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2/1986


“大兄让俺转告叔父,只要叔父不求他去,在长安安心待个一年半载的,之后必受重用,在长安期间,叔父可能会任职户部,太常,匠作等处,官职肯定不如以前显贵,叔父千万莫要怨怪……
当然,叔父性情如此豁达,想来也不会如那些人般斤斤计较,看来是侄儿们多虑了。”
醉醺醺的李袭志哈哈大笑,拍打着桌子便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南西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南人喜欢以诗词遣怀,尤其是在酒后,若不歌上几句,就浑身不舒坦,可惜此间无人应答。
李道兴只傻呵呵的拍巴掌,紧着给叔父斟酒布菜,却不会去理解李袭志感叹世情以及自身处境的情怀。
当然了,李袭志作为正经的门阀中人,却不会像鲍明远那般感慨门阀之弊,自伤于身世,李袭志只是觉得进了长安便如入牢笼,以后说话都要小心些了。
至于李道兴能不能应和两句他也并不在意,敲着桌子又歌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唉,当今天子文武双全,也不知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
说到皇帝,李道兴即便饮了许多,还是立即警觉了起来,下意识的四下瞅瞅,声音也放的低了。
“叔父快莫如此,兄长说了,至尊器量恢弘,选贤任能,极有分寸,明君之相渐显,吾等只需戮力前行,不可计较太多,不然……取死之道也。”
李袭志笑笑,心说这是一句废话,若非明君,咱们怎会有今日之困?不过从侄儿的战战兢兢,背后都不敢说上一句坏话的态度上可以看的出来。
之前大家在江陵城中的议论怕是颇有出入,关西大局早定,可不是一副内里不安,立足未稳的模样。
和李道兴谈说良久,渐渐的李袭志对之后见到皇帝该有怎样一个姿态也有了准备,这就是有人接引的好处。
其实让李袭志比较感兴趣的是,内史令萧阆等人会被如何对待,那些都是萧皇帝的心腹之臣,也是今年战事的发起者。
前两年和诸王,以及周法明等人斗的不亦乐乎,诸王殁后渐渐势大,上谄君王,下制朝臣,让人很是看不过眼,像他这样出身山南家族,祖籍又是关西的人基本上没有了说话的份。
到了如今地步,他自然也不会希望这些人好过。
…………………………
送走了李道兴,李袭志招来儿子和侄儿,两人也不嫌弃残羹冷炙,坐在那里便狼吞虎咽,显然一路上没少吃了苦头,性命堪忧之下,家里面的教导早早就都被扔在二门后了。
李袭志看着很是心酸,想让他们涉险到处打听一下状况的心思也淡了下来,行路难,且行且珍重吧。
令他颇为诧异的是,李道兴走后不久,又有人前来拜访。
他也琢磨不太明白,他在长安没有任何的亲眷,算是典型的“外来人”,而且还是梁国降人,怎么就会接二连三的有人来见他?
难道皇帝真的这么看重他吗?那消息传的也太快了些吧?
这次来人就非是李道兴可比了,来的是秘书丞薛德音,另外还有梁州司马张公瑾相陪,又带来了些好酒好菜,让李袭志恍惚间有了些错觉,不会吃喝完了头颅不保吧?这很像是断头饭嘛。
更令他吃惊的是,两人竟都自称是受了前平阳公主李秀宁所托,来看望她的叔父的,一下便让李袭志对陇西李氏的状态产生了许多联想,且扑朔迷离的厉害。
而看他醉醺醺的样子,那两位倒都很理解,这是借酒浇愁呢吧?
薛德音的仕途现在很平稳,今冬可能就要升秘书少监了,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秘书监温彦弘修隋史,他与温彦弘之前皆都晋了观文殿大学士。
李破入主长安之后第一次分发这样的荣衔,不但是因为他们在文坛的名望,而且也是因为他们在长安书院的建立过程中出了力的缘故。
观文殿中的图册都在秘书监掌管之下,想要运到长安书院去,没有秘书监劳心费力肯定是不行的。
薛德音也是降人,吃过苦头的人表现的格外老实,如今只一心想修好隋史,把秘书监当成了家,对其他的都没了兴趣。
若非公主传信给他,他也不会来到这里见李袭志一面。
张公瑾也差不多,正处在仕途的上升期,在梁州极得梁州总管李武信重,今年冬天赏功,必定有他一份。
回到长安来是押运粮草回来的,冬天里也就不走了,要替李武拜访一下故旧,公主府是必然要去的一站。
陇西李氏主枝摇摇欲坠,李秀宁正在努力增加它的支撑,只是一个女人支撑门户,确实让不晓得内情的李袭志感到了不适。
来的两人也有些尴尬,闭口不谈公主如何如何,说的其他的话倒和李道兴差不多,只让李袭志耐心等待,莫要胡思乱想。
他们的消息显然更为明确,送走了他们,已然喝的过了量的李袭志晕乎乎的想着,难道陇西李氏已经变成了女人当家,那李道兴兄弟又是为了哪般?
===第983章修史===
“杀高慎一人不算什么……可朕要的是证据确凿,明正典刑,仓促斩之,岂非是朕掩了他的罪行,发回中书再议一议吧。”
李破翻了翻厚厚的案卷,几乎不加思索的就又踢回了中书,冬天里闲着也是闲着,还是再拖一拖才比较有趣。
大理寺卿李纲听了,却是满嘴的苦涩。
他之前任职户部尚书,太子少傅,后来因事免职,去到潼关辅佐太子李建成领军,李建成死后,他与王珪等人作为降人回到了长安,不久转任大理寺卿。
他这一辈子历任显职,在朝中向有方正之名,不然的话也不会坐上大理寺卿这样的职位,显然新皇同样嘉许其德行……
像高慎这样的大案也不是绝无仅有,只要身在大理寺任上,三五不时的可能就要碰上一起两起。
像几年前刘文静案就在此列,同样的三省会审,结果就是刘文静人头落地,之后的杨文干案也差不多,只不过那次作为太子近人的他没有参与其中罢了。
这些大案都牵连甚广,皇帝和朝臣的倾向就很明显,最后肯定是快刀斩乱麻,不然那些死到临头之人胡乱攀咬起来,根本无法控制事态的进展。
哪像高慎一案,拖来拖去,好像除了他们大理寺就没有一个想着把案子快些审结。
今次他亲自入宫见驾,呈上案宗,就是想要结案,可皇帝还是不满意,皇帝到底想要怎样一个结果呢?他第一千次的问自己。
皇帝要杀鸡儆猴,皇帝要震慑群臣,皇帝要将此案办成铁案……拖的时间越长,高氏掉在地上的脸皮就越无法捡起来,很多人也都乐见其成。
这些道理李纲其实都明白,只是大理寺很难做啊。
当高慎一案发作的时候,一波波的人来求情,都很好打发,他又不是没有经历过,后来求情的人少了,可劝告他赶紧结案的人却多了起来。
显然高氏在内外夹攻之下兵败如山倒,从高慎到高恽等人也得了旁人的提点,只求速死,到了这种地步,李纲认为便可以结案了。
朝争引出的案子,大抵上都是如此,可把高氏挂起来示众……中间还有栽赃陷害,比如说户部那些布匹,没的就莫名其妙,高慎等人明显不知情,可却成了其最为严重的罪行之一。
李纲自诩廉明,却着实审了一次糊涂案,更可悲的是,结案怕也要糊里糊涂才成,别说去查是谁栽赃了高慎了,便是为高慎说上一句公道话都得仔细掂量一下。
他曾经为刘文静说了几句,最后是几面不讨好,太子不满意,秦王不领情,皇帝李渊那里更是没法交代。
于是他干脆的丢掉了户部尚书之职,在家养病了很长一段时间。
现在他学聪明了,糊涂案一路审下来,倒是很得各方赞许,大理寺卿之职稳固得不得了,就是把自己审的老了几岁。
如今皇帝,朝臣都不着急,可他那些亲朋好友,故旧知交们在别人请托之下,越来也多的登门拜访,渤海高氏的压力整个来到了大理寺头上。
愁肠百转,很想再次归家养病的李纲慢吞吞的行出了太极殿,白发苍苍,身子略有佝偻,看上去很是可怜。
迎面正巧碰上门下侍郎封德彝,同样年岁不小,可人家步履稳健,身姿挺拔,精气神上一下就把李纲给比下去了,当然了,李纲的年岁确实比封德彝大着一轮呢。
两人相互施礼,封德彝笑问,“李公在此,可是高慎一案有了结果?”
李纲素来不喜封德彝为人,表现的颇为冷淡,“封侍郎身在帝侧,怎还明知故问,此案想要就此了结,哪那么容易?”
说完也不等封德彝回话,便挪着步子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封德彝笑了笑,心里却是暗哼一声,背主之辈,也不知还清高个什么?你晓不晓得能转任大理寺卿,还有俺的一份功劳呢?
李纲没能影响他的好心情,外间捷报频传,皇帝心情一直很好,作为皇帝近臣的他们心情也就不会太差。
而高慎一案跟他没什么关系,虽然他在其中做了不少手脚,可那都是奉命而为,可不是他封德彝真的想跟高氏的老乡们为难。
进了偏殿,见皇帝正像往常那样在殿中四处溜达,便收拢了一下自己的表情凑了过去。
听见脚步声,李破抬头看了看,招了招手笑道:“你来的正好,秘书监送来了隋史初订,卿来帮我瞧一瞧,看有没有不妥之处。”
封德彝的心大跳了两下,修史修死的人可不老少,作为前隋旧臣,给老东家盖棺定论,很容易出错的。
初订就是一个大的方向性框架,先定下功过,然后再填充内容,一般来说,过去的时间越长,史书的评判越是公正,离的时间越近,倾向性便越明显。
而懂史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绝对真实的史书,所以观史之时当求借鉴,不需太过计较其真伪。
接过宦官呈上的书册,封德彝小心的问道:“至尊为何急着修订隋史?要知道……前朝之臣犹在,定其功过怕是有些早吧?”
李破不以为意的笑笑,“年初时秘书监窦琎把前隋,李渊修订的隋史拿来给我瞧了瞧,看了着实让人气恼。
杨广在时,耗尽民力,写到史书里就都成了他的功劳,那么多冤魂缠绕不去,他也不怕死后难安,昏聩到他那种地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李渊倒是还成,没把自己吹上天去,就是把朕弄成了逆臣贼子,现在我入了长安,那自然要赶紧来修一修,还自己以及天下人一个公道。
而且朕也是前朝之臣,若按你的说法,有生之年难道就修不得隋史了?”
你瞧瞧,你瞧瞧,俺还没说什么呢,就已经有了罪过,这要是再来说三道四,怕是要吃大亏啊。
不过皇帝的直白还是让他吃了一惊,皇帝干预修史并不出奇,但明言告诉旁人,朕就是要按照自己的喜恶来修史的可不多。
封德彝觉着李纲在这里的话会更好些,那厮脾性颇为执拗,一定会劝皇帝收敛些,然后就会被皇帝的怒火所淹没,多好的事情。
轮到他自己嘛,他便老实的低头去读史了,文帝的功绩显而易见,晚年杀的功臣有点多,却也不都是文帝自己的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