵当中的时候,几乎是直接猛的跃起,任由自己的身躯被长枪刺穿,却拼死挥舞着长刀,在最后一刻,一刀斩下一个高句丽人的头颅。
向前,向前,不住向前,一个个隋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打开了缺口,让后续跟上的同袍,迅插入到高句丽人的军阵当中,随即便在高句丽人军阵当中,掀起了一阵阵的腥风血雨。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唉,今天起点后台改版,预存的章节没了,阿草才现,不过到底没过24号呢,呵呵。
===第129章
再战(一)===
喊杀声一下便大了起来,人丛之中,刀光闪烁,鲜血迸流。
彪悍狂野的隋军士卒,在军官带领之下,戮力向前。
他们一大部分,都战死在了滩头之上,并没有什么人,能冲到指定的高句丽人将旗之下。
但这种令人胆寒的决死冲击,却动摇了高句丽人严整的阵型,让高句丽人根本无法封堵住浮桥上迅通过的隋军。
这一战,是两士勇气以及战争技艺的正面较量。
无疑,隋军将士更胜一筹。
这一次,李破料想的差距可就大了。
从晌午过后,隋军登上东岸,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
隋军便在东岸站住了脚跟。
三座浮桥,三个阵地,飘扬的隋军旗帜,竖起来便再没有倒下。
离的很远的李破,却彷如亲临其境般,体会到了其中的残酷与惨烈。
拼死一战,绝不回头。
隋军将士的意志和他们在野战中表现出来的疯狂劲头,让李破吃惊不小,这就是隋军的战斗力吗?
马邑隋军向称精锐,但如果是他带领这手下的军兵,渡河抢滩,会是如何?
这注定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不过,李破也隐约觉得,这一次战争当中,他并不缺乏证明这个问题的机会。h
此战,也表明了,隋军并不缺乏优秀的将领,敢战的士卒。
右屯卫府大军迅通过了浮桥,连成一片,箭雨一下就密集了起来,那是隋军的弓箭手,终于通过的浮桥,摆开了阵型。
高句丽人的军阵,在不住的凹陷,很多地方,还出现了空白,在那里,箭矢如蒿草般扎在地上,一片片的尸体,和横流的鲜血,成为空白处最为醒目标注。
两军接触的地方,一排排的隋军士卒,挥舞着刀枪,迈着坚定的步子,不住前进,阵列之中,不时有人倒下,却绝不会出现空当,立即便有人补上前去。
到了这个时候,高句丽人所有的抵抗,都已变得苍白无力。
居高临下的他们,反而处于极端的劣势,一排排的高句丽兵卒,像割麦子一般,被隋军砍倒在地。
而在高句丽军阵当中,还有着不少小股的幸存隋军前锋,在努力的杀向高句丽人将旗所在。
随着后续的大队隋军通过浮桥,阵列越来越是密集,越来越是严整,攻击力也越来越是强悍。
高句丽人的军阵,开始动摇。
当日渐西斜的时候,高句丽人终于开始承受不住越来越是惨重的伤亡,选择了徐徐向后退兵。
天色已晚,隋军也不逼迫,随着军令传下,渐渐与高句丽人拉开了距离。
辽水之战渡河之战,结束了。
东岸滩头之上,一片狼藉,横七竖八的尸体,成堆的倒卧在一处,鲜血,然后了大片大片的湿地,渗透入泥土当中,流入河水,将靠近岸边的河水,染成淡红,很久不曾消退。
这一晚,辽水之上,灯火通明,隋军一直在连夜增兵东岸。
皇帝的车辇,一直未动,左候卫府辖下隋军将士,也一直处于旁观状态。
实际上,百万大军,想要通过辽水,需要的日子可不是一天两天,在之后的数日间,工部人等,也一直在加紧修建更多的浮桥。
不得不说,高句丽人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在半天的战事当中,他们没能阻挡隋军登岸,却并没有让他们意识到,和隋军野战是多么愚蠢的主意。
他们也许是被中原汉人地界传过来的许多经典战例给迷惑了,也许是将领们怕回去,受到高句丽王的惩罚,也许是他们的自尊心作祟,或者是他们的信心足够充裕。
反正,在失去滩头最为有利的战术环境之后,他们并没有趁隋军增兵之际,退兵回辽东城,而是继续在东岸列阵,等待天明时跟隋军再战。
显然,他们打算趁隋军渡河的人数并不多的时候,一举将隋军赶下辽水,再创造一次辉煌的胜利,杀上一两个隋军大将。
而且,他们的花样还不少。
当然,便有高句丽人的勇士,率军偷袭隋军东岸营地。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在两军刚刚战罢的这个晚上,就算再疲惫的军伍,也不会在大敌当前,近在咫尺的时候,放松警惕。
于是,所谓的勇士们,一脑袋都扎进了鬼门关,被隋军站瓜切菜般送了上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