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4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1/1986


弃宗弄赞的精神明显亢奋了起来,他不知道的是,毒素已经慢慢侵蚀了他的骨肉血液,影响到了他的神经。
近几个月来,因为剂量越来越大,他身体上已经渐渐发散出了一股腥臭的异味,身上脆弱之处,也显出了斑驳的痕迹,时常麻痒无比,接下来很可能就是溃烂。
这种情况在魏晋之时的中原贵族当中很是平常,所以魏晋名士们会以浓重的熏香来掩盖体臭,而头脸之处一旦有溃烂的污痕,人也会变得疯疯癫癫。
魏晋名士狂放之名,有一大部分都源于寒食散的药效。
…………
弃宗弄赞对此一无所知,他觉得每次食用寒食散,都会见到神灵在向他招手,也许真有其神异也说不准呢。
此时弃宗弄赞只感觉自己精力勃发,野心的火焰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他回头望向如云般铺在荒原上的勇士,用力的挥舞起了手臂,脸上的神色狂热而又狰狞。
雅隆部的战士们像波浪般举起了手上参差不齐的武器,纵声嚎叫了起来,随着呜咽的号角声响起,意味着战争开始了。
大队的雅隆部骑士将脱掉的衣物搭在马上,在首领们的带领下催动坐骑毫不犹豫的冲入了冰凉的河水当中。
雅隆部的反扑坚决而又突然,他们从桑野寺东边不远处渡过了雅隆河,立即迅猛的扑向了桑野寺。
在这里驻扎的苏毗人只有一千多人,他们在桑野寺驻扎的作用,在苏毗末罗预想之中,一来是作为苏毗大军南下的先锋所部,二来也是防备雅隆诸部突然渡河反攻。
所以雅隆部大军的动向,被他们先一步察之。
领兵的将领立即做出了反应,雅隆部的大军人数太多了,他们不是对手,于是一千多人马上撤离了桑野寺,向北方退了回去。
吐蕃人的内讧,没人考虑太多战略战术上的问题,即便是最为聪明的吐蕃将领,也对硬碰硬的厮杀充满了兴趣。
敌人少就尽量扑上去杀死敌人,敌人太多的话,那就逃走并召更多的人来跟敌人作战,稍微能够做出变通的是,尽量寻找敌人少的时候欺负他们。
他们攻打吐谷浑诸部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吐谷浑各部的战斗力不如吐蕃人,而且联军当中往往矛盾丛生。
这让吐蕃人寻找到了很多战机,把吐谷浑人打的抱头鼠窜。
吐蕃人的内讧一般也是这种模样,没有伏击,没有围城打援,而他们也没有粮道之类的可以断绝。
一哄而上,胜利的人就乘胜追击,失败的就漫山遍野的逃窜,原始而粗暴,没有任何战略战术的思想可以遵循。
大家拼的就是谁的兵卒更加勇猛,人数更多,还有就是战场纪律如何。
雅隆部之所以能够建立吐蕃王国,就是因为他们在所有的方面都有着优势,朗日轮赞以及历代六牦牛部的王者们,对雅隆各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军政改革。
使他们从山南地区最为原始的部族蜕变成了最先进的力量,最终征服了不思进取的香雄和苏毗。
这其实就是吐蕃的历史……
如今新王带领着雅隆部的勇士再次踏上了雅隆河北岸的土地,沉寂了三四年的他们,对叛逆者展开了颇为狂暴的反扑。
这并非没有任何头脑的攻击,为了这场战争,年轻的弃宗弄赞和他的大臣们已经准备了一个冬天。
最终弃宗弄赞劝服大臣们,同意他起兵北上的原因其实在于,香雄王喀耿泽聂叙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作为交换条件,弃宗弄赞承认喀耿泽聂叙对大小羊同诸部的统治,一旦他击败了苏毗,香雄则会成为吐蕃之藩属。
这中间香雄寺庙中的僧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不喜欢战乱,而雅隆部的新王也曾经在他们的寺庙中游历过……
实际上弃宗弄赞的判断很正确,叛乱的各部贵族只是一小部分,很多人对吐蕃的统治并不抵触,甚至持欢迎态度,这种情形在普通牧民当中更为普遍,因为他们在吐蕃的统治之下得到了好处。
也就是吐蕃人不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不然的话理解起来会更为清晰准确。
所以说如今对于雅隆诸部而言,危险的地方只在于苏毗人的小女王在苏毗人当中威望很高,苏毗人又颇为善战,苏毗人还得到了多弥地区的游牧部落,以及东边的一些山地部族的支持,在战场上很难彻底击溃他们。
而且香雄人的口头承诺并不那么可信,一旦雅隆人的大军在战场上失败了,甚至是处于劣势,那么也就不用指望香雄人会兑现他们的承诺。
…………
不管雅隆人怎么想恢复吐蕃的统治权,实际上,都不能改变雅隆河北岸以前是苏毗人地盘的事实。
逻些城所在的吉若江恩地区,很早以前是吉氏部落繁衍生息之地,他们的首领以吉为姓,受苏毗人辖制。
如今占据了逻些城的是吐蕃的大臣谢乌麻昆,他就是吉氏部落的家臣谢乌氏族的子孙。
雅隆大军过河北上,先占据了雅隆河便的桑野寺,随即迅速北上经糜古来到了吉曲河边,这条在吐蕃语中意为吉祥如意的大河是吐蕃山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河流之一。
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孕育了不少古老的部族,同样也见证了吐蕃各个部族的历史。
雅隆人行动虽快,但时刻在防备着他们的苏毗人还是关键时刻快速的聚集起来,在褚杂组成了五千多人的大军,于吉曲河北岸严阵以待。
这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决定命运的一战,所以他们表现的很谨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