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7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3/1986


借着与权贵交从紧密,为人幕僚者也有不少,还有些自恃高峻者,更是参与朝政,把握机要。
这是当时大城市的和尚的作为,乡间的就更不用提了,借机敛财者比比皆是,一间间寺庙成了藏污纳垢之所在,庙产之丰厚足以让后来人羡慕的眼睛发蓝,连贵族豪望都无法企及。
这都是当政者对佛徒宽纵所致,当时僧尼们不用交税,不用服兵役,民役,受那征发之苦,又可以肆意享用官民的供奉,有的大庙甚至能控制地方官府,躺在庙里面比当官还舒服。
所谓盛极而衰,如此种种必定会引起一些当政者的不满,祸事也就来了。
先就是令一些僧人还俗从军,这也是僧兵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面,但不是他们自愿的,后来帮助李世民的少林寺僧兵,只出现在民间传说中,应该是和尚们自己编纂而成。
和尚们稍微慌了慌神,也就忍耐了下来,毕竟还不算触动佛徒们的根本。
而紧接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崔浩上书以和尚们假西戎虚诞,致生妖孽为由,上请武帝灭佛。
拓跋焘对此显然是非常赞同的,可佛教的势力此时已经根深蒂固,诏书下了之后,被人拖住了好多天,其中便以太子为首,紧着请拓跋焘收回成命。
但拓跋焘心意已决,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诏令最终下发到各地,灭佛运动开始了,温和一些的只是强令僧侣还俗,没收庙产,残酷的就直接把僧们给活埋了。
砸掉佛塔,融毁佛像,烧掉寺庙,经书,把僧尼们牵出来,在庙门前砍掉他们的头颅。
闹的轰轰烈烈,举国震动,风声鹤唳。
但因为诏令下发之前被拖延了一段时日,事先得到风声的高僧们纷纷出逃,跑进了山林里或者直接南下叛逃到南朝避祸。
所以说这并不算是一场成功的灭佛行动,除了斩杀了大量的僧尼之外,信奉佛祖的权贵们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于是心怀怨恨者多了起来。
不久拓跋焘便不得不做出了妥协,酷刑杀死了崔浩等人,并灭其族,灭佛之事就此不了了之。
不两年,拓跋焘也被近臣杀死。
这其实就是佛教的反扑,雄才大略如拓跋焘者,也不能幸免。
…………
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拓跋焘第二。
灭佛的方式也差不多,只是他比拓跋焘要做的彻底一些,在宇文邕在位年间,据说责令三百万僧尼还俗。
听到这个数字你其实就能明白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三百万僧尼啊,北周的人口才多少?都去当了和尚尼姑,他们又占据了多少社会资源?
所以说宇文邕的灭佛行动是得到了朝中很多人支持的,因为佛徒太多了,贵族们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这拨下来,北方的佛教几乎销声匿迹,比拓跋焘所面临的局面要好的多。
只是宇文邕最后年纪轻轻便暴毙而亡,就不知道其中有没有灭佛的原因在里面了。
第三位后继者是隋文帝杨坚,他是北周的臣子,见过宇文邕的手段,眼瞅着天下一统,南方佛教盛行,北边也大有死灰复燃之势,于是想要伐山破庙,再来一拨。
可惜雷声大雨点小,据说是被杨广给劝住了,所以南边的人都很感激晋王杨广,说他是佛子降世云云。
由这些事件可以看的出来,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是多么的辉煌,同时他们又与当政者产生了怎样残酷的冲突,关节之处又在哪里。
这是旁观者的视角,可慧真等人的想法自然不同,作为灭佛事件的“受害者”,拓跋焘,宇文邕这样的王者,在佛徒眼中自然都属于妖魔降世,专门是来跟佛门作对的。
而如今到了大唐年间,李破这个大唐开国之君好像就有这样的苗头,不然慧真在见驾之后也不会提起拓跋焘和宇文邕两位武皇帝。
不过让人无奈的是,佛教不比以前了。
隋末战乱当中,饱食终日,只知道参禅修法的和尚们根本没有一点抵抗力,什么僧兵不僧兵的,乱事一起,饿红了眼睛的百姓对一切占据了田土,吃饱喝足的人都有着天然的仇恨。
管你什么和尚不和尚的,都是连抢带杀,所过之处一地狼藉,佛祖此时估计打了个盹,稍不注意,就让和尚们遭了比灭佛还要残酷的灭顶之灾。
真的,说句不好听的,之前那些从上到下的灭佛行动效果绝对没有这种从下而上的战乱来的好。
都说乱世信佛的人多,实际上这要看乱到什么程度,百姓只是生活困苦的话,他们自然想要求个来世,此时正是和尚们用力的时候。
可你真要天下大乱起来,没有什么自保能力的和尚就是首当其冲,被饥民们煮来吃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也就是说,唐初时节,李破其实不用太过关注宗教的问题。
和尚们想要重建中原佛教的祖庭都艰难万分,受到了来自官府的各种诘难,再想像南北朝时那样,影响朝政,甚至于杀死皇帝,是绝无可能了。
…………
那么大唐皇帝陛下的态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起来,一个对佛教充满恶感的开国之君,要是一心一意想要把佛教赶出中原,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说,玄奘此时远不如看上去那么平静,而且有些紧张,他觉得这是自己修行不够的表象,心中暗念佛号,努力想要做到扫除碍障,不为动摇,此为不动明王身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