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3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0/1986


多数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起于并代边郡的李破,根本无法阻挡兵力雄厚的唐军。
而唯一见识过并代大军军威的姜宝谊,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在介休城头巴望几眼,之后就头昏脑涨的在守城的他,加上为了推卸守城不利的罪责,给唐军上下带去了很多错误的信息。
尤其是在骑兵数量上,更是胡言乱语的厉害。
当然,不管怎么说,李破如今听不到那么多的好消息和坏消息,他的治下没有李唐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多的敌人。
边郡就是这点好,只要突厥人不来,那么也就后顾无忧了。
而李破也不是什么军前将帅,他是并代两州的主人,没人能够逼着他去做什么,一隅之地也有一隅之地的好处,没有李神通和裴寂那么多的烦恼。
这些天李破过的很规律,听取探报,巡视各处军营,到了晚间,便将闲着的将领招来,在帅帐中吃晚饭,顺便商议军情。
陈圆的伤势也好的差不多了,李破令其领兵守卫平遥四城,差不多就算是顶替了薛万彻,成了李破的中军官了。
等到听闻唐军出雀鼠谷进驻介休,李破心中大定,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皆在他料中,那种运筹帷幄的满足感,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这个时候,他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确,仔细探查唐军动静之外,还要屏蔽战场。
此时他不会在意唐军如何,有介休和雀鼠谷在,唐军主动退兵临汾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摆出决战之势,引唐军北来或者吓阻唐军于介休,都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无疑是一场两军斥候的较量,数日之间,从平遥到介休,在这方圆数十里范围之内,两军斥候纵横往来,相互厮杀,先就在这片沃土之上抛洒下了无数的鲜血。
边军精锐中的精锐,在草原上曾和突厥人相互搏杀的代州游骑,用他们的彪悍凶猛和更为娴熟的杀戮技巧以及他们默契的配合,数日之后便轻松的成为了这处战场上当仁不让的主角。
自从大业十一年冬天那一场艰苦的缠战之后,便再没有在敌人面前退缩过一步的代州骑兵,这一次明显被李破压制的太狠了。
当李破稍稍放开缰绳的时候,这些骑兵精锐就好像刚刚逃出了牢笼的猛兽一般,疯狂的有些过了头儿。
数日之后,当唐军斥候损伤惨重,纷纷逃回介休的时候,唐军大军周围,竟然出现了不少并代骑兵耀武扬威的身影。
当然,跑的足够远的他们,很快就被招了回去,不然的话,这些家伙可能会尝试冲击一下唐军的外围营地呢。
并代大军将领以及兵卒的求战,和唐军上下完全不同,虽说同样都很强烈,可边军将士临战之时,杀戮和毁灭的其实要占很大一部分。
当他们进入战时状态的时候,他们一个个便都成了十足的亡命徒,只想看到鲜血,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而在这头非常疯狂的野兽脖子上,套着的是一条叫做军纪的绳索,不然的话,他们和突厥精骑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和麾下已经有点显得过于暴躁的将士不一样,李破在平遥冷静的观察着南方的动静,并极力继续压制着骑兵将领们求战的声音。
他耐心的一遍遍的跟将领们重申军纪,让各部将领听令行事,不得擅动。
步军要省心的多,他们到底比骑兵少了两条腿儿嘛。
此时李破其实也感觉有些奇怪了起来,要知道对面唐军有十余万众,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初大家议论要选择在雀鼠谷以南与唐军决战的时候,各人皆有惴惴,对大军决战的信心都有点不足的样子。
可当大军退至平遥以后,将领们突然之间就渐渐都变了,一个个信心百倍,好像比他这个主帅还要强上几分。
临战之际,李破无暇多想,士气高昂总归是好事儿嘛。
实际上,这种变化并无奇怪之处,几乎是百战百胜的晋北骑兵劲旅,在越来越频繁的战争中已经逐渐养成了独属于他们的自尊和骄傲。
退兵的举动虽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可还是刺激到了他们的心,让他们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屈辱,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很快就抛开了心底最后一点对唐军的忌惮,急欲在战场上证明,胜利永远属于他们。
这样骄傲的军旅,不是一时一刻能够组建起来的,曾几何时,大隋的常设精锐军旅其实都有着这样骄傲的心态,并确信没人能够战胜他们。
可时过境迁,辽东的风雪以及风起云涌的各路义军,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在数载的时间内,便埋葬了这一切。
而李破则带领晋地边军,用无数敌人的鲜血和生命,重新铸就了这一切。
当他们面对突厥人的时候,他们还自知力弱,不能强战,可敌人一旦换成了七拼八凑的唐军,他们的骄傲便被激发了出来,甚至于稍稍退后,都让他们有点不能接受了。
这种还无法形成具体概念的事情,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让人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这是军旅灵魂的形成过程,缓慢而又难以察觉。
可笑的是,李破一直以来都想要打造出一支拥有荣誉感的军队,可如今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他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感觉出来,也是不大不小的一个笑话了。
而这个时候,李破也确实在笑,当然他不是在自嘲,而是在笑话自己的敌人。
这一天,斥候将几个人押解到了平遥,很快就又送到了他的面前。
他们是唐军来人,而且还带来了永康王,晋州道行军总管李神通的亲笔书信……
(月票月票,嗯,宝宝心里苦也没办法,啰嗦一点能将战事前后说明白,这些章节就有价值,不算灌水,是吧?)(未完待续。)
===第454章起兵===
两军主将互通书信,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自古以来,两军交战时的勾心斗角,往往也少不了这样的手段。
主帅们想要追求怎样的效果,也不用多说。
有劝降的,有离间的,有激将的,有诈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像之前介休一战当中,李破还曾给张伦写过信,离间唐军将帅之心,效果就很是不错,最终张伦反了,李仲文掉了脑袋,姜宝谊被擒。
李神通的来信,自然和这个也差不多。
在信里,李神通称李破为弟,言辞也颇为简洁通达。
李破看了四五遍,大致的意思也就把握的差不多了,李破当即就笑了。
先叙两家之好,再言天下大势,劝降之意昭然若揭,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关西世阀的优越感。
也许是看李破至今也未称王,或者自封个什么官职出来,觉着李破还可以挽救一下,让他回归正途,所以居高临下的劝诱是这封书信的主旨。
然后笔锋一转,就自然而然的加进来了威胁,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只最后一段,让李破看了又看。
这里有一句,闻弟妇颇为美貌,何如挟妻入京,与汝岳丈团聚,共享天伦?
看了些时候,李破笑容就灿烂了起来,威逼利诱,还要加上激将,李神通这是急了吗?
一军主帅,出言轻佻至此,实是落于了下乘。
什么劝降,这根本就是一封战书,也是正中李破下怀的事情。
可他这人从来不吃亏,略一思索,就令人将军中书记给招了来,写就一封回书,接着轻轻摆手,“去,尽斩来使,把尸首给李神通送回去。”
一日之后,介休。
府堂之上,李神通派出去的时候,都躺在在那里,一封犹自带着些血腥味儿的书信奉到了李神通手里。
李神通脸色颇为阴沉,使者被杀,自然让他很是恼火。
心中暗骂了几句,随手拆开书信观瞧。
“兄之使者尽已送归,弟本边地戍卒,历经战乱,不容轻辱,今以此略表弟决死之心……”
“兄本富贵之人,不于西京繁盛之地修身养性,反争沙场之功,累人累己,实为智者不取也,今赠良骥数匹,以做大兄南窜之用,异日弟入长安,取兄妻女之时,再做归还不迟。”
短短的几行字,看的李神通脸上肌肉直跳,顺手就将书信撕的粉碎,大骂道:“小儿欺我太甚,日后定斩其头,放休吾恨。”
好吧,这个回合两个人都挺不着调,你来我往的刺激,无非都是想寻机决战罢了。
李神通随后挥退众人,只留下了心有惴惴的裴寂,脸色变的那叫一个快,笑着便对裴寂言道:“贤弟,决战就在眼前,李破小儿困居平遥,危如累卵,尤不自知,还在大言炎炎,过后削其首级必矣……”
好吧,这样的书信往来其实没什么意义,试探了一下,不过是半斤八两,谁也别说谁。
……………………………………
两日之后,唐军全军拔营而起,十余万大军,刀枪林立,旌旗昭昭,缓缓北向。
而这一次,与之前行军就不一样了,唐军上下已经做好了随时与敌决战的准备,唐军在士气上也是可圈可点。
雀鼠谷一战让唐军颇为振奋,再加上听闻敌军斩杀劝降使者,又羞辱了军中主帅,隐隐然的复仇之心作祟,让唐军的作战也极为强烈。
可话说回来了,这毕竟不是李唐嫡系军旅,多为晋地各郡守军,如今凑在一处听李神通号令行事,归属感参差不齐之下,士气再是高昂,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唐军这次以裴寂殿后,左右两翼皆为李神通心腹领兵。
临行之时,徐世勣再次请令镇守介休而不得,只能随军北上,隶于大军右翼永安王李孝基麾下。
李神通这次也是存了一战而定晋地的决心,只留五千兵于介休,又以绛州刺使裴世清守雀鼠谷,并督促民夫运送粮草,其余十余万大军几乎是全军北上。
而在平遥,听闻唐军北来的消息,李破也振奋了起来,这一战对于他有着怎样的意义,他非常的清楚。
而几个月以来的殚精竭虑,实际上都是在为这一战做着准备。
唐军求战之心颇切,他又何尝不是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0/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