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7/1986


夔州为蜀中门户,不管谁占下了这里,都会拥有自由出入巴蜀的特权,为了争夺夔州,李渊和萧铣在此纠缠长达数载,夔州更是两易其手。
如今柴绍投了萧铣,夔州再次易主,李靖和张伦面对的就是柴绍和张镇州的近八万大军,战局看上去还是比较凶险的。
………………………………
可以说,两边的战场都进入到了僵持阶段,好像短时间内应该分不出胜负,李破在太极殿中浏览着战报,不断的告诉自己要耐心些,不要生气,不要发火,那对身体不好。
正巧有人强行插队凑了上来供他出气。
其实前方战事胶着,正逢紧要关头,李破并不想多事……尤其高氏乃长安大阀,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现下并不是跟他们计较的好时机。
可高氏和独孤一旦合起伙来,那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如果高氏还可以说是北齐余孽,来关西也没多少年的话,那独孤就是地道的关西坐地虎了。
在听闻高慎和独孤修德一起密谋了很久,中间还有萧氏子弟参与,李破可谓是杀心大起,若给他们时日从容布置,那很可能就不是去北边做点生意的事情了。
尤其是高氏在户部经营多年……一旦三心二意起来,他们会做出些什么来?会不会学独孤怀恩那样给前方大军断粮?
可以说,高慎的一只脚已然踏出了悬崖,李破不介意在背后狠狠再给他加上一脚。
也正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对付高氏的好时节,所以作为皇帝的他还需要做一番布置,不然的话,拿下罪证,直接砍下高慎的头颅多有震慑力?
…………………………
李破让人送来些茶汤,一边饮着茶一边想着事情,目光在殿中无意识的扫过,正好看到谏义大夫魏征在那里杵着,眼睛也没个焦距,也不知在想什么美事呢。
作为门下省的谏义大夫,魏征经常出没于太极殿中,因为时常见面的缘故,李破都快忘了这厮在后来有着老大的名声,很多名臣大将都比不过他呢。
可还是那句老话,见惯英雄亦常人……在李破看来,魏征并未表现出与他将来名声相匹配的特异之处,反而觉着这厮有些懒惰,一副甘于平凡的样子和元朗那厮分外的契合,怨不得这两人能勾搭到一处呢。
李破招了招手,魏征没动弹,李破咳了一声,那厮还没动静……起居注薛元敬眨巴了下眼睛,有些发呆的看着魏征,觉着这厮要倒霉了,自己是不是应该提醒他一下呢?
还是当值的杨续跟随李破日久,胆子要大一些,起身上去拉了拉魏征的衣袖,低声嘀咕了两句,魏征这才如梦初醒,惊恐之下紧着凑到皇帝身边,连连请罪。
李破咬了咬牙,他身边的人都晓得他这些时日心情不好,这厮竟然还敢在当值的时候溜号,真是不知死的很了。
李破脸上露出笑容,慢慢变得灿烂,杨续和薛元敬赶紧都低下了头,同时为魏玄成默哀。
魏征自然晓得皇帝的“坏习惯”,顿时被唬了一跳……
只听李破说道:“汝为谏义大夫已逾半载,可记得劝谏过朕几次?”
魏征背后冷汗直冒,知道今日答对的若不能让皇帝满意,很可能就要被罚,这几天皇帝的心情不好,肯定罚的很重……这可太倒霉了,他也只不过是想了想房玄龄回京述职,今晚邀他相见,也不知到时说些什么?
他正想着把房玄龄拽去烟花之地,看看这厮是不是如传闻般惧内如虎,没想到的是接下来他自己先就有了麻烦。
心念电转间,魏征答道:“至尊向来英明神武,臣才疏学浅,不知有何可以规劝之处,天子圣明烛照,不能因此而怪罪于臣下呀。”
李破仔细琢磨了一下,才明白过来,这是被人劝谏了一下,人家是在说,您可不能因为自身的错处少,就怪罪咱们没有多多劝谏您吧?
劝谏的同时还小拍了下马屁……让李破越发觉得不能尽信于史书,文人修史的时候有时候就是讲故事,有很多他们自己臆想的东西。
眼前这厮改换门庭多次还能活的好好的,油滑之处可见一斑……他娘的都敢在皇帝面前打盹溜号了……
脸上笑容渐淡,说明火气来的快去的也不慢,所以说这语言的艺术啊,有时候是可以救命的。
“你倒是会说,我要是怪罪了你,是不是就不那么圣明了?”
魏征松了口气,连忙道:“微臣不敢。”
李破不再跟他较真,君前失仪,巧言令色,魏征魏玄成很有些奸臣的样子呢……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不如李世民吗?
想到这里,他不由有些气闷,良久才幽幽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还是希望你们能在我面前畅所欲言,便是言有不当,我也不会怪罪你们。
天子受万般宠爱,生民敬仰,可天子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若无人在旁时常规劝,那怎么行呢?久而久之,难免一意孤行,威福自专,到时天子的名声不好了,臣下们难道就能有好名声不成?”
这话一出口,魏征先就诧异了一下,先是迅速的抬头瞧了皇帝一眼,估计是在琢磨,这么有道理的话,皇帝……是从哪听来的呢?
本能反应,无关其他,如果让李破晓得他的心声,定要跟他好好算算账本。
接着魏征便垂下头,诛心之言足以让他惶恐不已,作为门下省的谏义大夫,常常随侍于皇帝身边,却一直未能履行职责,真是好不羞惭。
殿内的其他两位也坐不住了,都站起身来躬身听训,同时心里把魏征魏玄成骂了个狗血淋头,按照规矩,过后上书请罪是免不了的了。
李破瞧着他们的样子,心情有所好转,甚至有些得意……摆了摆手,埋头又开始处置起了政务。
魏征蔫蔫的回去侍立,心说皇帝度量确实很大,从没有跟他们这些臣下疾言厉色过,就是心意难测了些,那他以后是不是该多说些话呢?
可皇帝听到那些不好听的真的不会怪罪于人吗?鬼才信呢,李渊父子向称宽厚,能纳人言,可爱听的其实还是好话。
唉,明君之下,尽多白骨啊……
想着想着,他又走神了。
长孙顺德入见的时候,殿中一片安宁,魏征几个屏气凝声,宫人们躲在角落里缩紧了身子,都在暗示着皇帝那不美妙的心情。
===第950章缠战===
南阳城下,数十万大军相互攻杀,声震四野,死伤狼藉,杀气直冲霄汉。
南阳自秦置郡地以来,便乃形胜之所在。
古人有云,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临关陕可以招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巴蜀,荆湖可以取财货,北据三都可以遣救援。
居江河之间,上承天时之润泽,下秉山川之恩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周法明引二十余万梁国大军驻于此处,与远来之唐军相拒,在战略之上看上去已居三分胜势。
可实际上则是,周法明也没有想到唐军会撇下丘和所率十余万大军,以及虎踞于东北一侧的夏军而直取南阳。
这是自信还是愚蠢呢?周法明当时已经顾不得想这些了。
因为直到唐军主力进入襄城郡,周法明才警觉起来,一边派长子率精锐守鲁阳关,一边则在南阳将大军铺开,准备迎接一场大战。
唐军到来,南阳梁军已完成备战。
这个时候的周法明再无他想,只欲与唐军殊死一搏而已。
此时梁国的形势其实也已非常严峻,二十余万大军集结于南阳,兵力雄厚,粮草丰盛,足以与唐军缠战良久。
可这是北上河南的战略所需,并不是要在南阳进行防守的态势,两路大军几乎抽空了荆襄,乃至淮西北部的兵员,让江表陷入空虚之中。
再加上张镇州率军还在夔州,南边的宁长真,王仁寿等三心二意,不愿再受朝廷调遣,所以换句话说,南阳一战已然关乎梁国生死。
唐军南下南阳确实有诸多弊病,可也掐住了梁国的咽喉,将梁军逼到了角落里。
事实上今年战事进行到这个地步,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谁更有胜算,结果会怎么样,也只有战过方知。
见了梁军的布置,唐军并没有急着进攻。
唐军在南阳城下整军数日,梁军趁唐军立足未稳,不断的进行袭扰,小战数场,即便梁军上下不愿承认,但也彻底认清了现实,唐军的战斗力实非梁军可比。
唐军大军铺开在南阳北面和东面,任凭梁军出击数次,奋力拼杀,唐军只岿然不动,别说唐军中军了,连外围的唐军将旗都不曾摇晃一下。
反而是出击的梁军被围杀了不少。
可以说是初一接触,梁军便吃了些亏,之前以为的唐军远来,又经历了不少战事,士卒必定疲惫,士气低落等等,在唐军身上都看不到。
而且时日尚短,水土不服的问题还显现不出来。
于是梁军收起了所有的爪牙,任凭唐军立下营寨,开始制造攻城器械。
整军数日,唐军列阵攻城。
…………………………
杀声再起,唐军踩着血迹斑斑,已有些泥泞的土地,潮水般向前涌动,天空中箭矢如雨点般落下,落在唐军顶着的木排上,发出咄咄声响,有人惨叫着倒地,立即便被订在地上,鲜血再次流淌开来。
这并不能阻挡唐军的攻势,大队的唐军涌到寨墙之下,攀爬而上,与守寨的梁军拼力厮杀。
刀光挥舞,箭矢横空,一排排的两军士卒在寨墙上惨叫着跌落,无数人继之而上。
战士们挥舞着长刀,面目狰狞的相互奋力砍杀,一蓬蓬的鲜血泼洒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现出妖异的红,空气中的血腥味又浓重了许多。
梁军终于开始支撑不住,逐渐退却向下一道寨墙,箭雨再次落下,唐军纷纷躲避,很多唐军在寨墙之上被射倒,惨叫声连成一片。
此时唐军尤有余力,可在之前的经验教训之下,却不再追击,大军掩上,拆除寨墙,填埋沟壕,准备下一次进攻。
李破想的是一点也没错,纯粹的消耗战,血肉磨盘一般,只五天就让唐军吃到了苦头,伤亡急剧升高。
投石,撞车等攻城器械对准备充足的梁军杀伤力不大,只能靠着唐军之精锐跟梁军在南阳城郊一处一处争夺营寨。
唐军士卒的鲜血几乎毫无意义的流淌在这里,进展却非常缓慢。
梁军战斗力偏弱的缺点在这种战事中被很大程度的掩盖了起来,随着时日的拖延,他们兵力雄厚的优点却会日益凸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