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5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3/1986


能这么当面阴阳怪气讥讽张士贵的不会有别人,正是虎贲郎将吕成大,他和张士贵的恩怨由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只因为当时吕成大乃屈突通部下,曾进兵河南剿匪,在虢州被张士贵率军击败,吕成大的两个侄儿,一个儿子,皆殁于是役,回到潼关,吕成大自己也差点掉了脑袋。
这样的仇恨,几乎无法化解,现在张士贵是没牙的老虎,他自然想做一做打虎英雄,其实若非张士贵在河南有着名声,太子李建成要想进兵河南,还用得着张士贵,不然的话,他早就砍了这个该死的河南贼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岂能以一腔义勇而鲁莽行事?你是哪个,军议之上,口出狂言,欲误太子乎?还不给我退下……”
这次说话的自然是东宫舍人李纲了,他刚到潼关没两天,以前也在一直在长安任职,张士贵的名字只能说是略有耳闻,却根本不认得。
此时义正辞严斥责于张士贵,那叫个理所当然,只不过熟悉李纲性格的人都明白,这里面实是有着维护之意,不欲让众人群起而攻之。
李纲这人是有眼力的,众人相斥者,非为狂妄之辈,庸懦之才,便为才能之士,稍稍维护,再行察之,便无疑惑。
这是正经的用人之道,可以说,两朝皇帝都用李纲来教导太子,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张士贵不管这些,只力请道:“欲建殊功,必具胆略,潼关将士枕戈待旦,欲为殿下效死,王世充多行不义之举,众人离心,今我以精锐之军而对乌合之众,若能一举溃之,定能南压萧铣,北制李定安,此帝王之事业也……”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固守以待敌军粮尽,拖延时日,其中或许有变,李定安,萧铣皆虎视在侧,极易为二人所乘,即便王世充败走,多数也能退守洛阳与我相据,而我却不能全力攻之,如何能靖全功?”
“殿下若有疑虑,末将只愿得三千骑,为大军前驱,不斩王世充,殿下可斩武安之头,以正军法。”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很多人已是耸然动容,即便他们对张士贵毫无好感,可还是暗自钦佩此人之胆气……忠诚。
自古以来,有很多豪杰之士拼却身家性命,一战而定乾坤的故事,张士贵会是其中之一吗?
张士贵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虽然说话的人不对,可他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说中了李建成的心事。
秦王挟大破薛仁杲之威而晋天策上将,几乎与东宫并立,而今他若能破王世充于潼关之外,必然会让他的太子之位更加不可动摇,父皇和朝中的一些人……也不会每到危急关头,便想着秦王如何如何。
这确实是个好机会,只要他适时领兵出关……
想到这里,李建成又犹豫了,有险关而不守,却出关与大敌浪战于野,他所承受的风险会非常大,一旦战事拖延下来该怎么办?有所失利又该如何?
他想的确实很多,这让选择变得更加艰难,可当着众人之面,他不会有所表露,拍了拍桌案,笑曰:“张将军忠心难得,志气可嘉,既然如此,便以张将军为马军……副总管,领三千骑如何?”
得了好处的张士贵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中,捶胸致谢,可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已是充满了失望,也是多年的教训使然,让他还能将笑容挂在脸上罢了。
可以说,李建成说的话令他大失所望,他可不是一个标准的武夫,自小他便读过很多书,考个进士可能不太容易,可要是拿到军中来,他的才学绝对是一等一的。
在这一点上,他和刘文静一样,心高气傲是有所仗持的原因,并非是毫无来由的狂妄。
所以听话知音,他便明白,自己的一番话应该是白说了……
潼关上下,能征惯战的将领没有几个,更可笑的是,满屋子的将军,都位列公侯,可当年这里大部分的人却都是逃人之属。
换句话说,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逃避辽东兵役的家伙,投效李渊之后,又随在太子李建成身边驻守于潼关,除了剿除匪患还经历过一些战事之外,竟然没几个人经过大的阵仗。
倒是桑显和,吕成大等人曾随屈突通平杨玄感之乱,又在李渊南下的时候跟其战于河东,部下多为隋末官兵,很有战斗力。
像这样的兵员构成,若要采纳张士贵的建议,是需要有一位英明果决的统帅的,你自己犹犹豫豫,不敢当场决断,战时怎能收众志成城,一力向前之效?
若不能一鼓而溃王世充,那出关作战就是找死,河南军旅最擅长什么张士贵清楚的很,越是陷入乱战,河南军旅的战力越强,再有李定安,萧铣窥伺于侧……
好吧,张士贵觉着,李建成这样的人在危急关头靠不住,在如今这样一个时节,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成得了什么大事?
三千骑,若无大军在后,一同向前冲杀,我领着这三千人去送死吗?
至此,张士贵是心灰意冷,再不愿多说一个字出来了。
军议过后,张士贵转头就走了,也没什么人在意他,还都想着能被太子单独召见,好多说一说自己心中所想。
倒是李纲还想寻方才那个大胆进言的末将谈谈,只是看了一圈,张士贵却已不见踪影,遂也作罢,毕竟他也刚来潼关不久,大战在即,他需要熟悉潼关的上上下下,和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家伙走的太近,很容易招至非议。
而回到后宅的李建成不出意料的又在书房所在开起了小会,这时他身边的就都是东宫部属了。
除了东宫舍人李纲外,还有东宫左卫骠骑,检校左率韦挺,车骑将军谢叔方,虎贲郎将任璨,东宫洗马魏征几个。
根本不出张士贵所料,东宫心腹们底气不足之下,更偏向于守城,倒是谢叔方,任璨两人主张趁王世充远来,立足未稳之时,先战上一场,试探一下。
根本没人有大举出关之意,李建成虽有不甘,却也觉得,如此也好,冒然出击,承受的风险太大,不若择机与王世充战于潼关之下,当能建功。
其实王世充挺悲催的,自以为天下独尊,可到了今时今日,别人看他都和待宰羔羊无异,区别只在于怎么下刀合适而已。
而张士贵所想几乎无一不中,东宫心腹们劝服李建成的理由就是几个,王世充兵力雄厚,不能轻取,之外潼关守军多数未经多少战阵,临阵恐有失措,最后一个就是怕为萧铣,李定安所乘。
说的都有道理,可他们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点,乱糟糟的河南军旅,军心不齐,士气不振,粮草匮乏,很有可能一击而中,速战速决之下,旁人又有多少机会来趁火打劫?
这是打开局面的天赐良机,甚至可以说是自李渊称帝之后,出现的最好的一个机会,同时也将是颓势渐显的李唐的一剂良药,其意义甚至超过了当初李世民大破薛仁杲一战。
有了这许多的好处,若无奋力一搏之心,又谈什么削平天下?换了李世民和李破,情形肯定会大不相同。
可坐镇潼关的是善纳人言的李建成,战略战术上也就完全不同了,他更为保守,是个合格的皇位继承者,却和名将之称无缘,能取敢弃和他从来不沾边。
到了六月中,王世充起兵的时候,潼关上下制定的战略大体已定,此时从李建成往下,都还有些庆幸,他们做好了准备,因为王世充起兵时号称五十万众,而实际上,五十万人肯定没有那么多,可二三十万却还是有的。
只前锋便有五万人,和潼关守军的兵力都差不多了。
此时,萧铣已在南阳等处聚集了不少兵马,黄河北岸的晋地更不得了,从六月初便开始大量兴建营寨,当唐军全部龟缩回潼关,他们便在风陵渡口处建起了浮桥。
风陵渡是黄河之上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渡口,没有之一。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这就是后人形容风陵渡口的诗句,很美,却无法改变他在残酷的战争中所处的地位。
黄河在这里转了个弯,水流一下减缓了下来,两岸最狭窄处,也就是风陵渡口所在,也就距离七八百步,还有一段时间的结冰期,是最容易横渡黄河的地方。
这里和上党,长平可不一样,连通南北,横接秦晋,在正经的兵家必争之所在。
别说李破在北岸要设下营寨驻防,李唐在风陵渡也一直驻有守军,只是王世充大举西来,风陵渡一时间对李破敞开了怀抱。
机会不太好,却很难得,于是两条浮桥也就慢慢出现在了黄河水面之上,晃晃当当的看着有点不牢靠,于是李破命人加紧造船。
===第625章岸边===
为了不把王世充“吓着”,李破还特意命人传信于王世充,自己无意与其争功,只是造起浮桥,军械铠甲之类容易运送而已。
吓没吓到王世充不知道,反正浮桥是建起来了,在营寨后方,从晋阳一路赶来的工匠们,也在指挥兵卒伐木造船。
合适的时机,需要李破一直保持专注,于是他已经悄然而至黄河北岸,随时准备做出艰难的抉择。
而在龙门和蒲坂,飘荡在天空之上的旗帜越来越多,这显然让唐军紧张了起来,从潼关到韩城的一路上,唐军的传骑往来不休,再加上运送粮草,调动兵马,让关西地面上黄河沿岸的道路繁忙异常。
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这年头战事一起,将领们很难做到知彼这一点,很多时候都要靠猜测而做出决断。
这是无疑是战争的魅力之所在,就像是弈棋,执子双方争的是胜负,旁观者看的却是过程,所以很多人对战争津津乐道,可那些真正参与了战争的将军们,令他们刻骨铭心的绝对是期间艰难而又凶险的判断。
无论是李建成,李神符,还是李破,王世充,此时其实都在等待,尤其是王世充,他最想听到的消息无疑是唐军出关迎战。
他自信凭借手中前所未有的大军,足以在平地上粉碎任何敌人,即便是李密重生,在见到如此庞大的军伍的时候,也必定会向他俯首称臣。
所以他当然希望唐军能出关与他相战,而非是一力守关。
当然,他同样有着破关而入,擒杀李建成小儿的信心,因为河南大军多数都经历过洛阳攻守之战,这显然是他爆棚的信心的来源。
而实际上,不管王世充有多自信,这都是他头一次统领如此庞大的军伍,手忙脚乱之处,只有他自己知道。
从洛阳起行之时,王世充就已经有点焦头烂额,祭告天地,军将们高呼万岁的声音响彻天地,才让晕头涨脑的王世充重新找回了自豪感。
就像当年杨广面对百万大军时一样,相信只要自己所到之处,定然能摧枯拉朽般击溃那些该死的敌人。
而大军陆续西行之际,前不知头,后不见尾的大军,重又让王世充头疼了起来,甚至有的时候他会生出奇怪的想法,要是让这条粗壮而又漫长的长龙瘦一点,短一点岂不是好?
可他不曾想过,往远了说,曹操征孙权,号称大军百万,最终一败涂地,往近了说,杨广三征辽东,人数最少的一次也有三四十万众,却弄的一次比一次难看,最终身死国灭,留下无数骂名。
即便不说他们,就说李密和李神通两个,李密最盛时号称拥兵五十万,结果怎样?李神通起兵二十余万击李破,结果又是如何?
其实根本不用说的太远,隋末战乱到了现在,以少胜多的例子已经有了无数,所以说,战事这东西,和韩信讲的可不一样,人数一旦来到一个极限,产生的效果会让人分外难受,可不是多多益善一句话能总结的了的。
而王世充所能容纳的极限值其实比前面那些例证要低的多,却如此盲目的尽起大军西来一战,其实只能说明一件事,王世充在军略之上和他的治政才能一般,都极其平庸。
他和李密两个适时而起,是典型的时势造英雄,若是天下承平,这两人别说称王称霸了,即便出将入相,都是高看他们才对,而到了最后,他们也都一样的疯狂,两人却又凑在了一处,在这一点上看来,世事真的很奇妙,不是吗?
当然了,这话说的好像有点偏颇,看看现下天下的诸侯们,也就李渊还像点样,其他人又有谁不是从底层爬起来的呢?相比王世充,李密两个,他们更要差点意思。
而现在,王世充的部下们心思可不比皇帝少,实际上,从大军渐渐聚集于东都洛阳的时候开始,王世充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大军的控制。
河南人无疑是这个时间段里,最具反抗精神的一个群体,河南也颇有继山东,河北之后,成为乱匪之家的架势。
其实不论现在的河南众人承不承认,他们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乱字,百姓就不用说了,哪里只要有一口吃的,他们就会往哪里聚集,故乡一说,在河南百姓眼中已成奢望。
而兵卒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各处郡县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兵卒,他们大部分人能熬过上个冬天,完全是依靠汲取百姓的生机所致。
再说领兵将领们,他们倒是能吃饱穿暖,可失去兵权的恐惧在日渐增长,军粮成为了很多将领无法解决的难题。
河南大军聚集的这么快,其实就是将领们有感快要熬不下去了,他们和往常一样,需要用刀枪拼出一条生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