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6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8/1986


馅饼很诱人,可先能吃掉哪个部分,别说李破,即便是他身边的将领们也没什么谱。
李世民逃的很仓促,隔了两三天再去追赶,也不知来不来得及。
如果来不及,让他和屈突通合兵在了一处,事情就有些麻烦了,屈突通……这人虽没见过?
可在前隋时任职兵部尚书,据说很受杨广的器重。
降了李唐,同样很受李渊信任?
竟然能以异姓之人而领大兵,这在李唐好像还是头一份。
这说明什么?说明屈突通很忠诚吗?李破倒觉着?
这人应该非常聪明……那这次会不会更聪明一些呢?
李世民能给他什么?到了那里,一定会先夺了屈突通的兵权?
屈突通若真那么聪明的话,会做出些什么事来保全自己呢?这还是比较值得期待的……
再就是潼关的李建成了。
在李破看来,和狡诈而又胆子极大的李二相比?
李建成已如冢中枯骨?
不怎值得关注了。
因为张士贵的缘故?
他对潼关守军的情况最为了解,潼关守军已经很多年没打过什么硬仗了?
直到去年才经历了考验。
表现的可谓是稀里糊涂,王世充几乎是带了一支乱七八糟的大军,在先锋单雄信部大溃的情形之下?
还差点攻入潼关,潼关守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再加上风陵渡口一战,更是让人有啼笑皆非之感。
而且李建成牙口不错,收了那么一大堆降人,不押回长安进行甄别任用也就罢了?
他竟然还敢将那么一群人放在潼关内?
真是自己找死。
翟让,李密,王世充可都是很好的榜样,都死了没几年,李建成估摸着也要步其后尘,就是不知道最终交到他手上的是李建成这个大活人,还是一颗人头。
他对那些家伙非常的有信心,只要困上些时日,那些人一旦觉着不妙,潼关必然生乱,这可比李世民那边好猜多了。
这一天,李破几乎开了一天的军议,除了间或听取各处传回来的消息之外,就是在商讨进入长安之后的各种事宜。
这种军议还要开上很多次,因为大家虽说攻占过城池,却从未攻占过像长安这样的地方,倒是进入晋阳的时候还算有点经验可以吸取。
但那会儿是真不一样,那是宇文歆献城,后面又有晋阳王氏帮衬,加上李元吉把晋阳人家得罪的差不多了……
如此种种,得晋阳时足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后来治政晋阳也很顺利。
长安这里可能会出现无数个宇文歆,同样也会出现无数个王氏家族,你若不早做准备,进城之后就要手忙脚乱,一个不慎,让军队脱离了掌握,那才叫笑话。
所以一场场的军议商量的就是严格军纪,不得滥杀之类的口号和行动,再加上入城时哪个要接管城防,哪个要收拾俘虏,哪个又要掌管城中各处衙署,谁又要去跟城中的贵族们打交道。
如此种种,事无巨细,能想到的就要安排好了。
接下来就是让杨续修书一封传回晋阳,让晋阳众人可以起行南下了。
除留下必要的官吏,守军之外,陈孝意暂留晋阳,任并州总管,晋阳其余各个衙署的人们则都要搬来长安,不管长安的人事到时候有多拥挤,也必须先让政令通达起来。
长安中的官吏要甄别任用,从中还要挟制门阀世族,必须要有大量的自己人,而先降的有好处,后降的喝汤,出力的必然有功,没出力的靠后站,等等等等,这都是既定的路数。
从晋阳到长安,路程不算太远,那边也早有准备,可一来一回,快则十几二十天,慢了就得一个多月,时间上不很紧凑。
而晋阳人家到了关西地界,又会跟本地人产生多少冲突,会不会酿成不可收拾的祸患,谁也不知道。
反正李渊就是一个前车之鉴,他从晋阳带回来的人们都是出了大力的功臣,可很多人在长安过的并不如意,被排挤还好说,像刘文静之类就已经掉了脑袋。
再加上河南人,河北人,山东人此类来自北齐故地的人们,还有那些南人,经过了隋末战乱的洗礼,各个都要弥合分歧和敌视,在他们中间找到一些相互制约的平衡。
一想到以后就要面对无休止的政治斗争,李破又有些心里发堵。
当然了,从这些准备也看得出来,李破已视长安为囊中之物,他手下的人们也都在摩拳擦掌,即便无人献城,他们便要领兵再跟关西人见上一仗,嘿,打下长安城可也是大功一件呢。
随着时间推移,长安城下的大军规模越来越大,很快便超过了十万之数,除了陆续从晋地赶来的后续兵马以及押运粮草的人之外,还有一些是唐军降俘。
如果要强攻长安的话,第一批攻城的就是他们。
说实话,唐军的表现跟李破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唐军将校士卒,从上到下并没有多么坚定的战斗意志,李破以为会发生的苦战并没有出现,李世民所率的唐军主力跑的比兔子还快。
其余地方守军有的一触即溃,有的望风而降……
很难想象就是他们缔造了开皇盛世,又是他们跟着李渊父子横扫天下……或者说他们运气太好了?
这当然是个笑话,任何能创造大一统帝国的人们,都不会只凭运气走到这一步。
李破越发的忙碌了起来,除了准备接管长安以及后续的一些事情之外,他还和以前一样,开始命人去各处安抚人心,尽可能的让关西各郡不误农时。
这个做起来比较困难,兵荒马乱的时节,谁还有那心思种田?不定就是给旁人忙活的,再加上李世民所率领的十余万兵马一路西去,到处征用粮草,民壮,对地方上的破坏非常大。
急急窜逃间,几如流匪,李渊在关西那点好名声本就已所剩不多,如今更是被败坏一空,很多人再说起关西李氏来,已是咬牙切齿了。
可李破不会因为这个就放弃努力,关西再怎么折腾,也比当年的马邑,雁门强,如今你再瞧瞧,那里已是晋地粮仓,若非有他李破,谁还能有如此本事?
而农耕这种事情,必须一年一年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才能见效果,你今年不做努力,今年就没吃的,大家没了粮食,谁也安稳不了。
大军征战,这方面他身边可用之人不多,于是便叫来了那些来投的世族子弟,略略说了下,便派出了很多的劝农使,同时让他们宣扬出去,一旦他李破主政,关西各郡,今年将免征钱粮,劳役。
于是汉王的贤名初初现于关西地面……
忙了几天,长安城中依旧没什么动静,李破正琢磨着是不是用些手段,给城中的人们施加更大的压力的时候,他最想听到的消息之一传了回来。
………………………………………………
扶风郡,盘龙山南麓的一处山丘之上,天策上将府驾曹参军郑仁泰浑身是血的努力挺直腰杆,他的身边猬集着数十名和他一样,血染重衣,筋疲力尽得唐军士卒。
震天动地的马蹄声在他们耳边一直回响着,郑仁泰发誓,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马,这么多的骑兵。
他们震惊而又绝望的看着眼前的场景,如云般的骑兵蜂拥而过,他们一般都穿着半身甲,背着弓箭,挎着环首刀……
因为长途追击的原因,他们从人到马好像都蒙着一层灰尘,他们在坡下纵马而过,连看他们这些残兵败将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782章大势(九)===
这一天,左骁卫大将军窦轨率郑仁泰,杜君绰等,以一万五千唐军精锐为大军断后,被围于扶风郡南由西北盘龙山麓。
面对蜂拥而至的骑兵大军,唐军结阵拼死御敌,然而仅半日,唐军大溃……战即不能,逃亦不得。
这一战太惨了,时至今日,唐军中从将军到士卒,根本没有几个人有跟骑兵大军交手的经验。
在晋地铁骑面前,战败即是大溃,成群的败兵不是被追击而来的战马践踏而死,就是成群结队的跪地请降,除了侥幸钻进山林之中的人之外,一万五千多人几乎无人能够脱逃而出。
像郑仁泰这样的中级军官哪里见过这等景象,大军一溃就急急逃窜,可两条腿真是没有四条腿跑的快,于是只能被围在一处小山丘上听天由命了。
他们眼瞅着在漫天的烟尘当中,刚刚大胜的晋军骑兵便马不停蹄的向西而去,显然是追逐唐军主力去了。
直到骑兵们走的差不多了,才有专门收拢降俘的人过来,叫喊着让他们放下兵刃,赶紧自己下来投降,不然就要如何如何。
郑仁泰心胆已丧,也没想着给秦王尽忠,于是很干脆的扔下了腰刀,带人降了。
实际上,之所以有这么一场战事,归根结底是因为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将军们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李世民料定晋军过河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进围长安,而长安城大,轻兵围之恐难陷之,必然会全力一击……
换句话说,和西京长安比起来,他们这些逃走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呢?换了他李世民,只要能攻下西京,即便是放了皇帝走人,也是值得的。
大家都觉秦王说的有理,于是大军并没有急急西逃,而是沿路“征募”壮士?
顺便取些粮草以供军需。
大军后面一直跟着些尾巴?
他们也没怎在意。
到了武功时,军中文武第一次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有的人在劝秦王南下,过五丈原去蜀中?
那里既有粮草?
又有援军,而且领兵的是赵郡王李孝恭,可比屈突通牢靠多了。
另外一些人却不同意,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现在不去和屈突通合兵一处?
过后屈突通得知长安已然失陷,惊惧之下会怎么选择几乎不用去猜,定是率军降敌无疑。
没有了屈突通所率的十余万人马?
想靠蜀中之资而伐中原?
好吧?
刘备,诸葛亮他们干过?
没干成。
大家争吵来去,互不相让?
在武功又耽搁了两天?
这两天才是最致命的。
最终雄心依旧的李世民不出意外的选择了继续西进,去跟屈突通汇合,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实是他跟李孝恭不睦已久,最近还在琢磨着换了李孝恭回京的事情,李孝恭对他的不满只会更大。
他就这么狼狈的引军入蜀,加之李孝恭麾下有不少将领都和秦王交好,李孝恭忌惮之下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来呢。
若是之前,李孝恭在李世民眼中实不算什么,可现在嘛,他们兄弟再闹起来的话,便宜的可就是外人了。
大军重又起行,军中又多了许多地方上的官吏以及他们的家人,除了一些人敬慕秦王威名之外,很多人都是被迫加入了这支西行的队伍,因为秦王殿下到了西北,需要有才能的人为他治理郡县。
像武功这样的大城中的官吏,都可谓是人才。
等这些人进入队伍当中,大军行进的就更慢了,当大队骑兵出现在唐军身后的时候,即便是李世民也后悔万分,就遑论其他人了。
这个时候唐军已经进入扶风地界,闯进了李破的“老家”,你说李世民还能不倒霉?
开始的时候,来的骑兵并不算多,风尘仆仆的样子看上去也不怎么可怕,只是像苍蝇一样围着大军打转,时不时的骚扰一下,并不能对大军形成实质性的威胁。
可只过了一天,陆续赶到的晋军骑兵越来越多,差不多已经具备了向唐军发起进攻的实力,到了这个时候,不用李世民再说什么,凡是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汉王李定安没打算放他们西去。
再一个就是晋军骑兵已然渡河,在武功停留的那两天,使他们失去了摆脱追兵的最后一个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