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6/1986


李破放下筷子,点了点头,随口道:“皇后娘娘知书达理,品貌俱佳……”
噗嗤,又有人笑了一声,这回换做了李春,因为看到嫂嫂眉毛竖起来了嘛,可惜的是,这里人太多,不然的话,说不定还能看到不一样的热闹。
这显然是李破在后宅跟自家婆娘惯常的说话节奏,话缝接着就是一转,“行了,你就等着做你的王妃吧。”
一句话,让女人们都安静了下来,称王是大事儿,连阿史那天香都知道,于是乎,王琦继续低头沙沙沙的书写,阿史那天香摆弄着筷子,想着自己嫁过来最少也应该是侧妃了,比妾可要好听的多了。
她的期望值比以前可是降低了不止一筹。
李春喜上眉梢,紧着给兄长倒酒,一边还问着,“那春儿可是也能封个公主什么的了?”
这个丫头显然还没彻底脱离土包子的范畴,倒是那边儿的王琦又没忍住,一边低头写字,一边回了一句,“大娘子非是皇室血脉,应该只能称郡主……”
其实称郡主也很勉强,倒是嫁了人以后,可以封个比较尊贵的夫人出来。
当然,这都是按照正统的规矩来算,异姓封王的大多都是权臣或者是割据的诸侯,早已突破了规则,所以他们的家人封个什么出来,其实都不稀奇。
李春撇了撇嘴,有点不满意。
红眼珠儿则最无所谓,以她自己的经历来衡量,以丈夫的本事,只要刀枪在手,能抢个什么位置都不奇怪,像她自己可不就是从一无所有,用一把弯刀抢了个西突厥公主加上始波罗的名号回来呢。
李碧早有预料,也没太高兴,只是接着问道:“王号可是定下了?”
李破点点头,“汉王,其他王号皆有不妥之处,这个嘛,我觉得却还合适。”
李碧的反应跟其他人还真就不一样,听了便只笑道:“旁人说什么都不作数儿,夫君觉着合适,那就好,就是汉中离着远了些,有点名不副实,夫君今后可要加上一把力气了。”
这话听着就太让人舒心了,李破不由自主咧开嘴就笑了起来,还是自家婆娘懂事儿,其他人叽叽歪歪的有个屁用?
当然了,他还真就不知道汉王原来出自汉中,他娘的,原来还不如蜀王呢……
“如今已是三月,春耕时节眨眼就到,紧迫了些,我的意思是,称王之礼务求简要,倒是官职上要仔细些……”
李碧虽然和他总是你来我往的斗心眼,可有些事情上却非常合拍,就像听到汉王这个王号时,就没有认为王号不合适。
不是她不知道王号的重要性,而是深知丈夫的脚步绝对不会停下,不管是汉王还是其他什么名号,都只不过是一时之选,只要别太奇怪,那就成了。
而此时李破说话只说了一半儿,她已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道了一句,“夫君是说,称王之后,再慢慢设置官署?”
这个时候,悄然间,厅中也就只剩下了夫妻二人,李春拉着红眼珠,揪着没吃饱的阿史那天香,赶着王琦出去了,可见,王师还真没白教了她一场,开始分出了轻重之间的分寸。
李破慢慢抿着酒,幽然道:“晋地人才还是少了些,一些职位肯定没有好的人选,不若等上些时候,再行定夺。”
两个人现在谈的是称王之后的程序,正常情况下,一间王府,需要设置的职位其实并不多,如今的晋阳总管府和平常时节的王府其实已经差不多了,在职能上犹有过之。
可乱世到来之后,情形又不相同,大家称王后,差不多都要设置六部,内史,中书等官署,为称帝做出准备。
李破这里自然也不会例外,而他担心的地方其实不在于时间问题,而在于这将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官僚集团,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若是所用非人的话,只会弄的一团糟。
所以,按照他惯常的做法,这种事都会缓一缓,把底子踏实下去,然后再来个顺水推舟,这无疑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王者品质。
所以,李破对政事从来谈不上有多熟悉,可他却总能不急不缓的将政务处理的条理分明,其实就在于他从来不是急着想将事情做完,而是想方设法的去把事情做好。
而如今面临着有一件大事的他,其实在去见萧后之前,就已经给此事定下了一个比较长的期限,那就是两年之内,将这个官僚体系慢慢建立起来。
当然了,这也是吸取了建立卫府时的教训之后,做出的一个决定,而且,他觉着总管府的各个职位运转的还很顺畅,也不用急于做出大的改变。
可这次李碧并不很赞同,摇头道:“夫君可曾想过……有多少人盼夫君称王是为的什么呢?军中将士还可以军功晋身,其他人等兢兢业业,又能以何为功?出谋划策还是治平地方?那又如何能给军功相比?”
一连串的问句,说的其实是李破以文武分治来用人的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升赏上的不平衡。
自晋末以来,文武界线模糊,这个弊端也就显现不出来,也差不多被其他弊病所取代了。
可李破自起兵以来,悄然间在文武之间划出了一个界线,像陈孝意,温彦博,苏等人不会领兵作战吗?那是胡扯,他们若是领兵,也许比军中一些将领还要称职呢。
可李破从来没让他们领兵于两军阵前,好处显而易见,他们更加专注于内政,不然的话,饱经战乱的晋地也不会这么快平静下来。
可弊端也由此而生,文武一旦脱离开来,在乱世之间,那一定是将军们的天下,那些只管出谋划策,志于内政的文臣,其实显不出什么来,之所以还有那许多人留名青史,实际上不是他们自己如何如何,而是后来的文人们更愿意给他们扬名而已。
===第575章快慢===
在官场上做不到平衡,那就意味着有人不满。
而和许多事情一样,绝对这个字眼是不会存在的,所以绝对的平衡不会在任何时候出现,能做到的,是大体上的平衡而已。
而且,文武之间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后果都是灾难性的。
于是,文人们更喜欢太平盛世,也就有了打天下易治天下难的说法,文人的自我标榜,反过来,武人们就比较喜欢乱世,他们也有自己的说法,那就是乱世出英雄,同样能让男儿热血沸腾起来。
现在李碧其实就提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平衡正在倾斜,归零是不成的,得重新给大家找个支点出来。
按照李碧的想法,称王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一些有功之臣必要显赫于人前,这事儿慢不来,而且一些职位就算你等得起,也不可能赏赐于他人,不然的话,众人必然不服,你真以为你是诸葛孔明,一来就能占个好位置?
李破沉吟良久,笑着拍了拍妻子的手,赞道:“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好吧,李碧一看他那个样子,就知道后面肯定有歪理等着呢,一下甩开他的手,先灌了一杯,瞪大眼睛瞅着丈夫,心说,你要说的不对,可别怪我揍你。
李破眨巴着眼睛,心想,呀,还不好糊弄了,生完孩儿之后,这婆娘养的膘肥体壮的,连智商都高了许多,难道生孩子还有这样的副作用?要不哪天俺也试试……
“稍安勿躁,赏罚之事,我心里有数儿,那么多的官位,又要做到人尽其才,何其难也,咱们在雁门时,有代州三郡之地,初设总管府时你也见到了,陈孝意,温彦博等人皆是身兼数职……”
“那时候咱们身边人才少,只能这么用人,如今得了晋阳,南下遂收晋地于掌中,难道你就觉着地方大了,人才也够用了不成?”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只一个兵部尚书的人选,我之前就思量了多少时候,想的头发都差点白了,也没想出个合适的人出来。”
“尉迟恭和步群两个开府最早,也都是我的心腹之人,可让他们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下,你觉着合适吗?”
“其他几个人又有谁可任职兵部尚书?在这个位置上,年岁,军功,以及在军中的威望资历等等等等,都缺一不可,不然的话,尉迟恭和步群头一个就会不满。”
“还有工部尚书,何稠倒是合适,可那人的岁数禁得住操劳吗?连这样重要的位置都空着,又得要众人信服,怎么还能快的起来?”
行了,母老虎的毛儿一下就顺了起来,给李破斟满酒杯,有点扭捏的道:“还是夫君想的周全……哼,李渊真是可恨,若非当初其为太原留守,也不会带走那么多的人,如今却让咱们捉襟见肘。”
“早晚有一日,要让那狗贼知道咱们的厉害……”
好吧,这个帽子李渊戴的还真就不冤,当初李渊收纳亡命,聚敛人才的时候,其中自然是晋人居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跟着李渊去长安了。
可作为关西世阀中人,用晋地人才掣肘关西大阀子弟的想法确实挺美好,不过呢,很快李渊就抛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念想。
长安人才汇聚,南北皆有,晋人想要在其中站稳脚跟都不容易,何谈掣肘根深叶茂的关西大阀?
在承平时候,晋人也不出彩,文比不过江南才子,武就更不成了,到了战乱时节,晋人的处境愈发尴尬,晋地门阀出来的人物,多数都可以说是文不成武不就,有那么几个杰出的,也掩盖不了晋地人才匮乏的本质。
其实呢,这还是得怪当初的汉王杨谅,他谋反不打紧,可害苦的却是晋人,当年一场乱事牵连的人可不在少数呢,其中以晋人居多。
还有就是裴王两姓,这两个晋地家族一南一北,既让晋地平和了许多,也压制了晋地各个世族的崛起。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裴王两族皆以衣冠而名传天下,什么是衣冠之族?根子上就是以读书明理而求晋身的家族。
这显然和关西贵族立足于世的理念完全相悖,所以晋人在杨坚父子两人主政的时候,得到重用的晋人是少之又少。
所以说,裴王两姓将晋地的风气彻底给带偏了,这么说好像不太准确,可在这几百年的风云动荡中,却是真理。
没有武功防身的晋地门阀,既抗衡不了如狼似虎的关西世族,也无法跟河北,山东军事集团相提并论。
并代边塞民风彪悍,屡抗突厥,在历次战争中历练出了一大批的老兵悍卒,可晋地门阀竟然无人可以收敛指使,就是裴王两姓带动的风气在作祟。
好吧,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晋地的王者之气日渐不足,晋人想要在乱世当中突围而出,已经越来越不可能。
就像现在,晋人先是屈膝于李渊,后又被李破所统辖,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时候的晋地,竟然寻不出谁来统领大家造反,只能让两个关西人耀武扬威了。
于是,现在晋地的情形是,低级官吏不用发愁,高层建筑上却缺砖少瓦……
瞧着妻子咬牙切齿的模样,李破又乐了,“李渊的日子如今可不定比咱们好过多少,咱们是乏人可用,西京所在却是人才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该怎么用了。”
李碧一听也笑了,还是特欢乐那种,李渊用人确实让人不敢恭维,不然晋地丢的也不会这么干脆。
当然了,两个笑的颇为狡猾的家伙也不会去提,李渊能让长安城中那些人俯首听令,费了多大功夫,又是怎样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可能当世诸侯之中怕是没有谁能比李渊做的更好。
其实,按照原定的轨迹来说,去岁一年才是李唐迅猛发展的一年,西破薛举,东灭刘武周,除掉两个劲敌的李唐算是稳稳站住了脚跟。
这是两场至关重要的胜利,都带着些幸运的成分,薛举病亡,刘武周立足未稳,也就都成了李唐的垫脚石。
可现在的形势是,薛举败亡,晋地却丢了个干净,这无疑拖累了李唐扩张的脚步,影响也是全方面的。
战无不胜的秦王李世民被拖在了黄河边儿上,蜀中战事一直僵持不下,潼关坐拥雄兵的李建成也变得毫无作为,不能兵进河南去攻打王世充。
全方位的由攻转守的李唐,立即暴露出了许多弱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今的形势将李渊用人上的缺陷放大了起来,内部斗争开始逐渐加剧。
于是,李渊良好的政治声望产生出的副作用也明显的开始困扰李唐,就像晋地的这夫妇两个,对李渊的贤名就非常羡慕嫉妒恨,其他诸侯其实也是如此。
所以一种比较奇怪的状态就此形成,凡和李唐接壤的诸侯,都红着眼睛瞅向长安,相互之间却都安然无事,这种隐隐约约的默契,才是李唐最可怕的敌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