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8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1/1986


可情况嘛并不算太好,前些年阿史那多闻率领突厥人赶走了南迁的室韦人,算是笼络住了东北各部的人心。
如今就算阿史那多闻去了辽东,东北的部族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突厥人衰弱的迹象。
到了今年,大唐灭掉了高句丽的消息被宇文歆故意传到了草原上,据说那些部落首领们的态度好了许多,可你要想让他们像前隋那般听令行事,也绝无可能。
前隋是用一场场的战争,以及数十年的时间,才在长城外面建立起了威信,在慑服突厥的同时,取得了很多草原部族的敬畏。
在这个方面,大唐明显还差了很多,在东北草原上没有建立起那么强的号召力。
宇文歆走的还是当年他主政雁门时候的老路子,一边恢复幽州的民生,加强各处关隘的守备,一边则按照朝廷的规划,在幽州北边设下边市,与草原部族进行贸易。
东北的好东西还是比较多的,最主要的就是各类毛皮和药材。
牛羊,马匹之类的就不用想了,草原部族苦哈哈的,即便没有突厥王庭的禁令,多数也不会拿这些东西来跟你交易。
宇文歆作为镇守边境的一方封疆大吏,也看不上这点财货,他在意的是唐人和草原部族的交流。
从前隋,经过了隋末战乱的官员,目光都很开阔,对外族有着防范之心,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做出开明的举措,而非是像后来有些官员那样,一旦意识到了麻烦,便先想着封闭自己,阻碍来往。
通过边市,幽州的官员们可以很便捷的查探东北部族的动静,试探着对那些表现友好的部族进行拉拢。
这里离着突厥王庭太远了,东方汗阿史那多闻刚刚失去了权力,对于幽州总管宇文歆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元贞六年年末,东海战事捷报传出的时候,宇文歆还上书朝中,认为可以派遣使者去东部的突厥人那里,进行一番游说。
不管是唆使他们继承阿史那多闻的“遗志”,还是做些其他什么,都是非常方便的。
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大唐对突厥的国策早已定下,现在唯恐突厥铺下的摊子不够大,这会没有必要在东北方向给突厥找麻烦。
眼前之利不算什么,朝廷图的是个长远之计,至于拉拢契丹人和奚人,靺鞨人,李破其实也不很在意。
当时机成熟的时候,那些乱七八糟的东北部族,将是奴隶贸易的另外一个来源,大唐的基础工程建设非常需要他们……
想要实现他心目中早就有了的蓝图,唐初之际的人口有着巨大的缺口,即便把周边小国的人都捉过来,也弥补不了隋末战乱当中失去的那四千多万人口的差额。
汉末战乱和隋末战乱,对于华夏大地来说,是两场浩劫,加起来约有八千多万人死与战乱时期。
两次中原都是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残酷之处可想而知。
而后来每逢王朝末年,战乱四起之时,大致都是如此,谁也不知道中原民族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悲惨的轮回。
…………
五月中,一切准备就绪。
科举之后的杏林华宴在长安城外的杏林之中举办,还是皇后娘娘亲临主持,宴请今年中第的进士们。
只是元贞七年这次科考,少了殿试的环节,朝廷直接许了明政科头名进士许圉师为今科状元。
在杏林华宴之上,皇后娘娘又提议,选出了两位华宴之上最为年轻英俊的进士为探花使,连着选出来的状元,皇后亲赐衣冠,印信。
温言勉励,并令起居郎以及礼部详细记录今朝盛举,以为后效。
宴上,皇后娘娘又兴致勃勃的令进士们作诗以赋此宴,进士们留下的诗篇择优收在长安书院的藏书楼中,供人观览。
一连串的花样玩下来,喝的醉醺醺的进士们离开的时候,脑袋都是晕乎乎的,每个人都真切的感受到了朝廷对他们的尊重和期待……
===第1743章准备===
杏林华宴办上这么两次,差不多也就成为了全天下未曾入仕的读书人们,每三年一次的盛会。
只要你还有志向学,那么在杏林宴上赋诗一首,便是年轻一代士子的终极目标。
状元郎和探花使则是杏林华宴之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人物。
这年头还科举还没有设下榜眼,探花之类的名次,探花使也不过是由礼部提出,在杏林宴上选出来的俊秀人物。
当时主要的作用是活跃气氛,宣扬杏林宴的名声等等。
只有状元郎才是一科进士中的最亮眼的那个。
许圉师一下便走上了人生中一个阶段性的巅峰。
状元的待遇可不止是杏林宴上赐酒赐服,之后赏官之时,他也会占尽先机,不论是职位还是品级,都会比旁人高出一筹。
换句话说,入仕的起点就比别人高,官场之上占据先手,比别人多走了一步,在之后的为官生涯当中,可能就是一步先,今后就会步步占先。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今年的杏林华宴在五月初举行,杏花已败,只留下零星开的晚些的残花,景色上有点不如人意,换句话说长安人家踏青的时节过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