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1/1986


官当到王仁恭这个份上,足可称得上一声为国为民,刘武周之辈,甚或是李渊,王世充之流,这些被私心以及贪欲充斥了脑子的人,给王仁恭提鞋都不配。
即便是李破率军屡破突厥,在王仁恭墓前,也有着自惭形秽之感。
王仁恭殁时,他就在旁边,那位老人心中全无私念,想的都是别人,自古以来忠臣良将多不胜数,可李破亲眼所见,能够震撼他心灵的只有王仁恭一人而已。
按照李破以前的想法,此等忠臣即便令人敬佩,可说实话,他并不赞同王仁恭之为人,对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也是嗤之以鼻。
但当了皇帝想法就又有了变化,觉着像王仁恭这样的人,若是能多一些就好了。
所以不管此人生前与他多不对付,李破登上皇位之后,修订隋史之时,便专门嘱咐人将此人列了上去。
而今日重回马邑,作为大唐的开国之君,再次于王仁恭墓前为其立名。
众人不知王元实与皇帝有何渊源,都是惊羡不已,他们百年之后,若能得皇帝在自己墓前拜上这么一拜,再加上如此评语,那这一辈子也就盖棺定论了,许还能名垂青史,于自己于家族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不管他们怎么想的,此时都是肃容上前,一一拜祭。
………………
马邑墓园之中,埋的大多是当年战死在马邑城头的军民,那一役之惨烈……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马邑城中军民同心协力,将十余万突厥大军死死挡在马邑郡,为恒安镇军争取了时间和战机不说,也给后面的雁门,楼烦,以及并州诸郡带来了平安,足可称之为壮举。
李破这一拜,拜的可不止是王仁恭一人……
………………
御驾南返,已近冬日,朝廷的事情少了起来,所以和来的时候不一样,李破并不着急回京,在晋地各处这瞅瞅,那看看。
了解一下地方上秋收是否顺利,让人查探一下各处科举的情况,南下的时候,还派了长孙顺德和刘洎两人去上党,他还记得赵嬴在他北上的时候,那番支支吾吾。
同时也让山西南道督查使衙门协助调查……
长孙顺德和刘洎两人是带着兵过去的,立国之初,幺蛾子甚多,不得不防。
当李破到达晋阳的时候,杜伏威率军破敌数万的捷报终于来到了他的手里。
李破得到海上大捷的消息之后很是高兴,他派杜伏威去找高句丽的麻烦,顺便却把倭国给收拾了一顿,打的倭国还挺疼,实属意外之喜。
只是臣下们看问题的角度和他不太一样。
岑文本就认为前隋时倭国屡次派遣使者来中原,姿态甚恭,今次船队出海的目的也不是与倭国交战,杜伏威做的有些孟浪。
以后与新罗来往的船只,许就要防备倭国袭扰,这么一来敌人显然多了起来,有些得不偿失。
裴世清等人则以为杜伏威率军出海,须防其人反复,不该许其以兵权……
李破听听也就算了,也不和他们争辩,臣下们想的多些是好事,只是他们常年身处内陆,并不太能明白此战的意义所在。
东海之上,新罗,百济,倭国三国是绕不过去的坎,若想称雄于此,不流血怎么成?
大唐和突厥会盟之后,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见,趁着有闲工夫,下一步除了让百姓休养生息之外,能够用兵的地方也就是一个高句丽了。
东北方向先看看情况,海上对于大唐来说俨然便是一块处女地,不把倭国和百济揉弄一番,实在有点对不起自己。
这是今后几年的大体战略,他还没有跟群臣商量过,现在看来,形势颇为不错,看来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了。
倭国受此重创,是个不错的时机,高句丽那边许能缓一缓?先把该死的岛国那边弄个明白再说?
李破心情不错,大手一挥,便在晋阳发起了诏令,命人把倭国降俘都送去南边挖矿,少府可是已经几次上书请求增派人手去挖银矿了呢。
战俘的人数还是有点少,道路沟渠什么的明年也要开始修整,用工荒的缺口很大,按照前隋的工程体量来粗粗计算一下,差不多缺少二三十万人。
嗯,这是大业前几年每年民役的数量,后来的那些年就不用去管了,即便是秦始皇也没这么玩过。
李破不需要人们来修什么东都,行宫或者去挖运河,所以十几万足矣,这人上哪里去找?倭国,百济看起来都是不错的目标嘛。
尤其是倭国,孤悬于海外,反正也待着没事,不如都弄过来支援中原建设……
……………………
而杜伏威明显比李破想象的还要能干,就在他回京的时候,又一场海战在白江口爆发了。
这一战同样堪称经典。
在白江口外海,唐军掩至,杜伏威先派一千倭国降军在山田忠信等降人率领之下向前进至白江口内海。
杜伏威让他们扮做海战败逃下来的倭国船队前行,想要看看百济人的反应,如果可能的话,杜伏威让他们在百济人港口处纵火烧船作乱,等待后续大军的到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