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3/1986


因为皇帝更喜欢那些明法,明算,杂科等出身的进士,因为在他眼中儒家经义过于浮华,可以适当推崇,却不能过分,因为他们这些人落在实务上没几个来之能用的。
当然了,不管有多么的简陋,大唐元贞五年五月,大唐第一次科考在纷纷扰扰中圆满结束了。
这无疑是很具历史意义的时刻,科举制度萌发于南齐,前隋时才得到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推行,直到大唐才算正式确立下来。
这中间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光,可谓是波折无数,但中原王朝的人们却还是努力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这才叫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多少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是鲜血,后来人都无从知晓,大家只惦记着科举的利弊,对其他的都不怎么关心。
而这就是历史,它只记录进程,不涉温情。
三天大考,结束的那一刻,所有人好像都松了一口气。
士子们走出院,呼吸着外面的新鲜空气,就算担心结果,却还是一身轻松,又开始呼朋唤友的出去游玩了,为长安的繁荣添砖加瓦。
礼部的官员们却还不能放松,紧着开始了阅卷环节。
李破在宫中耐心的等待,唯一有点担心的是李纲又鬼鬼祟祟的跑到自己面前来说考题泄露之类的事情。
之外就是在琢磨怎么借此宣扬一下科举大考。
首先能进入到京试环节的读书人,现在就都是举人了,要给予一定的奖赏,不然让人空欢喜一场,回去之后肯定满腹怨言,下次不来了怎么办?影响也不太好。
可奖赏也不能太过,毕竟要一直办下去,朝廷哪有那么多的资本奖赏他们?
这个朝中还是要商量一下,比较成熟的想法还是要从赋税上面找齐,其实只要让举人们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也就成了。
至于像后来一样,免除赋税,还给发工资的做法,那真就是把读书人当祖宗来供着了,但你要敢在这会来这么一出,贵族们那可就高兴了,举人们名下当时就能给你弄出万倾良田出来信不信?
其实李破此时想的就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小气如他,才不会像老赵那么大方。
付出的最好少一些,能让落选的举人们高兴就成
至于进士,那就算是入仕了,赏官是一定的,只是要恰当,这个吏部已奉上表章,不需要李破操心。
他想的是怎么让这些人风光一些,以表明朝廷的重视,激起读书人参考的热情。
杏林宴可以办一下,簪花游街嘛,娘兮兮的,估计是后来老赵的子孙弄出来的玩意,大唐尚武成风,可不能这么弄。
今年科举还增加了策问的环节,要选一位状元出来,榜眼探花什么的都不见影,李破也不打算弄的那么花哨。
这还是为了长远打算,科举需要一步步的进行完善,一下弄的太复杂了容易出纰漏。
李破思绪万千,而实际上,他对今年科举的结果并无多少期待,他所关注的是科举制度本身。
至于选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人,有着多大的才干也许他们将来会很杰出,可现在嘛,一群的年轻贵族,章做的再好,说话再是漂亮其实也是纸上谈兵。
你给个一县之地让他们治理,十个里面有一个能胜任的就不错了,更不要说能做出点政绩来了。
当年李破在马邑的时候,李靖对自己的侄儿的评语就是一县守捉之才,干不成大事,那还是当了几年官的人呢。
事实也证明李靖没看错人,那确实是个废物点心。
所以说科举选才,选出来的是模子,需要雕琢,成不成器都在十年之后,李破对此看的非常明白。
===第1368章发榜===
承天门外,文院之前。
这一天是放榜之日,夏日已至,天气热的很快,但却还是比不了士子们的热情。
文院外面,早早就有人在此等待,临近放榜的时候,这里更是人头攒动,宽袍大袖的士子在前面,外面还有不少围观的,长安令衙的差役以及监门卫的军兵维持着基本的秩序,千多人聚在一处,煞是热闹。
当然了,这和后来科举兴盛之时没法相比。
第一次参加科举,士子们也没什么经验,所以都亲自来到这里等待,没有谁会坐等人上门报喜,礼部暂时也没这个服务。
而且此时士子们多数出身贵族,在这样的场合很注重礼仪规范,相熟的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没那闲心的则安静等候,没什么人大声喧哗吵嚷,所以气氛上不算太炽烈。
………………
“文院里待了三日,苦不堪言啊,再来此处,俺腿都是软的……”
嘴碎的李上德看着心怀忐忑的两位兄长,嘴里小声嘟囔着。
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兄弟三人都是河北人魏郡来的士子,祖籍陇西。
没错,他们是陇西李氏旁支子弟,只是迁居河北已久,和陇西李氏那边搭不上什么关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