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3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5/1986


所以,这些远方传过来的消息,也只是谈论了两句,便都放在了一边儿。
而晋阳在握,并州却远未到稳若泰山的时节。
让陈孝意和温彦博都很头痛的还是如何平衡晋阳各个族群,让他们能全心全意为李破效力的事情。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官职。
往好听了说,就是选贤任能,往不好听了说,就是分蛋糕,怎么分才能让大家满意的问题了。
实际上,自从李破入主代州,他就已有心想要厘定官制。
和他设置左右卫府的原因差不多,他需要给属下官员们弄出一个通畅的升迁渠道来。
在他看来,官员们的心放安稳了,治下百姓的心也就安稳了。
这话不怎么好听,却是地地道道的实情。
用他那并不算多卓越的眼光看,官员们如果都朝不保夕的话,百姓也就不用提了。
其实,不管是官制还是军制,再有律法,李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自己治下恢复秩序。
在李破心目中,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为重要的了。
这和他领兵征战其实是一个道理,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作为并代两州主人的他如果思路清晰的话,那么聚在他身边的人,也就绝对不会迷失方向。
像陈孝意和温彦博几次跟李破商谈,就渐渐把握住了脉络。
他们也都颇多欣慰,总管是想要一个稳固的属地,而非是要穷兵黩武,这和他们所思所想,不谋而合。
他们最怕的其实就是,李破军旅出身,一旦握有大权,就没日没夜的扩军备战,遇到什么事,也先那刀枪来说话。
那样的话,恐怕他们这些良禽恐怕就要另栖他枝儿了。
而从代州到晋阳,一路走来,在他们看来,李破的表现足以用惊艳来形容。
领兵之才自不必提,他在治政上,也是不温不火,有着大家的风范和气度。
不遗余力的安置幽州移民,到了晋阳,也没大开杀戒,而是选择先安抚晋阳王氏,这位总是在想方设法的让治下百姓先吃饱肚子,再言其他。
什么是章法?这就是章法。
此乃雄主气象,这个时候,两个人在心里都隐隐约约有了这样的想法。
由此可见,军事上的胜利,让他们很是振奋不假,可他们看重之处,和那些军中将领们,又有许多的不同。
几个人这一谈,就谈到了很晚。
李破一直耐心的和他们说着话,他自己的真知灼见没多少,可他也没同意温彦博提出的,恢复科举之制,在并代两州选官的提议。
在他看来,这事儿为时尚早,地盘不够大,人才也不够多,与其不伦不类的选官,不如沿用举荐之制,名义上也省事儿一些。
这个上面他得到了陈孝意的赞同,陈孝意也认为,时机未到。
实际上,他们几个人都明白,科举之制创立以来,很明显是冲着取代九品中正制来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减门阀世族的权势。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的出来,温彦博能提出此议,绝对是一片公心。
可从现下看来,别说李破,就算是天下各个反王们,也无力改变一个事实,得门阀者得天下。
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都在淘汰之列。
隋帝杨广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皇帝之尊,最终落得个横死江都的下场,遑论是旁人了。
温彦博提议被李破直接否了,他也只是辩驳了两句,便偃旗息鼓了下来。
陈孝意看看温彦博,嘴角露出些笑意。
都是明白人,他知道,温大临恐怕是另有深意才对,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温彦博瞥了陈孝意一眼,接着拱手之余,尴尬的笑了笑。
耿直的人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小算盘的。
在温彦博看来,别看如今谁也不提什么科举了,科举之制俨然已处于废弃当中,可将来,定会大行于天下……
在这一点上,温彦博深信不疑。
他的提议,实际上只是在为将来铺路,这其实就是有着私心藏在里面的公义。
他想的是,将来若真有那么一天,眼前这位能……那他温彦博便能争一争选材于天下的那个位置了呢。
(月票月票,阿草出差归来,没多有少第二更,让阿草先喘口气儿,之后就能恢复日常更新了,七月初,大封推,阿草欢喜无限,哈哈。)
===第392章选官
二===
“如今晋阳初定,战事频仍,在官阶官职上不宜大动干戈,大体之上可沿用旧制,或有更迭,你们看着来,只要说的清来龙去脉,我断无不准……”
陈孝意,温彦博两人正襟危坐,仔细听着李破说话。
这就属于最后的定论了,几天的商议下来,他们要的就是这些话。
而这些话语,也许在将来几年间,会逐渐成为并代两州官场的定制,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在心里,回去之后,也要仔细揣摩,因为还要说予下面的人听呢。
不管古今还是将来,为官之人若没有这样的心态,在官场之上都走不远。
灯火飘摇间,李破深思倦怠,却还是不得不沉下心来,一字一句的在心中梳理,再宣之于口,晨间的那些戏闹,早就在他脑海中不见了踪影。
这个时候弄些玩世不恭的游戏之言来轻松一些气氛?顺便将官制这样的大事定下来?
算了吧,他还真就没有那样的“雄才伟略”,眼前这两位也绝对不好糊弄,他们绝对不会认为你有多幽默,你不尊重他们,他们也就不会尊重于你,后果也许就会很严重。
“然,举荐之制兴有数百载,弊端横生,你我皆亲眼所见,不得不察。”
“我以为,在我治下,一来,凡有举荐,必要记录在案,被荐之人但涉反叛,贪贿等事,举荐之人需连坐罪之。”
“二来,都说举贤不避亲,嘿,世间私心者多……所以,在我治下,亲戚之间要避此嫌疑,不得举荐兄弟子侄等血脉牵连者,一旦犯之,徇私者必要重罪于其家门。”
“三来,要在总管府设下坊司,新任官吏,都得给我进总管府走一趟,德行才干,都要当面考据一番,之后用着也放心些。
连续三次,举荐出来的人都没能过得了这一关,这人眼光也就不成,以后不得再举荐他人。”
陈孝意和温彦博都是连连点头,这几条说起来都不出奇。
举荐之制是九品中正制的基础所在,同样也是它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直到大隋初年,经历了数百年的时光,其实发展的已经非常完善了,李破所言,只是在其上,明确的定出了几条规则。
这些规则实际上也是九品中正制的一部分,是举荐制度的门槛儿。
只是历朝以来,多数都是不见明文的潜在规则罢了,有的人遵守,有的人视若无物。
这种不成文的规则,遵守的人是越来越少,门阀之间,渐渐相互联结,根深蒂固之下,这些规则也就成了门阀大族的刀剑,党同伐异之时拿出来用一用,用完了便撇在一旁,根本没有人去在乎了。
这几个条件,如果真能在并代两州实行下去,那么也就可以堵住举荐之制的一些漏洞,让诸人有所顾忌。
却又没有太过触动门阀大族们的利益,可以说,这是比较温和的一种治政之策。
陈孝意和温彦博所赞同的肯定不是李破提出的这些条件了,他们赞同的是李破的态度。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雷厉风行,有时候代表的往往不是效率,而是急功近利,在治政之时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才是常态。
李破看着一脸欣慰的两个家伙,心里直撇嘴,对于他来说,什么制度其实都不重要,他要的只是一个安定。
科举制有可能造成混乱,所以便弃之不用,举荐制可以让晋阳这样的地方平稳下来,那就用它了。
很好做的一个选择题,外加上一些前提条件,让晋阳的这些族群不要太得意。
总的来说,他自己都明白,他提出的这些东西,都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但只要能让大家安安心,那就不妨做一做……
可话说回来了,妥协归妥协,他也不想让这些对官位有着执着追求的晋阳大族太好受,李破眼珠儿转着,突然一拍巴掌,道:“说到这里,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来。”
“各家广有田产,奴仆众多,无论户籍,还是田赋,都有着碍难之处吧?”
陈孝意和温彦博愣了愣,又相互对视了一眼,陈孝意才点头道:“总管是想……效法文皇帝,细查户籍,征收大族田赋?”
这说的是文帝杨坚的功绩了,只这两条,便让天下人口以及田赋暴增,奠定了文帝之治的基础。
直到文帝末年,这些才有所崩坏,而到了大业年间,那就不用提了。
隋帝杨广没有再顾忌户籍,而是开始大肆征收门阀赋税,尤其是三征高句丽的时候,杨广已经疯了,从江南征收的粮米,差不多有一多半都出自关西和江南豪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5/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