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8/1986


李破将三省的高官聚起来开了一次小朝会,主要是对今年的诸般举措做个总结,为年底的大朝会打个谱,再展望一下新的一年。
和突厥会盟的成果在小朝会上宣读了一下,明年大唐需要履行一些承诺,主要是消减边塞驻军的规模,以及开通边市等事。
另外由于今年外邦使节来的很多,所以鸿胪寺要扩编一下了。
今年出使的人就不少,明年会更多,而且会越走越远,李破觉得应该重视起来,在长安书院当中培养一下此类的专业人才。
今年做下的大事不少,都是能够影响到今后十年二十年,甚或是百年的国策,大家议论了一番,都觉大唐气象已显,今后几年按部就班即可。
而杂七杂八的事情也有不少。
比如说南方的稻米栽培试点,今年大多获得了丰收,稻米的栽培在中原已不鲜见,只是产量和栽种植范围一直是个问题。
===第1298章重心===
可以肯定的说,稻米不是来自南亚次大陆。
中原稻米的种植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远古时代。
可因为技术和环境的原因,产量一直不高,于是也就渐渐沦为了贵族专宠,而没有那么多种植限制的粟米就成为了普罗大众的主食。
比如说李破从军之后,就吃了也不知道多少粟米饭,一直到他进了长安,口粮才换成更为细软的稻米。
千万不要把当世的生活想的那么浪漫,柴米油盐,吃穿用度,样样都很粗糙,后来人过来几天,估计多数都得饿死在这。
所以李破一直以来都是绞尽脑针的想要增加粮食产量,让将作监的工匠改良农用器具是一方面,之外还养育耕牛,选育种子等等等等,一直都没闲着。
南边的稻米种植可以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稻米分为水稻和旱稻,南北朝时已改良了不少,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都有论述,只是如何进行大面积推广上面,却还得看李破的。
他打算今后几年,在南边合适的地方种植稻米,然后再逐步的推广到北方,其中还要进行诸多的改良。
有朝廷的大力推动,也有着成熟的种植经验,想来不会太难,只要产量上别比粟米差很多就行。
毕竟大唐现在需要养活的人口就这么一点……
………………
还有就是文字上的修订今年也在进行当中,李破打算弄成字典的样式刊发天下,供人查阅。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科举有所支持,会对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不指望田中耕作的农人都会识字,却可以让天下的读书人多上一些。
等到用上了活字印刷术,助推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读书人一旦多了起来,科举才能更好的筛选人才,现在就是读书人太少,快让贵族们给垄断了,科举才会如此艰难。
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物,都快形成内卷了,太没意思……
而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也值得一说,那就是句读在臣下们的奏疏中终于出现了,让李破比较感兴趣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发现可以从中了解臣下的品性。
此时能把句读用在奏疏中的,大多都是些年轻些的官员,他们的为人……实话实说,不敢恭维。
谄媚之徒,墙头草之类的人物居多,他们是非常愿意为皇帝陛下排忧解难的。
李破觉得用这种方法来分辨“忠奸”,真的是轻松的很,是不是很有意思?
………………
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李破也无法一一顾及,总结下来就是今年没白过,做的事情着实不少。
大唐元贞四年即将过去,明年还得再接再厉,清闲度日是不用想了。
晚间,他把温彦博,萧禹,封德彝三人留在宫中用饭。
酒过三巡,席间李破道:“突厥与我已有盟约,虽然还要提防一二,可刀兵相向暂且已无可能,明年西北那边要归拢一下,估计也没多少战事了。
卿等说说,哪里还有用武之处?”
封德彝有点不胜酒力,席间数他年岁最长,身体多恙,酒量上也就比以前浅的多。
以往他总要习惯性的瞧瞧风色再发言,这会喝的多了,抢在萧时文前面率先便道:“陛下即暂无经营河西之心,那就唯高句丽而已了。
此为国之大仇,此仇未报,陛下与臣等何能安坐?”
温彦博和萧禹看着他醉态可掬的样子都想笑,但却都点头,虽然听上去像是醉话,说的却不是没有道理。
皇帝的心意估计也是如此,不然也就不会派杜伏威等人出海去新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