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5/1986


这些人的意愿其实很简单,一切照旧就好,而一旦察觉出鼎革的先兆,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能拖就拖,反正在前隋,以及萧铣治下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只要天下太平了,也没人奈何得了他们。
毕竟地方上的事情还是得他们来做主嘛
如今江右大局已定,李靖却被这些人的顽固给惹恼了,尤其是有些人好了伤疤忘了疼,竟然还想大肆修建寺庙,道观,甚至一些和尚又都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李靖信佛不假,可他首先是一个典型的关西贵族,将礼敬佛祖和杀人,治政等事分的很清楚,李碧明显继承了他这一点,从来没有慈悲为怀的心思。
可她还是会去给佛祖上香,你说人心奇妙不奇妙?
张亮就像阎王派出的勾魂使者,在各郡游走,大开杀戒。
朝中鼎革在即,李靖不耐之下,终于用最为野蛮的方式开始清理荆襄官场,那些早已上了他黑名单的人,皆被斩杀殆尽。
这俨然就是平定萧铣的后续,荆襄之地鼎鼎大名的那些人都已被解送长安,郡中官长又都被召去了江陵,剩下的人群龙无首,想要反抗都找不到刀把子。
张亮彻底出名了,可却是凶名,这厮行走在荆襄郡县之间,所到之处,必定有人头落地,这人心狠手辣,杀人不算还要抄家灭门。
半个多月下来,江右已是人心惶惶,张阎王到处,人们奔走相告,如避蛇蝎,如果再过上些日子,估计他的名声便可直追当年的食人魔王朱璨了。
李靖则在紧着配合,张亮走过的地方,他便放了郡中官长回去收拾残局,收拾的不好,便要丢掉官职,甚至是性命。
等到张亮走完一圈下来,已是六月末,张亮到江陵复命,然后启程回京去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凶名无数,可止小儿夜啼那种。
作为始作俑者,李靖颁布政令,缉拿逃人,嗯有些人被吓跑了,也就属于逃人之列,缉拿回来还是一个斩字当头。
之外宽待官民,他这时才将朝廷免赋减税等政令拿出来,以安抚人心。
一番操作猛如虎,甚至过后传出的消息是,李都督实在看不过眼,才上书弹劾,将张阎王赶回了长安云云,不明就里之人听闻都很感激,广传其仁厚之名于郡中
===第1127章旧部(一)===
江左,江右各有难处,只看治政之人的手段而已,李靖算是先行了一步,谁让人家是皇帝的老丈人呢,做起事来就不用顾忌太多。
……………………
六月初,回京述职的张伦,薛万彻,张士贵三位大将军入宫见驾。
这时密集的小朝会已经被李破停了下来,六月初一的大朝上面,李破诏人宣布了一次阶段性的成果。
涉及到的是税赋和田亩分配的问题,这个已是商量的差不多了,给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许多优惠政策,轻徭薄赋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主要是想吸引人到那里去定居。
早年北齐的河北,山东军事集团已然成了昨日黄花,许多鼎鼎大名的豪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剩下小猫两三只,也只苟延残喘罢了。
其中一部分人要么逃往了江南,要么到了关西,晋地其实也收容了一些,根基已毁,当年故事风流云散,不复见矣。
再来的大部分就都是移民,现在的情况则是,裁汰下来的诸侯降军成为了移民的第一批,散落在各处,激不起多少浪花。
官府则在积极的重定户籍,恢复生产,今年因为战事结束的早,所以还能指望一下秋收,惠民之策在六月间定下来,秋收时农人的负担就能再轻一些。
大朝过后,李破也不打算再盯着户部不放,把重任交给了尚书省,到了一定阶段,再由尚书省递上呈文,由中书,门下复核,交到他这里的就简单多了。
追着臣下们踢屁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李破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正好此时刑部尚书杨恭仁上请重定唐典,李破顺水推舟,交给了中书令萧禹来主持,三省皆要有人参与。
其实还是在隋典基础之上来完成,按照杨恭仁的建议,参照的是隋初的律典,因为到了开皇中期,前隋国力渐盛,那时修订的隋典很多规条都不适合现在的大唐。
而到了杨坚晚年,猜忌功臣,又要防止各种反对势力的反扑,律法于是变得严厉了起来。
大业年间就不用说了,杨广太过急躁,修订起隋典来很是随意,而且没完没了,杨广关心好像只是俺修订了隋典,并不关心到底修了什么,所以没有什么参照价值。
李破让王泽等人在晋阳修订刑律时,参照的则是开皇中期的律法,宽严并济,一条条捋下去,已经是一部非常完善的古代律法了。
至于刑律中产生的那些漏洞,并不值得去追究,因为以当世的人口数量,以及人们的局限,不会产生太多过于复杂的纠纷和案情。
比如说两人打架,没有重伤或死亡的情况之下,根本不会报到官府,更不会产生是自卫还是互殴的辩论。
还比如说,你如果头顶有点绿,完全可以操刀过去杀了奸夫,官府将不与追究,如果你杀的是乡中恶霸,众人相护之下,也有很大可能逃脱罪责,也就说当世律法有很强的主观性。
反过来说,乡中豪望会很占便宜,如果与官员勾结,完全可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而不受惩罚。
当然了,后来占据资源多的人也是占尽便宜,就不用指望当世的法律能约束住贵族阶层了。
能够约束住他们的其实是名声,信誉这些无行的枷锁,让世族们不敢做的太过,律法对他们而言,多数时候只是控制百姓的工具而已。
中原王朝的刑法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礼,法并用,而且礼在法前,上层知礼,下层守法,就是和谐社会。
大致上就是说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精神,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和后来西方人推崇的法律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法律思想体系。
……………………
而杨恭仁所请,重定的则是天下之法,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事情也是巧了,何稠才刚劝谏一番,杨恭仁的上书便来到了李破的案边。
李破都有点怀疑是不是两人串通好了,不过不管怎么说,都和他的意图并不冲突,而且制定唐典也确实在他规划之内。
顺便他令兵部重新修订军律,正好也在设立折冲府,折冲府中又有学堂,军法将是府兵们上的第一课。
严格的军律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基础,若每一个军卒都能熟悉军律操典,令行禁止之下,战力肯定爆棚。
所以说,六月间的朝堂依旧一片忙碌。
此时陈孝意,裴矩,李靖,张云智等人在李破授意之下纷纷上书请建书院,李破一一诏准,并令国子监,长安书院出人奔赴各地,按照长安书院的模式在各地设立了四间书院。
都用地名来命名,洛阳书院,晋阳书院,江陵书院,以及成都书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不久之后还有江都书院或者是丹阳书院。
山东河北就算了,那里人都没剩几个,建了书院也是白费工夫。
…………………………
张伦几个入宫见驾的时候是正午,在两仪殿赐宴。
三人进到殿中,齐齐行下军礼,敲的胸膛咚咚直想,几个家伙都是第一次进皇宫,即便皆是心雄胆壮之辈,事先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却还是为皇宫的威严所设,变得小心翼翼了起来。
这两天把事情都外包了,李破算是稍微清闲了一些,见到了几个旧部,心情不错,摆手便道:“都是朕的功臣,坐下说话吧。”
三人谢恩纷纷落座。
看着他们,李破便笑道:“自从过河进了关西,也有两年未见了,看你们气色都不错,朕也就放心了。
你们在外领兵得力,于国于朕皆有大功,一会陪朕多饮几杯如何?”
那还有什么如何不如何的,三人都露出了八颗大牙,笑的灿烂了起来,至尊看上去还和当初一样,对他们甚是亲厚,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确实要多饮几杯。
张大胡子习惯性的挠着他的大胡子道:“末将等可没什么功劳,这些年若非至尊简拔,末将等哪有今日?
就是近两年没见至尊,领兵的时候心里总是没底,就怕给至尊丢脸,私下里想想,还是那些年在至尊账下听令的时候觉得踏实。
至尊登基,末将等在外听闻,都是欢喜至极,只是……唉,世间却少一名将啊……”
===第1128章旧部(二)===
薛万彻,张士贵二人侧目相视,都是心说,没想到张大胡子拍起马屁来竟是这般娴熟,以前可没看出来,只觉得这人有些奸滑而已。
李破被拍的很舒服,现在拍他马屁的人太多,每个人来到他面前抽空就要歌功颂德一番,他听的都腻了,只是张大胡子拍的还真有点清新脱俗的味道。
他自起兵以来,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嗯,张伦说的也不算拍马屁,确实是实情啊。
李破指点着张伦就笑,“你可莫要学步群那厮,朕要的是领兵建功的大将军,可不是溜须拍马之徒,以后有什么说什么,少要逢迎。”
听上去像是训诫,可殿中之人都知道,皇帝被拍的舒服了,看那笑的,和要找人错处予以惩戒是完全不一样。
薛万彻也不甘人后,三人当中他跟随李破最早,此时便道:“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这回轮到其他两人看他了,心中也是都道,没看出来,薛黑子竟然还会吟诗,他娘的见了鬼了。
张大胡子就算了,没读过几本书,张士贵则不然,听了两句就已有些悚然,心说老薛这是杀了多少人,才憋出这种鬼气森森的诗来?
只见薛万彻满是感慨的接着道:“至尊当日在草原之上所言,末将尽都记得,功业之下,真可谓白骨累累,可若无至尊率我等平定乱世,还天下一个安宁,今日吾等怕也是身处白骨之中了,哪里还能陪至尊在此饮酒?”
嗯,这马屁拍的很有深度,就是有些伤感,却也若有若无的在其他两人面前摆了一下资历,俺可是跟着至尊去过草原呢。
张士贵恍然,原来这诗是至尊所做,真是好诗啊,如此气势,古之罕有也,看来至尊在草原上没少杀了突厥人。
起居注薛元敬躲在殿中角落,又开始奋笔疾书,至尊的诗啊,怎么又是残句?
李破颔首,马屁如数笑纳,“天下离乱,英雄豪杰应时而生”
说到这里他叹息一声,吟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化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殿中一片安静,便是张大胡子好像也感受到了词句中的力量,一时有些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5/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