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9/1986


新任家主鸿胪寺卿高表仁还亲自见了他两次,毕竟他祖上在北魏年间也很显赫,只是现在落魄了而已。
而在高氏焦头烂额之际,受到族中重用也很正常。
尤其是这次梁国降人中有江州司马高士廉,按照辈分来论的话,高士廉应该叫他一声叔父。
高季辅前来受族中嘱托要照顾一下侄儿。
而高士廉离开阵前,加入到降人队伍之中,也是受丘和所托,来长安打个前站,为洛阳方面的梁国降人说点好话什么的。
如果让丘和知道高慎一案始末,怕是他会后悔的,作为高欢一脉的嫡系,高士廉也不会自请前来。
===第978章旅途===
梁国降人的来历很杂。
其中大多是梁国朝臣以及其家眷,官小点的都没资格被解送长安,之外还有些江陵文化界的名人。
他们在江南有着很高的名望,于是也就上了解送名单,将来可能为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些贡献。
还有一部分是江南的名工巧匠,皇帝明显比较重视此类人才,将军们便搜罗了一些送到长安供朝廷驱使。
和当年隋灭西梁,南陈差不多,一国之亡,牵连者众,绝对不是这点人解送长安的事情,这只是唐灭萧铣割据势力的一个缩影罢了。
比如说丘和出降,洛阳空虚,那十余万降军很有可能便不会回去故土了,而是在洛阳定居,为了充实东都,之后还有很多人会移居洛阳,涉及到的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来源不问可知。
这里面的悲惨故事将数不胜数,当年李破迁涿郡百姓到晋地,在河北留下的名声就不太好,可见此类操作对名声的伤害有多大。
梁国降人们在潼关待了有十多天,一来是等待长安派人过来接引,二来也是降人们需要时间休整。
由于不适应北方天气,以及一路上的辛苦,再加上情绪比较低迷,很多人到了潼关就病倒了。
即便及时诊治,还是有人接二连三的病亡。
从潼关再次启程之时,嚎哭之声不绝于耳,有人更是望南而拜,拉都拉不起来,那种弃绝故乡的凄凉场景,让高季辅等人都觉得今年关西的天气格外的寒冷。
…………………………
队伍进至华阴停了下来,在少华山游历的孙思邈率人等在了华阴,为降人们诊治疾病。
孙思邈自去岁回到关西之后,便到李破面前辞去了医官的职位,决意不在朝廷为官,之后带着几个弟子去终南山看了看故居,他是华原人,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曾在终南山隐居,交了不少朋友。
其实就是缅怀一下,离开多年,那里已经房倒屋塌,没留下什么东西。
接着就是四处游历,本来想南下入蜀,因为战乱的关系被人劝住,于是回到少华山过冬,听闻萧铣败亡,他正准备行装,等冬天过去之后到南边去看看。
这是当代一位大驴友,只要没病没灾就停不下脚步,和杨广差不多,只是看到的风景不同罢了。
而他向来秉持善念,对医生这份职业很是执拗,是当世少有的有着救众生于水火的理念的人物。
如今听闻梁国降人已至,便带着徒弟来到华阴等候。
先见过了左领军将军赵世勋,将军们都很敬重他……孙思邈在关西只能算是小有名声,可他在晋地,尤其是并代两州名望不小,赵世勋这些人都知道他。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孙思邈离着名声鹊起也就差一步两步了,毕竟晋地众人如今皆身居高位,一个医者能被他们都记在心里,不知不觉间名望就会越来越高。
赵世勋热情的接待了孙思邈,对其济世救人的行为大加赞赏。
赵世勋在攻打鲁阳关时受了重伤,养了好几个月的伤才初初痊愈,没赶上南阳之战,攻克襄阳,江陵等的战事。
现在伤愈之后正巧接下了押解降人的任务。
孙思邈看他脸色不好,还仔细的给他切了下脉,觉得赵世勋气血两亏,需要静养上一两年才能恢复元气,还给赵世勋开了两张温补的方子。
赵世勋骁勇善战,秉性豁达,并不在意这些,只催着他赶紧去给降人们瞧瞧,一路走来陆续病倒了数百人。
在潼关扔下的人更多,眼见着降人的队伍越来越小,赵世勋也极为头疼,他身上军功不小,别因为这个给弄没了,那得多冤啊?
…………………………
天色已晚,高季辅领着两个侍从拎着食盒钻进屋子,一边拍打着落在身上的雪,一边吩咐从人赶紧把吃食摆上。
高士廉正端坐于榻上,让孙思邈诊脉。
天气太冷,高士廉也受不了了,出了潼关就有点发热,到了华阴就彻底病倒了,可以说孙思邈来的很及时。
一路上跟过来的那些大夫明显人手不足,大冬天的长安也不可能派许多人过来,于是结果就比较严重。
高士廉毕竟是北人,还算是病的比较轻的,只是染了寒症,挺上七天估计就差不多了,当然了,以当世的医疗条件,挺不挺得过去也在两可之间。
高季辅紧着摆上饭菜,等那边诊治结束,才先向孙思邈抱拳施礼,“孙医令辛苦了。”
孙思邈虽然不在朝廷为官,可李破念在他随军一路南来,于是执意颁给了他官爵以酬其功,还是太医署令这样的显位。
当然了,挂职这样的事情在当世并不罕见,很多人都是受官爵而不任职,孙思邈就属于这种情况。
高季辅并不认得孙思邈,只是见他与赵世勋等人谈笑风生,便也晓得该怎么做了。
孙思邈乐呵呵的点了点头便道:“司马身强体健,只是稍染风寒,并无大碍,不过最好能静养几日……若是不成,便要注意保暖,不能再受风了,饮食上务求清淡,饱腹即可。
尤其是司马心情黯郁,不利于休养,最好能开解开解。”
高季辅和高士廉都是连连点头应了,高季辅瞅了瞅自己拿来的吃食,嘴角有些抽动,这大冬天的正该酒肉伺候,清淡又能清淡到哪里去呢?粟米饭就腌菜吗?
“孙医令也别走了,俺陪医令饮上几杯去去寒可好?”
孙思邈好说话,“俺也有些饿了,那就叨扰两位了。”
高士廉病歪歪的客气,“粗茶淡饭难以待客……异日医令来长安,医令一定要来寻俺,我等定然倒履相迎,赤诚以待。”
孙思邈很高兴的连连点头,他的性格是真好,不然也交不到那么多的朋友,与达官贵人交往,可以谈笑风生,与市井走卒也能说说笑笑,看着人憨憨的,其实情商极高。
三个人围坐于一处,交谈起来竟无多少隔阂,谈说良久,其他两人才发现,此人学识竟然不差,难怪能任职太医署令而不就……
===第979章喜悦===
用过饭,孙思邈告辞而去。
叔侄两人相对而坐,终于可以好好谈一谈了。
自高季辅到潼关,一直忙于公务,两人还没来得及详谈过一次,高季辅只跟高士廉大致说了说高氏的处境,让他做好心理准备。
高氏主枝现在是高熲一脉主事,可能给不了高士廉多大的帮助,这无疑让高士廉忧心忡忡。
他这一脉本就居于洛阳多年,与高氏主枝并不亲近,如今又是遇到这种情形,和他之前的设想有着极大的出入。
而且他身担重任,丘和等人都想让他在长安打开点局面,过后他们必然会陆续来到长安觐见,有高士廉在长安接引,会少去很多麻烦。
他们看重高士廉的除了他本人的才能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渤海高氏的名望,想着有了高氏作保,大家的长安之行都能顺利些。
潼关时听高季辅一说,对于高士廉而言无疑有如当头一棒,不然的话高士廉身体向来康健,也不会在此时病倒,多数还是心情郁郁所致。
现在高士廉昏昏沉沉的,却还不得不打起精神来跟高季辅详谈一次。
“叔父是说他们现在还在押于大理寺,并未结案?”
高士廉年长高季辅二十多岁,一口一个叔父的叫着,让高季辅时有尴尬,但高氏是个大族,这种情况倒也不算稀奇。
高季辅脸色沉重的点着头,“堂兄他们罪名越来越多,上请结案的声音却越来越小……恐怕结局不会太好。
内情复杂,我也不晓得太多,只听说堂兄他们私通突厥,挪用户部钱粮等事证据确凿,没什么好说的了,至今未曾有个结果……怕是至尊有杀鸡骇猴之意。
咱们高氏已成众矢之的,家中嘱咐你去到长安后,务必谨言慎行,不然许就要受到牵连。”
高士廉愁眉紧锁,一层层的虚汗在额头冒出来,让他看上去很是狼狈。
头痛欲裂之下,高士廉真的是苦不堪言,却还不能停下思索,高季辅看着他的样子有些担心,拿起布巾给他擦汗,又扶着他半卧在榻上,嘴上则安慰着,“你也莫要如此心焦,大案已然落下,牵连不到什么人了,至尊对降人也颇为优待,以你之能,当不至于无官可做。”
这话说的,高士廉不由得苦笑一声,“俺现在哪还在意什么官位?那边有十余万人翘首以盼,俺这身上如山之重,哪敢懈怠分毫?”
高季辅无言以对,他年纪轻轻,身边又没什么拖累,对上愁眉苦脸,又病歪歪,年纪老大的侄儿,还真不知怎么安慰是好。
沉默良久,高士廉又道:“这次牵连的人是不是很多?高氏门户那么大,外面又有战事,怎么就落到如此地步了?”
高季辅有点头大,他和案情不沾边,得到的消息也大多都是道听途说,倒是千牛备身府的人跟他说了不少,还能拿来用用。
“也没牵连多少人,此案始于高恽那厮,酒后有浪荡之行,当街强要登上成国夫人车驾,嗯,成国夫人就是萧皇后,从晋阳南归长安,不久赐封成国夫人。
她与当今天子……交厚,案子落在长安令衙,之后很快就闹的大了,萧氏等群起而攻,堂兄被人攻讦,不久便被大理寺捕拿堪问。
后来闹的越发厉害,俺也不知那许多,只是咱们高氏在户部经营日久,许多人受此牵连,丢了官职,还有些也被牵连入罪,之外波及的人不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