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4/1986


一篇文章下来,文采斐然,还都说在了点上,封德彝这人债落下的比较多,也不怪人说嘴,而且御史就是为此而生,李破度量大,能容得下反对意见,只置之不理便罢。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作为开国之君,他想给封德彝留个好名声,以酬其功,那就能留其美名于世,至于后人怎么说,他也管不了那么多。
不过没过几日,兵部侍郎唐俭又出了幺蛾子,上书言事道:“封伦生前深受恩宠,殁后而曝其短,此正世之理也,还请朝中重议其功过,更改谥号,以正视听。”
李破当时瞅了瞅这份奏疏,就问了孙伏伽一嘴,“唐侍郎和那唐临可有亲戚?”
孙伏伽答道:“唐临为唐茂约堂弟……”
李破微微一笑,唐氏跟封德彝有仇乎?人都死了,还这么不管不顾的紧咬着不放?这是在李渊那会结下的恩怨?不至于吧……
只是如今的唐俭已不是李渊治下的那位知兵的唐茂约了,在李破看来,这人一辈子都没领过兵,怎么就会传出知兵之名?
这些年在兵部侍郎位上也无多少建树,才能极其有限,也许是怀念旧主,不愿出力所致?
兵部那边还落着些事故呢,李破可一直记得,有人说什么兵部五品以下官职任选,如今兵部侍郎就只唐俭一人在京,他倒要看看,兵部那边还能出什么幺蛾子。
李破不是李世民,没有经历过兄弟阋墙的故事,就更不会在意封德彝于其中有何操弄,所以唐俭所言无足轻重。
封德彝的身后之事很快就定了下来,追赠司空,谥号文忠,荫其子封言道渤海郡公,羽林尉,入宫与皇子相伴。
===第1571章明珠===
封德彝的丧事不用多说,他是唐初时节第一位殁在任上的宰相,还是开国功臣,而且凌烟阁上其他人都还活着,只他走在了前面,就更非同一般。
对于李破来说,不管是顾念君臣一场的情谊,还是为了让其他功臣们瞧瞧,他李破非是那种薄情寡义的君王,所以肯定是丧礼从重,几追王侯。
出殡之日,更是群臣尽出,送于郊外。
封氏的祖地在渤海,封德彝殁后,尸身是要送归故里的,落叶归根嘛,当世之人讲究这个,很多大臣晚年都会选择主动致仕,归养乡里,其实为的就是死后能葬入祖坟。
封言道年幼,李破特许其不用扶灵回乡,也就不用提守灵之事了,只在京师守丧即可。
于是李破又命刑部尚书杨恭仁,于弘农杨氏族中选了两人,称为假子,一路送封德彝棺椁回渤海厚葬。
随行主事的则是鸿胪寺少卿高表仁的侄儿。
这些人都属于封氏的姻亲,送一送封德彝也是应该的。
封德彝的丧事持续了多半个冬天,等到送丧的队伍离开长安的时候,已经来到了穿暖花开的时节。
朝中当然不可能只顾着给封德彝举丧,废了其他政事。
临近年底的时候,李破又接到了一封北边的来信,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想要在夏日里再次与大唐皇帝会盟,这次会盟的地点人家也选好了,就在榆林和突厥交界的边市所在。
当年杨广就在那附近和突厥启民可汗会盟的,因为那里离着两国腹心之地都近一些。
至于会盟的因由,阿史那杨环在心里未曾细说,这个不用明言,大家心里都清楚。
一来是突厥东方汗阿史那多闻已是穷途末路,可他毕竟占据着辽东,怎么收尾,两边要做好沟通。
两姑侄在对待阿史那多闻一事上,这几年可谓是默契十足。
阿史那杨环轻而易举的掏了阿史那多闻的老巢,没有费一兵一卒,政治手腕上根本不是突厥那些粗鲁残暴的贵族们能比的了的。
而且在大略之上也不简单,几乎是在逼着阿史那多闻南下半岛,要么去跟高句丽争斗,要么联合高句丽一起对付北上的唐军。
行的是借刀杀人之谋,不管阿史那多闻胜败,于突厥而言,皆都无损。
其实归根到底玩弄的还是人心,因为她知道,大唐代隋而起,高句丽就是唐人心中的一根刺……
上次会盟之时,她便屡屡出言试探,又晓得李破的经历,就更加确定大唐立国之后,头一个对付的就将是高句丽。
只是她没有想到的是,李破这么有耐心,没有依循杨广北征之旧路,从营州方向进兵,而是选择了海上出兵。
先是灭掉了百济,收服新罗,再灭倭国,然后才增兵半岛,从南向北与高句丽一战,且一战功成,几有神助。
这些关于大唐的消息,其实都是从长安传回到圣山之下的,如今两国来往频密,已不需要绕远路走晋地,而是直接北上朔方,榆林,紧急的消息耗时十余日便至,可以说是非常快捷了。
从秋末到年底,突厥的使者就来了三拨。
一路是护送阿史那求罗的女儿阿史那同苏来长安与大唐皇帝联姻,这一拨人来的稍早,两国于此事早有交涉,同样也是两国交往渐密的凭证。
不久,又有突厥使者到来,是为了贺喜大唐在军事上取得了关键性胜利而来。
年底这是第三拨,这次提出了明年夏天想要与大唐再次会盟的请求,显然是突厥汗帐中的贵族们仔细商议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不管是什么事,突厥使者接二连三的远来长安,都表明了突厥对于唐军攻灭高句丽之事的重视,而大唐的军事实力,也愈发得到了突厥人的尊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