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6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7/1986


观礼的人都来的很早,谁也不敢延误,这样的一次大典,你如果迟到了或者没来,可不是后悔不后悔的事情,而是要人头落地,祸及家族的。
也就是说,这天子时一过,谁要是有个意外,别说称病不至了,就算你病死了都得把尸体抬过来验一验是不是在装死。
当然了,能够在这里见证一个新政权的出现的人,也必然是殊荣一件,只要你别犯太大的糊涂,只这一件事,便能保你一世平安。
人们到来之后,纷纷跪坐于台上,也不交头接耳,也不左顾右盼,只如雕塑一般静静安坐于位,等着大典的开始。
天色大亮,汉王妃盛装打扮,在宫人的簇拥之下,入座于西台,众人纷纷欠身,以示尊崇。
而此次祭天大典过后,汉王妃也就是皇后娘娘了,她同样是此次大典的主角之一。
而汉王妃的到来,也意味着吉时已近。
钟声乍响,余音袅袅,此为惊神,是告诉神明看过来,我们要开始祭祀您了,这个年月,别看祭祀弄的很隆重,可和后来的不太一样,人们大致都认为天子和神明是并列的关系,而非是从属。
所以天子祭祀神明之时,意义上只是在告知神明,人间怎样怎样了,你最好能帮着我看顾一下黎民百姓。
而钟声一响,也就意味着祭天大典开始了。
引神台上烟气升起,这是在引导神明到来,大致上应该是人神相隔,来到人间的神明和瞎子差不多,得给它引引路先。
要不就像李轨那样,建个高台,把自己送上去见神仙。
烟熏火燎的差不多了,主角登场,终于身穿礼袍的李破在太常寺卿何稠的引导下缓步走上高台,走了良久,如今天气寒凉,可李破上到高台的时候,额头已然见汗。
此时李破已经将何稠在心底骂了几百遍,他设计的这种祭天礼服实在太笨重了,里面是日月龙纹袍,肩担日月,前后皆是龙纹,这倒不算什么,外面还弄了个厚厚的大氅,头带冕冠,这玩意很重,压的李破脑袋都快抬不起来了。
估计何稠是想让这位晓得,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身上压着重重的担子呢。
而这一整套穿着被叫做大裘冕,只有在这种祭祀活动中才会穿着,也是皇帝最隆重的礼袍。
整个程序李破已经演习过几遍了,对流程很熟悉。
在掌礼官,也就是黄门侍郎韦节抑扬顿挫的宣告声中,开始参拜昊天上帝,而观礼的人们也开始跟着李破行下大礼。
接着就是祭祀祖宗,李破的祖宗是捏造的,这也比较寻常,李渊还是太史公的后人呢,这个你能信?
然后就是进献玉,帛之类的祭礼,掌礼官宣读祭文,正式通知神明,皇帝换人了,当祭文宣读完毕,李破直起身来,慢慢转身,面南背北,负手而立。
阳光好像终于毫无顾忌的落在了他的身上,在他身周渲染出一层光环,神圣之感油然而生。
群臣拜伏于地,口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基本上典礼也就成了。
接下来就是一些收尾的工作了,皇帝再上香三炷,在礼乐声中亲自念一下祝文,再讲准备好的酒拿出来,与观礼的臣子们共饮三盏。
最后又是礼乐,乐停礼毕,掌礼官韦节宣布大典圆满结束,臣子们恭送皇帝回归太极宫正殿,终于稳稳的坐在了那张龙椅之上,群臣再次山呼万岁,而整个长安城在那一刻好像也活了过来。
先在太极宫周围的人们得到的示意,接着就是驻守皇城的亲军将士,然后慢慢向外如同激起无数涟漪般传播了出去。
未几长安的人们都在吾皇万岁的声音中,拜倒在地,同时也意味着新的皇者终于诞生了,而让人们喜悦的不是这件事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觉得新皇一出,也就不用像前些日般那么提心吊胆了。
(祭天的过程有的是编的,大家不要较真)
===第831章赏功(为develhunter加更)===
祭天大典之后,李破褪去了一身皮,简直轻松的好像能飞起来。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一场大典差不多用去了大半天的时间,弄的从李破到臣下,再到满场奔走的官吏,还有驻守于各处的官兵,各个饥肠辘辘,神困体乏。
晚间还要继续,皇帝需要摆宴宴饮群臣,这是皇帝称帝之后第一次公开亮相,同样隆重,还透着几分喜庆。
可实际上是,从上到下都很疲惫,宴饮也成了一种变相的折磨,一天这么弄下来,一些年老体弱的臣子往往都会支撑不住,要小病上一场,甚或是有的直接就去世了。
正好跟着还没走远的神明去享福。
而这还是因为天下并未承平,所以省略了很多的步骤,不然的话,按照前隋的标准,郊祭就要用七日才能完成,一年当中逢年过节的祭祀也少不了。
而且真正继承帝位的祭天大典是每年一祭,持续三年方可,差不多也就是说,祭祀是国家政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要有了借口,比如说献捷,又比如说劝农,如此种种,都可以祭祀一番,与神明同乐,或者请神明帮个小忙什么的。
这个晚上宫城中非常热闹,皇帝在两仪殿大排宴宴,观礼的人一个不落,外加留在京师的卫府将领,聚聚一堂,一直欢饮到深夜才陆续出宫散去。
李破没在那里多待,只在开头,结尾时露了两面便成了。
而后宫那里,李碧也在宴请后宫的嫔妃,因为从今天开始,她就是皇后了,真正的六宫之主,同时搬家去了清宁宫,也正是在那里摆的宴席。
由这一天开始,整个宫城彻底恢复了功能,不再有格格不入的地方了。
李破呢,也搬家将甘露宫作为了日常寝宫,夫妻两个一南一北,遥遥对峙,占据了整个宫城。
大礼过后,长安中的各个衙署也整体上松了一口气下来。
可还有一件大事在等着人们去办,那就是赏功,这是称帝之后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开国功臣们需要封赏,等的时间已经够长了。
这是足以保子孙数代荣华富贵的功勋,同样足以支撑一个庶族家族晋升到门阀世族之列,九品中正制虽然没了,可门阀仍在,依旧是人们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当然了,随着李破称帝仪式的结束,吏部已经蓄势待发,长长的赏功名单早已让李破过了目,只待颁发了。
八个卫府,到了此时已经一下便被扩充到十六个,在军权之上,李破不会给什么人留情面,尤其是那些关西的门阀世族中人。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紧握兵权,对整个政权的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李破自然不会让那些关西贵族们继续率领各个卫府,那对自己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十六位大将军,其中十四个都是新晋之人,尉迟恭,步群,张伦等人,皆晋为大将军,后补的六位,则以李靖,王智辩为首,其余尉迟偕,赵世勋,徐世绩,张士贵则晋将军位,暂掌六个卫府。
这些人除了李靖,王智辩外,都是一连串战事当中立功之人,开国功大,尤重军功,在这个上面体现的非常明确。
也就是说,十六个卫府中,只留下了左监门大将军庞玉,以及右屯卫大将军窦琮两个人,为什么剩下这两位,因素很多。
重要的几个原因是,有人力保,再有就是他们是实领卫府,并无兼职的那种,其余卫府大将军几乎都有兼任的职务。
就像是左骁卫大将军就是长孙顺德,可他还兼任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回京之后又被李渊委为中书侍郎。
所以李破毫不犹豫的将这些人的军权都给剥除了下来,只剩下庞玉和窦琮幸免于难,而其中另外一个原因就比较尴尬了,主要是没人可用了。
你瞧瞧,李靖这位老丈人都拿来凑数了,其余他的亲军统领们也纷纷上位,即便功勋卓著,却还不能立即胜任大将军位,不然的话,其他的大将军们一定会有所不满。
尤其是像张士贵这样的新降之人,连续立下战功之后,却还是离着大将军位差上好多。
换句话说,晋军征战多年,如今每一位顺利晋升为大将军的人身上,都有无数功勋在闪闪发光,而在资历上,他们也当仁不让。
在他们的映衬之下,其他几个就显得过于单薄了,而那些关西贵族们,和他们相比除了家世官爵之外,其他皆是黯然失色。
再加上庞玉没有什么根基,李破接见他的时候,效忠之意颇切,窦琮乃李渊旧人,还属于核心人物那种,但为人颇为跋扈,人缘很差,于是以为安抚李渊旧臣之用。
其他的卫府将军就封了二十余位,罗士信为亲卫大都督,领皇宫宿卫之责,刘敬升遥领备身府将军,阿史那大奈,阿史那吉乎领左右亲领军。
文官这边封赏也极为丰厚,晋阳旧臣们皆加官一级,如六部尚书,中书,门下的重臣们,一般都要加个光禄大夫,大学士之类虚衔,和将军一样,各个都有实封食邑。
还有长安中的华屋美宅也来分一下,别都空着,多浪费啊。
至于俸禄上,李破小气了一下,没怎么赏赐,同时宣告众人,大家最好勒紧了裤腰带,熬上一段时间,等天下太平了,再来过好日子。
这个也没什么人反对,李破还想着把一些李渊旧臣们俸禄降一降,大家平衡一下嘛,当然这个得好好商量一下,找些像模像样的理由出来。
然后就是满天乱飞的爵位了,在这个上面,很多人都失去了期待,满长安国公郡公,县公无数,侯爵拿出来都没脸见人。
大概感觉就是你有国公的爵位,我必须也有,不然没面子,可要说身上有个国公的爵位是不是特自豪,那就有些扯了。
而大肆封赏之前,还有个大赦的环节,经过李破的授意,众人的商量,最终是以重罪减刑一等,轻罪皆免的方式来进行的。
其实赦免的最多的还是那些战败被俘的士卒以及犯了军规的将士,一次性的赦免了他们的罪责,俘虏们大多挑选之后放归乡里,军官们也是甄别任用。
像先就被放了的房玄龄,宇文士及等人,这一下身上就彻底轻松了,你想出京他去,或者出任官职,都没人再来管你。
整个长安的宵禁等措施也渐渐放开,随着秋收的到来,长安渐渐恢复了活力,人心渐定之下,大户人家开始陆续将陈粮拿出来贩卖,关西各郡的粮价开始慢慢回落。
晋地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即,收下来的粮米不但能自给自足,而且能支援关西,可惜的是今年关西欠收是一定的了,不然的话,官府的粮仓倒是能更丰盈一些。
而这一年就是,大唐,元贞元年……
李破终于来到了人生当中另一个巅峰,他成皇帝了。
也许是祭祀神灵时,神灵看他很顺眼的样子,所以给了他点甜头。
于是乎,李破登基只一天,便有人送来了一件大礼。
西北姑臧,这显然是一座疯狂的城池,进入到这里的人们好像都成了精神病,就在李破筹备他的登基大典的时候。
他派去姑臧的使者范文进,如今已经成为凉国尚书右仆射,左屯卫大将军,太子少傅,齐国公,再给他两年,估计他都能权倾凉国朝野。
李破并没有忘了这一步闲棋,过河之前便派人去往大凉传信给范文进,让他劝大凉皇帝李仲琰出兵攻屈突通。
战事进行的太快,估计传信的信使还没到姑臧,这边就已经一头冲进了长安,等到范文进接到汉王的信笺,也没怎么犹豫,便按令行事了。
别看他在大凉这里已经成了宰相,可曾作为卫昭王杨爽的幕僚,又曾跟随在汉王身边的前隋进士,在姑臧所见的一切,都让他有种特别荒诞的感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