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4/1986


封德彝则在旁边敲着边鼓,显然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觉着皇帝自入关西以来太过低调了些。
众人不知皇帝威严,也就难免三心二意,不利于安抚人心。
说的还挺有道理,李破有些意动,可随机就把抛头露脸的心思压了下来,今年有许多大事待决,没工夫分心旁顾,一场成规模的狩猎活动花费几何?又要动员多少人手?
承平时节也就罢了,大家闲着也是闲着,找些乐子乃理所当然之事,可这年月能和平安时相比吗?
而且一场狩猎真的能安抚人心?别再出几个刺客,那玩笑可就开大了。
见皇帝依旧不为所动,长孙顺德知机的闭上了嘴巴,他的提议代表的自然不是他本人,如今长安城中许多人家都想为皇帝效力,只求一个机会而已。
因为皇帝从晋地带来的人太多了些,再加上前些年李渊带回来的人们,晋人正在朝堂之上形成优势,无论是关西门户,还是洛阳人家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在关西局面渐渐安定的今日,关西贵族们抱着比去年更大的热情开始向权力中心靠拢过来,长孙顺德,封德彝这样的天子近臣自然要为之出一份力。
长孙顺德碰了两次钉子,让封德彝看的很欢乐,皇帝不欲多事的意思已经表达的足够清晰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尽可取消,等待来年再看有没有机会。
门下省的官员们确实有这个权利,建议皇帝参加或者举办一些活动,他们的前身其实正是陪着皇帝吃喝玩乐的角色。
人家长孙顺德却未气馁,借着话题就又说起了他自己的家事,影影绰绰的说自己的侄儿长孙无忌还在府中幽禁,他是个有才能的人,希望皇帝能够原谅他的过错,重新启用他。
封德彝斜眼瞅了瞅长孙顺德,心说你不光有侄儿还有侄女呢,而且他们的舅父如今在为谁效力你怎么不提一提呢?
当然了,同僚之间存在明争暗斗也就罢了,封德彝却不可能在这时给长孙顺德上眼药,那是真正的树敌行为,即便是他和萧禹争斗,也不会如此的不留余地,何况是长孙了。
李破则是想起了那个在军营中骂骂咧咧,想为秦王尽忠的家伙,不由笑道:“你那侄儿性情刚烈,看上去又极念旧情,怕是不愿出仕吧?”
长孙顺德赶紧为侄儿说好话,“小畜生为人所惑,目光短浅,对至尊不敬,罪该万死……可禁在府中已有一载,臣时时教导,令他反躬自省,如今早已幡然悔悟,亟欲为明君效力,以正家声。”
李破倒无不可,长孙无忌在后来好大的名声,褒贬不一,却无疑是唐初年间的名臣之一,倚仗的定然不全是国舅这个身份,本身若无才能,也不能在李世民治下领袖群伦,掌握朝纲。
李破只稍稍沉吟,便给了长孙顺德这个面子,“李渊时他曾治长安县,据说颇有章法,那就让他去做长安令吧……冬天时冻死了不少人,今年冬天时若街上还有那么多的乞儿因冻饿而死的话,我是要治他的罪的。”
长孙顺德大喜,前长安令是晋王李元吉,待李元吉死后,皇帝率军入长安,长安令一职便一直空悬至今。
不光是长安令,长安令尹衙门也停止了运作,一直是屯卫在代行其责,如今看来是皇帝觉着应该结束这种局面了?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长安令确实不好当,但是以长孙无忌现在的身份能去做长安令,那自然是受恩极重了,而且他也相信侄儿有那个能力做好这个职位。
“至尊尽管放心,若他不能胜任,臣定亲自执其予有司治罪。”
李破点头,一个新鲜的长安令就此出炉,察举制度就是这么简单,善纳贤才的总是少数,大多数人举荐的不是亲族就是友好,举贤不避亲这句话在当世没有用武之地。
封德彝也小小佩服了一下长孙,绕个大弯在这里等着呢,你对你那侄儿也真算是仁至义尽了。
其实不管李破察没察觉到,越来越多有才能的人涌现了出来,并在他的治下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很快便都一个个的出现在他的面前。
长孙无忌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任其为长安令倒也不算是临时起意,考量的名单中确实有其人的名字,长孙氏是洛阳门阀在长安的代表,势力颇张,拉拢他们来制衡关西世阀是必然的举措。
只是长孙无忌当面骂过他,哼哼,过后不能让其人太好受了……
长孙顺德为侄儿谋到了职位,心情大好,话却越来越少了,事情办完了,皇帝性情有些难测,拍他的马屁最好小心自己的脸,所以还是谨慎些为好。
封德彝就不像他,找到话题就能跟皇帝聊上几句,见皇帝心情正好,随手就送了一个长安令出去,不由有些眼红。
“听颜师古说,皇子殿下聪慧好学,年纪虽幼,却已有至尊三分神韵,真乃国之幸事啊。”
李破嗓子有些痒,不由咳了几声,心说咱那儿子活蹦乱跳,极为好动,身体素质非常的好,你说这些我都认,唯独说他聪慧好学……这马屁拍的就有些过了啊。
都他娘的四岁了,大字不认得几个不说,结结巴巴的背首诗都能让人急的想把他塞回娘胎去,你说他像我,是在拐弯骂我吗?
颜师古,岑文本等都在轮流入宫教李原读书认字,其实那是大材小用,一个孩子用不着这些文坛大家来教导。
可他毕竟是李破的长子,而且是皇后所出,天然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的老师不但要学识渊博,家世也绝对不能差了。
颜师古,岑文本就差在了家世上,他们的优势在于年纪,可以陪伴李原很长一段时间。
换句话说,几位入宫给皇子开蒙的都还在待选之列,等皇子再长些,就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来言传身教了。
李原自然不笨,只是向学之心堪忧,让李碧颇为苦恼,李破倒没什么,觉着儿子到了五六岁,身板长的再结实些,一顿棍棒下去,估计也就开窍了。
和封德彝相处的久了,其人脾性李破已是熟知,眼睛稍微转动了几下,就笑道:“卿家孩儿还是莫要入宫来了,李原活泼好动,如今整日里耍刀弄剑的,容易伤着别人,等大些懂得爱护臣下的时候再说吧。”
封德彝虽然被拒,心中却颇为感激,他刚才也是临时起意,想趁着皇帝高兴捞些便宜,正好今日听说窦三郎的儿子被至尊钦许入宫伴读,他很是羡慕。
于是提了这么一句,他家就一根独苗,爱护还来不及,送入宫陪皇子摔摔打打,肯定要受尽欺负,想想都挺让人揪心的,可机会难得,为了儿子将来着想,倒也不妨试试。
好在皇帝没答应,不然他今后还能不能睡个安稳觉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家里一旦没了儿子,冷冷清清的也没甚意思……咱家的孩儿到底比窦三郎的要金贵,以后定也比窦氏子出息。
老来得子就是这么纠结,多数人都会把儿子养成废物,就算封德彝长了一副七窍玲珑心,估计也很难过得了这一关。
谈谈说说,夜色渐浓,两人知机告辞离去,他们还得去给宫门落锁……
吃饱了的李破也没宿在甘露殿,而是溜溜达达的一边消食,一边向后宫方向行去,到了横街转个弯向西,准备先去妹妹那里坐坐。
走到一半的时候又不想去了,主要是妹子即将出嫁,脾气变得有些莫名其妙的,逢着她高兴也就罢了,碰到了她不高兴……
倒也不虞她拿剑来戳他这个大哥,就是张牙舞爪,到处乱转的劲头让他有点受不了,按照李破的诊断,有点婚前恐惧症的意思,还是不要去刺激她为好。
正好来人回报,长公主出宫去拜访成国夫人了……当了皇帝就是不一样,想什么来什么,运气不错……
===第904章夫妻===
清宁宫,昭庆殿。
李碧一边审阅着王琦呈上来的今年宫中预计支出,一边监督着儿子写字。
李原已在书案边上端坐了近半个时辰,见母亲依旧没有放过他的意思,苦着一张小脸,却也不敢动弹。
只是他那转着眼珠,不时偷瞄母亲一下的小模样,确实跟李破颇为相像,透着一股不安分的劲头。
此时宫人进来通报,圣驾将至,李碧整理了一下,起身出去相迎,李原大喜,放下毛笔一骨碌爬起来,便随在母亲身边迎接阿爷去了。
回到殿中,夫妻两人对坐,儿子侍立于一旁,看上去蛮和谐的。
李破装模作样的问了儿子几句学业,得到的回答和之前类似,老师们教的很好,儿子也在努力进学当中,大字已经会写一些了云云。
于是李破便也判断,老师倒也是好老师,就是儿子没什么长进,学业进展缓慢,再瞧瞧李原努力的挺直小身板,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不由有些好笑。
李原才四岁多些,读书习字在他看来是有点早了,只是当世就是这么个模样,有那个条件的话孩子记事起就要开蒙读书,一般都是在三四岁的年纪。
这年头的爹妈才真正的想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
三四岁的孩童爱玩爱闹,正是不懂事的年龄可在老师和爹娘的严厉教导下,很多孩子都早熟的厉害,尤其是贵族们,到了七八岁上,他们在礼仪上就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了。
及到成年,这些就都融入到了他们的骨子里面,自然而然便在接人待物上表现了出来,你说那些没受过贵族教育的人还怎么跟他们相比?
父子问答了一会,李破便摆了摆手,“天色也不早了,自去休息吧。”
李原心中欢喜无限,练字练的他都快吐了,但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压抑本性,只是脸上不由自主的带出了笑模样,并躬身行礼,“阿爷,阿娘也早些安歇。”
转身迈着轻快的小步子,没等挪到殿门处,左右宫人便围了过来,簇拥着他出去了。
李破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消失,心里微微泛起些妒意,小崽子生活过于优越,吃喝不愁还有那么多人伺候,想他早年间风吹日晒的真是不能比啊
好在不用读书习字,咱就是这么厉害,生而知之,你说气不气人?
转过头的时候,李碧已经满脸晦气的拿着儿子一副刚写的大字递到了他的面前,李破接过来瞧了瞧。
李碧没好气的道:“拿反了。”
李破瞧了她一眼,讪讪的正了过来,他娘的写成这样谁还能瞧出正反?
“孩子还小,你急个什么?你瞧李春十几岁了才开始读书认字,如今不也有模有样的?督促太过,你可得小心适得其反。”
李碧想了想,觉着丈夫说的确实有些道理,她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有些记不得了,不然倒可拿来和李原比一比。
李春就算了,根本没有可比性,看上去像是照着将军来培养的,性情古怪,无法无天,如今终于要嫁出去了,却愈发弄得她提心吊胆,生怕李春婚前婚后做出点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夫妻两个其实都差不多,对孩子的教育上没什么好办法,也拿不准该如何做,只是条件没的说,按照养育贵族的方式一步步来就是了。
在李破的安慰下,李碧点了点头,“孩儿是小了些没有同龄之人相伴,一个人也颇孤单,不如选几个教养的好的入宫来,陪他一起读书?”
李破眨巴了两下眼睛,心说你不会又去偷听了吧?怎么才给选了个伴读,你就难道是心有灵犀?
嘴上却道着,“咱们还真想到一出去了,窦诞窦光大你还记得吧?”
李碧当然记得,不说当年如何如何,就说现在吧,她的父亲正在蜀中作战,那边的事情她想不关注都不成,窦诞才献剑阁不久,是蜀中大捷的关键人物,在京师长安已是鼎鼎大名
只是她不明白丈夫提到此人为何转念间她又想起窦诞娶的是李渊次女,顿时脑袋上便冒起了几许青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