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1986


而李破军则不同,军中将领士卒多出府兵人家,俨然正军模样,和这样的军旅作战,什么诱敌深入,什么反间计之类的计谋就不太好用了。
比如说,两军对阵薛举军的兵马勇猛的会冲上来,胆怯的会躲在后面,有着太多的农民军的特征,可谓漏洞处处,打上一仗即便不胜,也能占到很多的便宜。
而李破军则大不相同,给李世民等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冬天一战,即便找到战机,也很难像薛举军那样,有以小胜转为大胜的机会。
如果李破全军都是那副模样……好吧,那是李世民认为最坏的一种情形。
其实,这也是他想持续与李破军交战的一个原因所在,他想看一看,如今的晋地叛军是否都如龙门守军般能战。
当然了,那是最糟糕的一种猜测,意味着什么李世民很清楚,如果真是那般模样,以如今唐军兵力,根本不可能渡河与李破争锋。
换句话说,战事将转为长时间的对峙,于李唐而言,情形很糟糕,而于李世民本身而言,就更糟糕了。
他也许会被拖在黄河岸边,不能分身他顾……
而李破军与薛举军最大的不同则是薛举军一败就难以收拾,因为他们的根基不稳,反观李定安……据闻在晋阳经营的很不错,治政安稳,众人归心。
所以就算大胜一场,如让李定安退回晋阳,一样会让战事绵延下去。
这些军事上,政治上的考量,让李世民头大如斗,同时也让这次军议的时间显得分外漫长。
和李破的预想其实差不多,因为战略上稍失先手,他便给了唐军一个分外艰难的选择,是冒险的分兵驻守渡口,以待来敌,还是稳妥只守一处,甚或是运用最保守的战术,凿穿黄河冰面,烧毁蒲津桥,让李破军根本无法渡河。
而最后一种显然不符合李世民等人当初的定议,那就是利用黄河天险消耗李破兵力,胜上一场,也许就能转守为攻……
这同样是与薛举军作战时,李世民所运用的战术。
所以,军议最终的结果也就可以预料了,分守两处,伺机而动,一个看上去不好不坏,却也充满了无奈的选择。
军议过后,众将散去,李世民立即命人请来了两位从长安招来的名医,他的头痛的越来越厉害了。
两位名医也很无奈,小病转为大病的事儿他们见多了,眼前这位就算尊贵无比,却也逃不开生老病死,若不能安心静养,说不定小小的风寒就能转为痼疾。
于是,两位斟酌着给秦王殿下开了些温养的药汤,熬制之后给李世民灌了下去,苦的李世民眉头都连在了一起。
可还没等他将胃里的翻腾压下去,便有人来报,在黄河边儿上捉住了一个和尚,更为古怪的是,和尚是上仪同宇文士及亲自押送过来的。
宇文士及是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之弟,尚隋南阳公主,典型的关西门阀子,还是外戚的那种,照这个看来,投唐之后肯定是有死无生了。
可关西门阀联络有亲,这不是一句玩笑,人家的妹妹嫁了李渊,是李渊的昭仪,不但如此,人家跟李渊交情还很不错。
投唐之初,众人皆曰该杀,李渊却却道,其人与吾谈论天下之事的时间可比尔等早了许多呢。
于是,按照当世道德品质而言,本是罪大恶极的宇文子,转身就成了李唐的上仪同,风光稍逊当年,却也是李氏心腹无疑。
如今呢,更是随军而来,以秦王府司马,兼任陕东道行军司马,俨然秦王心腹一名。
他本在唐俭麾下,从永丰仓转运粮草,再加掌管军纪诸事,如今大战在即,却押着一个和尚来了李世民这里……这让李世民当即就有了几分不详的预感,显然是有大事发生了。
当见到面沉如水的宇文士及,李世民心里当时就大跳了几下,立即斥退闲杂人等,宇文士及这才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一言不发的呈于李世民……
===第532章部属===
“吾与二郎会猎于大河之畔,成王败寇,皆后世佳话矣,然有宵小之徒,伺于旁侧,欲收渔翁之利……”
信不太长,意思也是直截了当,甚至给人流于敷衍的感觉。
览毕,李世民使劲的揉了揉额头,他真是万万没想到,在这样一个时间里,会看到这样一封书信。
以他如今的城府,当看到独孤两个字的时候,还是刺痛了他的眼睛,一股凉意从心中萌发,直上喉头,让他有了些许呕吐的。
此时,这封书信是不是李破亲笔书就,又为什么会连同那个和尚一同送到了他的手里等等等等,都无暇去想,他只想知道,书信所言是真是假。
如果是真的……李世民眼角都抽搐了起来,独孤氏啊……那可是独孤氏……
一封简单的书信,让李世民好像当头挨了一棒子,有点被打蒙了的感觉。
所以,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眼神已经变得分外的吓人。
在李世民一言不发的注视之下,宇文士及感觉那视线就好像一条毒蛇的信子,不停在他身上舔动,让他不寒而栗。
他眼前一下便浮现出当初江都之变时,两位兄长的样子。
这让他感觉非常糟糕,那是他从来不愿多做回想的一幕,于是他侧了侧头,避开李世民的目光,随之轻轻颔首,并开口道了一句,“褚希明,许延族皆在外间,等候殿下召见。”
李世民长长的吸了口气,又缓缓吐出来,才算压住心头的烦闷,根本不用再去审什么和尚,他知道,此事怕是不离十了。
宇文士及向来稳重,此等大事肯定不会有半点虚言,而现在,更是将在唐俭军中的褚亮,许敬宗两人一同带了过来……
褚亮,乃薛举降人,在关西文坛中有着一席之地不说,在军政之上也皆有建树,是不可多得的良才,家世也属江南望族,如今以天策府文学在唐俭军中担任录事参军之职。
而许敬宗则是李密降人,也是江南门阀出身,其父乃隋礼部侍郎许善心。
这两人各有才干,很得李世民赏识,不过新降不久,还算不上秦王心腹而已。
其实,褚亮和许敬宗都是李世民人才库中的备选人员,因为在长安甚或是关西人才中,很显然秦王的名号比不过太子的头衔。
而关西人尚武成风,在文事上有造就的人真心不多,就算有,也大多成了东宫从众,在这个上面,天策府显然处于了下风。
李世民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各处降人中的人才也就成了首选,像宇文士及,褚亮,许敬宗等,就是李世民为开秦王府文学馆而储备的人才。
文武并重,与东宫相争的意图已是极为明确。
褚亮和许敬宗很快就被叫了进来,他们都是秦王府僚属,又都是江南人,和关西门阀牵扯不深,显然宇文士及想的很周全。
而且,这个时节他还真不想单独面对李二郎……暴怒的关西子无疑是一种很可怕的生物……
褚亮已年近五十,头发有了花白的迹象,精神头儿却着实不错,进来施礼之后,便用一双温润内敛的眸子大大方方的打量李世民的神色。
另外一位就年轻多了,二十有余,三十不到的年龄,配上他那颇为英俊的面容,极为灵动的眼睛,让他看上去更为年轻。
只是同样在察言观色,许敬宗就显得有些鬼祟,目光闪动,一会瞟上一眼,一会儿在瞅瞅宇文士及和褚亮,再加上有些拘谨之意,相比其他两人,也便有了高下之分,当然,这显然是太过年轻,历练不足的原因。
可还是那句话,从河南那鬼地方走出来的人物儿,就算再年轻,也不能有所轻视,不然吃大亏是早晚的事情。
事实也证明,许敬宗这人才是真正的官场不倒翁,按照原来的轨迹,许敬宗不但长寿,而且官运亨通,最重要的是,人家最后还得了善终。
只是世上多了个李破,许宰相还能不能过的那么长长久久就只能看天意了。
话说回来了,李世民的用人眼光无可置疑,就眼前的三个人来说,才干都是一等一的人物,用一句世间人杰来称呼他们,并不为过。
之外其实还有薛收叔侄二人,和他们一起组成了这次陕东道总管府参赞军事的文人团伙,只是薛收叔侄因皆为蒲州人氏,薛收更曾在尧君素麾下任职,于是便被李世民派去了蒲坂,助独孤彦云守城去了。
“你们有何话说,尽管道来……”
看了两眼李世民便知道,褚亮和许敬宗已经知悉内情,所以他根本没有废话,直接问道。
许敬宗先开口,聪明人都知道自己的分量,他最年轻,资历也浅薄的厉害,所以抛砖引玉的活儿非他莫属。
而在他看来,这次能参与机密对于他来说是一次不错的机会,不然的话,以如今天策府的声势,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许敬宗在秦王殿下面前侃侃而谈?
“殿下,前些时元君宝持尚书令解民夫修永丰仓,至今未成,又有独孤部属屡以诸事推阻转运军前粮草,今又与贼暗通消息,可谓反迹已彰,论罪当死,只是……不若报于天子,以裁其罪。”
随之褚亮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他和许敬宗虽都出身江南门阀,可对关西独孤氏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还是那句老话,独孤氏就算出来一条狗,都没人能轻动的了,更何况是独孤嫡子,如今独孤氏的阀主了。
只是他与许敬宗不同,对官位其实并不热衷,这是一个博览群书,喜欢著述的文人。
所以他的答案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只是补充了一句,“下官以为,独孤怀恩守永丰仓已是极为不妥,当速报京师,以防不测。”
李世民瞅了两人一眼,心里很不满意,你们那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的文人风骨呢?被一个独孤氏的名字就吓坏了吗?
是的,两个人的主意其实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不在陕东道总管府处置此事,要报于皇帝知晓。
别的先不说什么,这一来一回的要耗费多少时日?而现在战事就在眼前,后面放着一把刀不理,还怎么去跟人拼死拼活?
当初时的震惊过去,李世民的脑子很快就清明了起来。
这会儿他心里想的不是独孤怀恩如何如何,他在大骂李破不当人子。
事情几乎是明摆着的,李定安送了一份“大礼”给他。
想想独孤怀恩的家世,然后是现在占据的职位,李世民心又开始抽抽了,他几乎是咬牙切实的承认,如果换做他是李定安,也定然不会跟独孤怀恩同谋,吃力不讨好啊……
那么在交战之际,将人卖了给他李世民就是正经的阳谋了,往小了说,能让他分心,往大了说,独孤怀恩获罪,长安城乃至整个关西都要震上三震。
之外,王行本,吕崇茂等人却也是独孤部属呢……
而且最让李世民痛恨的是,独孤怀恩如今算是在他陕东道行台之下任职,出了事故的话,独孤氏的门生故旧恐怕都得把账算到他李二的头上。
值此之际……他除了要顾虑战事之外,太子一系怕是要额手相庆了吧?
这样的谋算,真的是那个起于边地的贱家子能够想到的?
实际上,当这些纷乱的念头电光火石般在他脑海中浮现的同时,他已是有了自己的决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