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9/1986


这和他之前的战略很是相仿,不急不躁,稳步前行,就算不胜也难有大败,退守的时候会从容许多。
而且粮草之事上也确实有些为难,这些年大多数时候都在为粮草忧虑,所以他不可能不顾及到这一点。
人口剧增之下粮草会不会迅速消耗,一夜回到从前?
没有充足的粮草,拿下河东诸郡又如何安抚民心?而有着这样的制约,一块块堪称肥沃的疆土拿到手里,却显得有些烫手了。
徐世绩之前所言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之后呢,还有所顾虑的是,一个个的降臣不怎么靠得住,要是依着黄河跟王世充,李唐接界,后方又不太安稳,急剧扩张之下就很可能因为这些短处一战而败。
可经过这些日子的思量,李破的心意稍有变化。
此战缴获甚丰,晋地北边儿各郡今年都算是一个丰年,加上南边也并非荒芜一片,所以粮食上看来不会太过吃紧。
再有就是此战的目标本就是一战而溃唐军主力,再趁晋南空虚之际,挥兵南下而有晋地,若是就此顿兵不前,除了显得自己气魄不足,让军心士气受损之外,南边儿本有降意的众人难免有所反复。
不管是王世充还是李唐见了,选择过河进据河东郡,或者选择经营上党诸郡,不需派多少兵卒,只要传诏于诸人,赏其官爵,说不定上党就要烽烟四起,沦为盗匪横行之地。
这还不算,河北的窦建德若是出兵据上党,那才叫致命。
这年头就是个人善被人欺的年代,你稍稍显得软弱上一些,群狼环伺之下,说不准就都想在你身上扯一块肉下来。
实际上,李破的之前顾虑之处大多偏于现实,后面的这些,则是从天下大势的角度在观看。
这样的两个视角,看到的东西当然不会一样。
而利弊之间,李破权衡良久,觉着也不用跟人商量了,因为没人会比他更熟悉自家的实力,在判断上也就不会比他更准确。
即便将陈孝意,温彦博等,甚或是军中诸将叫到面前询问,大多也就是这些话语,不会有什么新鲜的说辞,最终还得他来做出选择。
而他的身边,确实也缺少了几位行军长史之类的人物……扩张太快的后遗症,正在持续的困扰着李破。
如此思量一番,李破会做出什么决定其实也就很明显了。
紧守要隘,以绛郡,临汾两郡为依托,趁秋末冬初之际天气还算暖和,顺势而为,经略河东南部诸郡。
按照李破自己的估算,想要让晋地稳固下来,成为一片不错的基业,最少也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因为所谓稳固不但要使民心依附,那些左右旁顾的家伙们,也要果断的处置一批,有些人自诩为隋臣,有些人则看重李唐,必须在这段时间里让所有人都晓得,在如今的晋地,只有一个声音说了算。
这个时间段在平日里看并不算长久,然而在如今天下纷乱之时,谁会给你这样一段的喘息之机呢?
所以说啊,还得是一仗仗打下去,杀出这么一段平静的日子来,就像当初在云内和突厥人往来厮杀一样,用生命和鲜血去赢得生存以及时间。
既然他的想法跟军中将领们大概上保持一致,那就不用在这样一个时候提出来再商量了。
之后肯定还需进行军议,抛给两个卫府就差不多了,其实他这些日子也很累了,需要短暂的休息一下。
军议之后,李破连敬诸人三杯,自己就溜溜达达的回去了后宅,留下众将开怀畅饮。
第二日大军再休整一天,然后便是分兵四出。
尉迟恭率王智辩等人略上党,又以刘敬升,尉迟信,张伦等人攻河东,当然,南下河东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攻取龙门那里的黄河东岸渡口。
至于南下长安……之前李破也就是说说,他和李渊当初有着全方位的差距,家世上不可能让长安的关西门阀中人夹道欢迎,兵力上也是捉襟见肘。
夺取龙门滩头,只能是防守,而非是进攻。
接着李破又令步群率罗士信,李年,陈圆等人西向攻文城,龙泉,离石诸郡。
实际上,当王世充称帝的诏书来到河东的时候,河东诸郡已经纷纷改旗易帜,归于李破治下了。
虽说李破挟大胜之威而临于晋南,可大军所到之处,众人闻风而降,还是有河东裴氏以及晋阳王氏出力的缘故。
这两个传承久远的晋地门阀,一南一北,威望著于晋地,对于整个河东而言,他们就像是两根支柱一般,牢牢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晋地的两大门阀先后降于李破,这让诸郡人们的抗拒李破大军之心削弱到了最低点,加之各郡空虚,也没多少兵力来与李破抗衡,于是,李破麾下的将领们终于享受到了当年李渊部下们的待遇。
有些地方,大军还没到,就已经派人到军中表示了降顺之意,只求大军莫要杀伤官吏,屠戮百姓。
之前两战打了三个多月,血都把介休左近的土地染的通红,大军才算彻底占据了介休和雀鼠谷两处南下要道。
可这一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破的地盘扩张了足足一倍有余,兵不血刃,连下诸郡。
其实,这也足以体现出李破在战略之上的眼光了,二十余万唐军一战而没,确实是让晋南空空如野,一些依旧有着些实力,心存观望的家伙见诸人纷纷请降,也就不敢再存侥幸之心。
河东这边则有点奇葩,因为这里还有一位坚贞的隋臣,尧君素……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第477章秋收===
不管杨广这位帝王将一个偌大的帝国折腾成了什么样子,可不得不承认,他在用人之上却要比隋末许多所谓的英雄豪杰高明的多。
大业年间涌现的谋臣上将,不可胜数……就算其中有几个偏于奸佞,却也有着各自的才能。
像宇文述,裴矩,虞世基等人,你说他们无才无德,那就真的冤枉他们了,在大业年间这些家伙都有着各自的建树,不能以简单的一句奸佞之臣来概括。
而官至鹰击郎将,金紫光禄大夫的尧君素其实也在这些隋室旧臣之列。
这人吧,领兵才能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儿,算不得多有能为,可他的才能却表现在了另外一个方面。
除了忠贞之处不下于历来的忠臣烈士之外,在这隋末战乱之中,将他那笼络人心的本领凸显的淋漓尽致。
自李渊起兵南下,差不多两年过去了。
晋地这里除了北边儿的李破,在横冲直撞间崛起于边塞之地,晋地未向李渊低头的就剩下了这位鹰击郎将了。
此人背靠黄河,以鹰击郎将,河东通守之职坚守河东孤城,一直未曾降唐。
据说为了招降此人,屈突通曾来到这里劝降于尧君素,被其人怒斥奸贼,惭愧而退。
尧君素的妻子带着他的儿女来到城下,呼喊过他的名字,却被他一箭射死在城下。
实际上,这样一个人简直就是回来儒家史家的最爱,可惜,大隋崩溃的太彻底,显不出尧君素什么,就算有人在之后一统天下,也不会对此等人大书特书。
而困守孤城两载,河东城内除了粮食渐绝,人们都饿起了肚子之外,竟然一直没有内乱发生,也就不得不说尧君素之能,实非常人可比了。
当然了,这里面在于,李渊率军攻入长安之后,一直未曾对河东孤城发起猛攻的缘故。
原因吗,一来河东城僻处一隅,于李唐对河东的统治影响甚微,二来呢,也有人劝李渊,尧君素才能有限,大势所趋之下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再有就是忠臣碧血,染之不详。
其实还是最后一条让李渊有了认同。
要知道他攻下长安之后,除了刨了李氏祖坟的阴世师等人之外,以卫玄为首的一干人等,都受到了李渊的优待,并没有进行大肆杀戮。
不管李渊是真情还是假意,其实这也正是气量的一种体现,我能容得下这些曾经的敌人,甚至于对他们的才能和作为表现出适当的赞赏。
有着这样做派的人物,和所要图谋的东西相结合起来,也就会相得益彰,有那让人信服的力量蕴含在里面,对安定人心同样有着无与伦比的好处。
而尧君素也就沾了光,在李唐旗帜遍布的晋南腹地孤零零的生存了下来。
如果不是王世充战胜大敌李密之后,急急忙忙的登上了皇帝宝座,说不定这位就趁着晋地风云变幻之际,向洛阳请援了。
而李唐的大军没吓唬住尧君素,李破的日月星辰旗同样没能糊弄住他。
河东郡诸县望风而降,到了河东郡城之下,终于受阻。
报到李破这里,是尉迟恭请求派大兵攻取河东郡城的请援书信,尉迟恭等人可不管什么忠臣不忠臣的,他们只想尽快拿下河东全境,好全力以赴的守御龙门渡口。
李破分兵四处的重点放在了东边儿的上党和长平两郡,尉迟恭所率的兵马,并不足以攻下河东郡城那样的城池。
实际上,这一个月的进兵过程,差不多就算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游行,大军会在八月初回到绛郡过冬。
李破没有分兵守卫各处要害的意思,原因只有一个,兵力不足。
按照之后几次军议的结果来看,尉迟恭等人所言和李破想的差不多,很可能还需要在之后打上几仗,才能在晋南站稳脚跟。
晋南降人慑于兵势而选择降服,都很是靠不住,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出力甚多的河东裴氏,去日降唐,今日降我,他们的忠臣很难让人信任。
说及这些,李破倒是有些羡慕河北的窦建德了。
河北山东别看已经杀的和森罗地狱一般,可按照后来人的一番道理来讲,就是严重的摧毁了隋朝的封建统治。
换句话说,就是彻底摧毁了隋朝在河北山东设立的统治体系,如今看来唯一的好处也许就是那么大军所到之处,就都是自家的地盘,不用担心哪座城池里面,还守着个尧君素一样的人物儿了。
李破给尉迟恭等人的回书很简单,不用管他,只需夺下龙门滩头即可,至于南边的风陵渡口等黄河渡口,李破并不着紧。
如果李建成统潼关守军敢于北上来跟他一战,想来王世充也不会对李唐有所客气,守卫龙门是因为他不太确定,西北的李世民和薛仁杲交战到底会是怎样一个结果。
薛仁杲胜了……好吧,这种可能性不大。
而一旦是李世民胜出,挥兵东来的话,李破有九成的把握,李世民一定会选择在龙门进入河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