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5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5/1986


好吧,这样美好的臆想并没有保持多少时间,被逼着极快的做出战略部署,让李建成十分难受,忐忑随之而来。
===第656章出关===
唐军出关费了不少功夫,兵力也并不算多,却都是潼关唐军之中的精华所在,领兵的也都是关西将领,其中自然以东宫心腹居多,又有久经战阵的桑显和,吕成大等人带队,很让人放心。
总的来说,还是有点乱。
和当初李破的料想差不多,王世充一旦战败,他的臣子和部下们一定会群起投靠李唐,这会让李唐的兵力,人才再次像吹气一样膨胀起来。
薛仁杲败亡就是如此,若非这个败家子将父亲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都扔给了李氏,如今李唐也不会面临几线作战,还能守的稳稳当当。
王世充就更不得了,东都洛阳的人才,比之长安已经渐渐逊色许多,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别处还就比不上。
其实把河南扔给李唐,也不定怎么样,这样一个包袱,会不会让李唐消化不良?人多也意味着人心多变,关西贵族和洛阳门阀的傲慢是出了名的,两边走到一处,会不会内讧?
当然了,李唐挟大胜之威据有长安,洛阳,声势必然大涨,会不会有那心里没数的家伙前去投靠?
所以说,利弊之间其实很难分的清楚。
当前的局面则是,李破率军南渡,决心将李唐堵在关中,趁机在王世充这块肥肉上咬一口下来。
只是王世充败的太干脆了,种种变故加在一起,造成了今日这样一个局面。
李破在争分夺秒的挥兵渡河,尽量的增强风陵渡口处的兵力。
李建成也很难受,河南大军溃散而去,他竟然不能在第一时间派兵出关追击残敌,这无疑给溃逃的河南军旅留出了一个相对宽裕的时间。
于是战果也就很难预料了。
降人接连到来,乱糟糟的拥挤在潼关关门之前,更像是在为逃走的同袍们争取时间。
一个个有名有姓的河南文武的名字出现在李建成耳边,却已经让这位太子殿下很难提得起兴趣,收获的喜悦还没升起,便被焦虑所取代了。
而这样一个局面也让李建成不敢倾力出关,降人太多,很快人数就超过了两万,向三万大关冲去,这么多刚刚经过厮杀,惊恐,暴躁,而又分外敏感的降卒,降将接踵而至,便需要留下足够的兵力来震慑他们。
外加还要考虑到粮草,安置等问题,若非曾经任职过民部尚书的李纲在这里,李建成估计也就顾不上其他什么了,光一群降人就能将他的精力耗费大半。
所以派出去的人马只有两万五千多人,还分成了两股,既要追击王世充,还要去堵住风陵渡口。
好吧,这样一场胜利确实很难让人高兴的起来,而纷乱之间,李建成也就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显然被李神符误导了,这一次李破是倾力而来,而且准备充足,目标明确,相形之下,李建成在混乱中做出的决断就非常的不妥当了。
当然了,潼关唐军并非没有任何的准备,战前军议一场连着一场,不会只讨论怎么守住潼关,各种情形自然都有所考量。
可战争就是这样,准备归准备,战前的预判也总归是预判,各种突发的情形是战争中最为常见的场景。
完全按照既定战略进行下去的战争,嗯,那不属于凡人的范畴……
而统兵将领临阵之后,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其实都有着赌博的成分,只看多少罢了,而这些却都是以更为充分的准备作为依托。
两者相辅相成,才构成了战争的全貌。
唐军有所准备,但面对趋于复杂的战争进程的时候,明显显出不足的迹象,而李建成也并非一个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于是,既想收获全功,又想在黄河边上挡住李破的太子殿下,再次做出了一些“两全其美”的决断。
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既无法真正将河南大军留下,也让桑显和等人所率的两万精兵风险大增。
很显然的,在仓促之间,李建成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而李建成所做出的部署,唯一一个比较明显的优点可能就是,潼关依旧稳若泰山,派出两万五千精锐之后,潼关守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兵力有所增加。
在这样一个时候,没有谁有这个能力,来攻打潼关坚城,除非是疯了。
走心的是李纲,这位开皇老臣虽然少有领兵在外的机会,可对军事也是行家里手,这年头的文臣就是这个样子,不懂军事的文臣,他娘的你也敢人模狗样的出现在人前,你好意思吗?
在百忙之中,李纲建议,令人带兵出关,增援桑显和。
李纲的意思是,带一两个河南降人出去,降人立功心切,其实很好用,就是忠诚度和所率兵卒士气成点问题罢了。
而秦琼,程知节就是很好的人选,同时也可以在降人之中竖起一两个典范,有利于之后安抚河南降人。
说到底,其实和李建成一般,李纲也没将风陵渡口的战事当回事,李定安在那里绝对不会屯有重兵,不然的话王世充怎么敢倾力攻打潼关?
而风陵渡口也乃狭窄之处,李定安此时渡河,无非是眼见王世充战败,想进入河南分一杯羹,甚至是想趁机多取洛阳。
这在李纲看来,怎么都像是痴心妄想,滔滔黄河拦在那里,渡河需要多少时间?不管唐军到的快慢,两万精锐都足以将李定安的过河军卒赶下黄河。
他之所以劝李建成派兵增援桑显和,一来是因为李定安素有能战之名,麾下军卒必定强悍善战,若有精锐陈于岸边,背水一战的话,他怕桑显和等人挡不住。
二来呢,风陵渡口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弘农等郡,既要防着李定安,萧铣,又要观望洛阳方向,这绝对不是一两万兵马能够胜任的事情。
三来,河南降人太多了,派出去一些,能够减轻潼关守军的压力,在兵力上回旋余地就更大一些。
种种理由,李纲也没太细说,因为善纳人言的太子殿下却不怎么愿意听他这个实际上的太子之师唠叨呢,尤其是在李纲之前向李渊递上辞呈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其中到底有何原因,让李建成对他一直不冷不热,李纲自己也闹不太明白,也许是他在任上为官的时候,得罪过这位唐公长子。
也许是他的家世,名声,或者他的为人处世不为太子喜欢,反正自从他入东宫任职,就隐约感觉到李建成的疏离,而为刘文静说话过后,这种姿态差不多就摆在了明处。
所以他和魏征差不多,也渐渐不愿在李建成面前多说话了,而且他在杨勇身边时做的很不成功,自感没那个才能教授太子什么,加上亲王和太子相争的场面和当年杨勇杨广兄弟那会儿太像了些,让李纲一直在努力想要离东宫这种是非之地远一些。
于是他和太子说话时,向来秉承着能简短就简短的原则,战事当中,李建成的缺点都看在了他的眼中,也没见他怎么规劝。
实际上,他不知道的是,李建成是受了他母亲窦氏的影响才会如此,不止是他李纲,高炯,杨素等人在李建成心目的印象都不好。
因为窦氏将此类曾在北周任职,后来纷纷得到杨坚重用的人们都归为了杨氏鹰犬,不忠不义之辈。
如果窦氏能够大声说话的话,这些人都要加上一个叛臣的帽子。
而且李纲的为人也不讨喜,太过方正,即便他帮谁,也大多不会让人家生出什么感激之情,这在李建成和亲王李世民争斗过程中,显得很不合适。
再加上李纲想要让李建成做个雍容大气的太子,李建成自觉雍容大气之上,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了,那还用你李纲整日里唠叨什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是李建成觉着李纲没有全心全意辅佐他这个太子,很多事情上需要李纲说话,或者主动去做,可李纲岿然不动,根本无法做到如臂使指,要知道,作为东宫近人的李纲和他这个太子已经连在了一处,大有同荣共辱之势。
到了这个地步,我都不能支使于你……也难怪当年晋王杨广胜出,太子杨勇去位,你却还能安然无恙……
不信任的种子一旦种下,随后便生根发芽,然后便在很多事情上得到了“验证”,李纲就更不招李建成待见了。
其实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的出来,李建成在性格上很好的继承了李渊的一些特点,宽容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是猜忌和无情。
他们更喜欢圆滑的沉下,而非是李纲这种方正之臣。
他们在听取人言上,甚至比不上已经身死国灭的杨广,父子两人其实都喜欢听好话,或者是委婉有趣的谏言,当面发声,口出不逊的人,在他们这里都没好果子吃。
所以东宫之内,向来一团和气,来上一两个异类,都要遭到众人非常严重的排挤,风气渐渐形成,李纲这个太子詹事心生离意才是正常。
===第657章心切===
派出去许多人马,李建成耳边的声音立即少了下来,李纲所言他听进去了,可眼见河南军旅内讧连连,简直就是变着花样的投降,叛反,再加上之前陆续到来的东都人等的说法,李建成对河南降将们的看法那就不用说了。
所以在他这里根本不存在来之即用的事情,像秦琼那般出出主意还成,让他们领兵出去?谁他娘的知道这些家伙还能不能回来?
实际上,这也变相的显示出潼关一战的过程非常的乱,像大胜之后,任用降将,安抚降人之心的戏码也就无法照常上演。
于是李纲的建议李建成只听了一半,他又派了五千兵马出去,里面没有半个降人的影子,清一色的潼关守军所部,驻于潼关东十余里的函关古道之上,与其他两支人马互相呼应。
既可接受河南降卒,又可对桑显和等人做出接应。
这并不能说李建成的做法不妥,他的战略重心肯定不在风陵渡方向,这一战之后,按照李建成想来,起码要占据弘农,为出兵洛阳做好准备。
被种种变故折磨的头发都快白了的太子殿下,这会儿终于尝到了些胜利的甘美滋味,想要满口留香,却还需努力……
他现在最想看到,也最想听到的消息不是李定安如何如何,而是能将王世充捉回来,或者见到其人头颅。
即便不能也没干系,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间,他要挥兵东进,将东都囊入手中,这样的功勋,足以使秦王府黯然失色。
美好的畅想,让李建成的心整个热切了起来,暗道了一声,从此之后,便不会有什么储位之争了……
………………………………
“报,唐军五千骑出关。”
“报,唐军又出兵两万余,骑兵先行,步军随后。”
“报,唐军骑兵向东走了,正在追杀败军,王世充不见踪影,段达等领兵退往弘农。”
“报,两万唐军正向我而来,领兵的是桑显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5/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