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0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986


尤其重要的是,他们依旧保留着用奴隶进行血祭的习俗,这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王朝最为明确的区别之一。
另外吐蕃的宗教还包括了天文,地理,文学,各种工艺,政治等等内容,一锅的大杂烩,最后都归于神灵的恩赐。
和西边的那些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很有包容性,吐蕃建立了不少的庙宇,和中原的书院差不多,贵族子弟少年时大多数都要进入寺庙进行修行。
期间学习吐蕃的文字,语言以及各类知识,并不是天天念佛拜神,可以说如今吐蕃的上层社会处于一个很开放的时间段,落后归落后,却并不排斥外来的文明输入。
这也许就是吐蕃的发展潜力所在,而他们的商业氛围比中原更加浓厚,会对他们的社会发展带来很多积极作用。
当然了,商人的贪婪无度,同样可能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
李破在太极殿中饶有兴致的和松摩哈赤探讨了一下吐蕃的宗教,又引着松摩哈赤说了说朗日轮赞统一吐蕃诸部并建立吐蕃王国的过程。
然后……也就没什么然后了,吐蕃地处高原南端,和当世人们所说的高地相距数千里,是个无法触及的地域。
尚处于半蒙昧状态的吐蕃人好像也并不算愚蠢,懂得审时度势。
那么在战略上就应该做出一定的调整,尽量消灭其有生力量,削弱其国力,让其自乱阵脚,是对付这种刚刚崛起的部落联盟王国的最佳办法。
而且商人总是容易被收买,想来吐蕃人亦是如此……
结盟……吐蕃人想多了,盟友之间要互惠互利,起码要维持基本的和平,双方好像都没有这样的意愿。
因为松摩哈赤见大唐皇帝和颜悦色的好像很好说话,便提出了一个很奇葩的建议。
他大致意思是说两国交恶是因为高地上的将军们擅自行事的结果,王城离着高地太远,朗日轮赞不好进行惩罚,在这上面需要得到大唐的帮助。
他说的已经尽量委婉,可吐蕃的语言艺术明显没到那个程度,李破一下就明白,吐蕃国内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边将好像脱离了吐蕃国王的控制,想让大唐出兵进行干预。
这比较像当年突厥始毕可汗死后,贵族们争夺汗位,阿史那杨环找他来做外援……
吐蕃来使求和的目的一下便清晰了许多,结盟通商之类都是表面,想让大唐来做刀剑,砍去吐蕃的粗枝烂叶才是本质。
这真是……无知者无畏……
清楚了这些,李破无心再与其深谈,吐蕃人的这点“诚意”会获得大唐的回应,只不过一定不像他们自己想的那么美好就是了。
等结束了这场会面,李破思量了一下,便吩咐道:“传尉迟恭,阿史那容真和兵部郎中谢政来见。”
尉迟恭和阿史那容真来的很快,谢政要慢一些。
尉迟恭刚刚上岗,正在接管皇城防卫诸事,阿史那容真管的则是皇宫内卫,内外本来分的很清楚。
可羽林军即将重建,肯定是以左右千牛备身府作为核心,羽林军的职责正在商议之中。
除了卫戍皇城,宿卫禁中,之外还有充当皇帝仪仗,护卫皇室外戚府邸安全,以及守卫京师各个衙署等等职责。
现在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左右屯卫是不是也要归入羽林军统属,还是按照兵部建议的那样,让各个卫府轮流挑选精锐入京拱卫京师,而左右屯卫将来可以归入东宫管辖。
让太子组建一套自己的班底,熟悉军政两事,为将来继承皇位做准备。
兵部的建议很有道理,争论正在趋于一致,大将军尉迟恭回朝为此添了一点变数。
左屯卫大将军窦琮是个大嘴巴,但在其兄兵部侍郎窦轨的严厉警告之下没敢出声,不管是归入羽林军,还是拱卫东宫,对于左屯卫大将军来说,此时都不易说话。
右屯卫大将军赵世勋被派往了代州,至今未归,这人出身当年的汉王亲军,以悍勇无畏闻名于军中,向来忠心耿耿,只要皇帝拿定主意,他都不会有任何话说。
阿史那贵妃现在统领的是右千牛备身府,一直在护卫宫禁,对外面的纷纷扰扰不感兴趣,兵部派人去请教了几次,都不得要领。
那么唯一能够说话就是刚刚回京的尉迟敬德了,在稍稍了解了一下情况之后,这位柱国大将军,开国公就和兵部的人产生了争执。
他自然是想把左右屯卫都纳入将要组建的羽林军中,兵权这东西,军前将领们自然是当仁不让,权力越大越好。
他的理由也强而有力,东宫要兵权做什么?熟悉军事?羽林军难道就不听太子指使了?一句话便堵的兵部尚书尉迟信等人没了话说。
这事真不好解释,你总不能说皇帝和太子之间并非亲密无间,相互制衡才是常态。
太子不可能事事都对皇帝唯唯诺诺,他需要有自己的势力,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才能锻炼出有为的君主。
不然的话,上位之后也是个废物,继承皇位的太子只靠亲情能行吗?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贵族们都是心知肚明,可话却不好说出口,所以跟尉迟恭这样的家伙根本解释不通。
李破就觉着很有趣,想看看臣下们最后怎么来解决,如果最终要报上来由他自己裁决,那就太过无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