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5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3/1986


这些年他从不去王庭参加盟会,也未让人去可汗面前献媚,还不是一直相安无事?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他是东方汗,控制着突厥无数的东方部落,有了这些,便没人敢拿他怎么样。
可现在不同了,他带领人来到辽东,给了人可乘之机,于是一切就都变了个样子。
那个该死的女人,天神一定是睡着了,不然怎么会让一个没有阿史那母狼血脉的女人成为了突厥的主人?
好吧,如今这已经成为了阿史那多闻的日常节目,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诅咒那个女人一番。
这也许能让他好受一点,却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
其实按照中原的兵法来说,作为大军统帅的他,在见到敌人之后,还如此的三心二意,已然算是落了下乘。
将生犹疑,兵必气沮,不知来去,此兵家之大忌也,此时最好退兵而去,想清楚利弊再来,强行为之的话,多数要遇到挫折。
因为战事一旦开始,你心存疑虑的话,每一个决定也许都会出现偏差和延迟。
可阿史那多闻不知道这些,他最终决定,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回,他承担不了那样做的后果,不妨试一试再说……
===第1546章僵持===
突厥人和中原王朝是老冤家了,也可以说是天然的敌人。
从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到各种习俗,再到社会架构,方方面面都是格格不入,老天爷把他们安排成邻居,好像就是为了看他们相互仇视,厮杀的样子来取乐。
不论是中原改朝换代,还是草原上换了主人,他们的争斗从没有停止过,哪怕有和平时期,也都短暂无比。
所以两边相见,突厥人不会派人过来质问唐人为何突然出兵来攻打高句丽,抢夺突厥人的盘中餐,唐军也不会派人过去责问突厥人为什么背信弃义,突然出兵来与自己作对。
大家握紧了手中的刀枪,红着一双眼睛就纠缠在了一起。
突厥人迅速的找到了唐军的“弱点”,主力并没有来平壤城下,而是聚集到了东边,想要破坏唐军浮桥的意图昭然若揭。
岸边的四座营寨于是压力大增,这里的唐军皆是裴行俨所部。
浮桥对于唐军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起码在未来的两个多月,浿水不会冻结成冰的时间段里,浮桥就是唐军的粮道,必然是两方争夺的焦点。
…………
突厥人不明白,唐军即已有备,岸边的这几处营寨修的尤为牢固,守寨的唐军也都是唐军中最为精锐的那一部分。
此时进攻岸边的寨子,其实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突厥人不管这些,他们将主力的进攻重点还就放在了这边,有些章法的地方在于,他们依仗着骑兵之利,在大军侧翼留了不少人马,却故意不阻断唐军来援的路线,想要来个围点打援。
只是他们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
这种攻坚战对于生活在马背上的突厥人来说,也是难为他们了,中原中的兵法中,以及之短攻敌之长,更是兵家之大忌。
…………
大队的骑兵用他们简陋的盾牌顶着唐军的箭雨,来到营寨面前,还想扔出套索,拉倒寨墙。
唐军修建的牢固的营寨却非这种简单的手段可以奏效,骑兵被纷纷射落下马,绳索不是被砍断,就是被拉的断裂开来,营寨的木围却丝毫无损。
突厥人受了些损伤,大怒之下,又换了火攻,在唐军早有准备的严密防守之下,却也收效甚微。
弓箭成为了这个阶段的攻防战的主角,,只是一日过去,唐军还未怎的,突厥人先就受不了了,他们带来的箭矢不多,跟唐军消耗不起,甚至到了最后,只能捡拾唐军的箭矢来用,却和他们手中粗糙的大弓不很相配。
因为制作工艺有着代差,唐军的弓更为小巧,弓力却胜出突厥人许多,所以箭矢较短,突厥人则是长弓大箭,想用草船借箭的伎俩却是不成的。
一个回合下来,突厥人吃了不少亏,完全发挥不出骑兵的特长之处,唐军守的游刃有余。
第二日,突厥人再来,终于用上了笨办法,强攻而上。
这和攻城没什么区别,顶着唐军的箭雨,来到营寨之下,攀援而上,与唐军短兵相接。
又战半日,突厥人伤亡倍增,几座营寨巍然矗立,上面染满了突厥人的鲜血。
而营寨之下,突厥人马尸体横陈,血腥之气四散,还引来了无数寒鸦,在天空飞舞盘旋,时不时落下一群,来啄食这上天赐予他们的“美味佳肴”。
…………
突厥人气盛而来,到了此时却是有了些进退不得的感觉。
唐军其他各部尽都按兵不动,明摆着就是想让突厥人在营寨之下碰的头破血流,消耗突厥人的有生力量,挫伤其锐气。
这在突厥人眼中,不是什么新鲜的战法,草原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岁月当中,跟中原王朝交战,很多时候面对的都是这种情形。
大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看的是当时的战略环境,以及领兵将领的才能,在野战当中,自然是草原骑兵占优,可论起固守来,却是中原军旅的老本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