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8/1986


而窦光大头一次见皇帝发火,果然很是狞恶
===第1088章赋税===
李破心情大坏。
隋末乱世,人口大减是不争的事实,可每次谈论起这个话题,都不很愉快。
最让他郁闷的地方其实在于,这里面有他自己的一份功劳,而他又是隋末战乱最大的那个得益者。
每每想及于此,他心情能好了才怪。
这也说明,他的脸皮还不够厚实而实际上,更让他感到为难和惊惧的是,天下的人口少了这么多,他该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
于是臣下们的劝慰或者说是恭维的言语,听着就刺耳了起来。
看着他们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更是怒从心起,我都难为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竟然只顾着拍马屁?
当然了,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告诉自己,烂摊子终究还是要收拾起来,大家都没错,错的是杨广那个狗东西。
当然他这时也不会去想,没有杨广的一番折腾,他也当不上皇帝,说不定还在边塞转悠呢。
李破深吸一口气,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才摆了摆手,缓和了语气道:“都坐下说话吧,到了这个地步,还需朕与众人齐心协力,才能恢复一些元气。
唉,照这个样子,朕有生之年,怕是见不到盛世之景象了”
说的很是伤感,心有雄心万丈,却难为无米之炊,他的心情可以理解。
众人默然间,却也不敢再劝,纷纷归座,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心情不好了,之后应答之间若有差错,估计就要有人倒霉。
“户籍之事还是要抓紧一些,多少大事都在等户籍清查之后才能推行,此乃当务之急,不能再拖下去了,今年冬天之前,一定要有个结果。
若是不成,你们这些人就一道上书请罪吧。”
话说的很重,苏亶和窦诞却都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冬天之前,时间足够了,唯一让他们有点担心的是王泽那边。
杜伏威来到了长安,他的部下们不知会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朝廷招抚,若是有人为乱的话,到时哪还顾得上清查户籍?准定是平乱为先
但这不是诉苦的时候,苏亶当先便道:“请至尊放心,臣等一定将此事办好,绝对不会拖到明年去的。”
户部的事情又多又杂,户籍只是其中之一。
赋税也是户部的重要职能,当下还没办法大面积征收,而且赋税之上必须做出改革,甚至已经来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诸侯们在赋税上的举措五花八门,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赋税越来越重,河南就不说了,在王世充主政时期就已经没什么赋税可言,纯粹是今天想一出明天再一出。
大兵一起就到处抢夺粮草,强拉丁壮,从上到下几乎都变成了强盗,王世充就是强盗头子。
窦建德施行的是军管,近两年变得和坐地分肥差不多,将军们率士兵屯田,定期向窦建德缴纳粮草,一部分留下自用。
好处是大家确实渐渐不用挨饿了,窦建德也不用再为粮草发愁,弊端嘛根本不用讨论,这就是战时的权宜之计,没有任何值得称道之处。
即便当年李破在云内施行了一段时间军管,也没这么来弄。
至于李轨和梁师都,都属于玩闹性质,提都不用提。
其他地方大差不差都是施行的均田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征税标准不一。
只拿李渊来说,登基之初便有轻徭薄赋之意,定下的是三十税一,后来慢慢加到二十税一,最后和李破打红了眼,成了十税一,农民到此已不堪重负,纷纷逃散。
李破在晋地施行的其实也是均田制,一直在执行二十税一的税制,因为要养兵,没办法再减。
说起来,均田制是北魏年间由权臣宇泰力主施行的一种田税制度,一直沿用到前隋,看来还需继续用下去。
因为均田制非常适合战乱之后家国残破的情况,大片的土地荒芜下来,人口锐减,民族杂乱,正是有鉴于此,宇泰才在前人基础之上施行了均田制。
像李破之前心心念念的依照田土来收取税赋的摊丁入亩制,就不适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因为那样一来,无疑会挫伤人们的耕种热情,因为种的越多,收取的税赋越重。
在人口锐减的今日,那会极大的增加农户的负担,贵族们也会怨声载道,上下一起得罪,那简直就是亡国之举。
只有在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人口却极大膨胀的时候,那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了,这都只是一概而论,其中细节还有无数,如今大致的方向便是以均田制为主,细节上需要改革的地方多的很。
小朝会上不会讨论这些细节之处,之后需要群策群力才成,之外只要定下来,就会成为唐典中的一部分,牵涉到的绝对不是户部一个衙门。
“回去再商量一下吧,三十税一朕觉得还是重了些,农人多数没有盈余,国库还能支撑之下,还是要本着让利于民来办事。
朕想着以五年为期,节俭度日,总得让百姓的元气恢复一些再说,你们觉得如何?”
这次户部的人都不太同意,只是换成了由窦诞来说话,“至尊爱民之心臣等皆知,可三十税一已极为轻省,再减的话,大军就需要屯田,臣觉得还不是时候。
臣以为最少也得两年之后再行仁政,会更加妥帖一些。”
李破沉吟半晌,点了点头道:“卿所言有理,那就送交中书议决吧。”
与诸侯的战事已然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战争会就此平息,用兵的地方还有许多,可不能让大军去种地。
大唐初兴,远不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节,只要大军还在,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减轻田税。
那就只能去抢去夺了,李破暗自咬牙,当年抢的是突厥人,这次咱去抢谁呢?
建国之初发动的战争,基本上不会是转移国内矛盾,而是对财富,人口,甚至是疆土的极度渴求。
随着殿内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一条条的政策梳理下来,唐初的税制方向正在成型
===第1089章繁复===
天色渐晚,李破已有点头昏脑涨,于是放了苏亶等人离开。
估计接下来的几个月,朝中都得围着赋税二字打转,这是正经的朝廷大政,从今日开始,接下来的许多时日都将是制定唐初税制,徭役等事的日子。
如何照顾到当年的局面,给农人减轻负担,是此事的重中之重。
这个时候就不能像之前一样,尽量依循旧制,努力的让治下安稳,以应对诸侯间的相互攻伐。
要进行改革,像授田一项,就要做出无数的更定。
第一个就是授田的年纪,这个一定是要降下来的,人口太少,田亩又多,大家都觉得授田年龄应该降到十八,也就是说把成丁的年纪给改了。
之外为了鼓励生育,男女婚姻年纪同样要改,当然了,当世好像也不很在乎这个,贵族们十三四,十四五就婚配者比比皆是。
尤其是皇帝带头违反,选秀入宫者的最佳年龄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你瞧瞧,凭什么把大家婚配年纪定在二十多岁?
第二个就是授田的对象,不要以为授田的不是男人就是女人,前隋时是有丁牛授田的,比如一丁授田八十亩,有一头耕牛的话,便可授田百亩。
初衷自然是好的,想提高耕作效率,鼓励大家豢养耕牛之类,可到了大业末年,丁牛授田就趋于废止,主要是天下动荡,人们吃不饱肚子,纷纷宰杀耕牛充饥,官府根本无法阻止,于是这一条也就不作数了。
到了大唐开国,户部众人建议废止耕牛授田之制,理由非常充分。
耕牛授田有很多的弊端,前隋时法纪败坏的很快,到了仁寿年间,有时候一个村子就一头耕牛,为与官府争田,却全村共用,官吏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造成了很严重的官田流失现象。
还有就是拥有耕牛者一般都是贵族或者乡中豪望,他们的田土本来就多,再加上耕牛的话,更增其富,与百姓却无多少利益可言。
除了丁牛的问题之外,还有就是男女授田之事。
前隋规定一丁男授田八十亩,一女成年授田四十亩,在这个上面,苏亶和窦诞的意见都很一致,只授田于丁男,不应再授田于女子妇人。
这同样是鉴于前隋弊政而言,前隋改革北周税制的时候,正是开皇初年,皇帝夫妇在位,厉行节俭之外,还不许贵族,百姓们多纳妾侍。
当时社会上下风气井然,贵族们很少有吟乐之举,贵族们如此,百姓们自然也就不敢放肆。
所以授田之时还算公平,可还是到了大业年间,贵族们渐渐放开了手脚,广纳妻妾,恣意享乐,很快就延及到了授田之制上。
因为男女皆能授田,于是富户占的便宜越来越多,贫苦人家却吃了大亏,有些人嫁女儿的时候为了能留下女儿的田产,便跟夫家商量,把女儿的户籍留在家中,只把女儿虚嫁出去了事。
由此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多贵族都掺和其中,弄的乌烟瘴气,风气日下之余,同样撬动了前隋的统治基础。
所以户部众人建议干脆不予女子田产,只照顾一下寡妇就行了,然后增加丁男的授田数量,来弥补百姓的损失。
李破听了这些简直大跌眼镜,他以为对这些已经很熟悉了,可细节方面还真不成,不由想着,女子想顶半边天还真是任重道远啊。
反正他觉着按照这种节凑,女子的地位只会越来越低当然也没什么办法,农耕社会就是这般,女子的聪明才智也许只能等生产力得到解放之后才能释放出来。
这是人力分配上的不公,没办法以主观认知去改变。
还有奴婢,贱民之类的授田问题,需要酌情对待,蓄奴是个社会性的问题,中原王朝早已渡过了奴隶制阶段,大多数人的生命在承平时节都会受到严格的保证。
肆意打杀奴仆的时代早已过去,拥有权势的贵族们要放肆一些,可一般情况之下,肆意杀人也会受到惩处,只是视情节或者其地位分有轻重而已。
而在人口数量锐减的今日,朝廷必然要出台律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给奴婢授田也是基于以上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