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0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2/1986


每一场战事,都将造成极大的损耗,不利于安定社稷,而且在民心未稳的今日,一旦遇挫,很可能便会走上前隋的老路,弄的烽火遍地,无法收拾。
汉末以来,诸国争强,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应该引以为戒。
两位宰相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有自己的道理可讲,看的其实还是帝王的选择,现在看来,皇帝的倾向极为明显,因为封德彝本就是设身处地的在为皇帝着想,当然在政见上更得皇帝心意。
中书的萧时文就不用说了,此人大胆敢言,为政之上的风格便更为强悍,进取之心在三个宰相之中也最为突出,落到实际政务上面,他的倾向性不言自明。
现在萧时文还脱不开身,唐典初订,中书那边需要紧盯不放,督促官员们按照唐典行事,这是一两年,甚至是五六年之内,中书最重要的一项政务。
所以萧禹于军事上表奏不多,可等他缓过神来,那就说不准了,那个大嘴巴,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能掺和,不论封德彝还是温彦博都对他有所提防。
……………………
不过说起来,这事在策略之上却属可行,所以封德彝才会如此振奋,设天地为局,大国为棋子,拨弄人心,往来征杀,正是自古以来谋臣名士们的终极目标。
温彦博思量良久,觉着封德彝所言很有道理……
此事秉承的其实还是前隋遗泽,尽量分化突厥,使其无暇他顾。
如果能把突利汗阿史那多闻拉入局中,对大唐而言则极为有利,在会盟之时也能占据主动,何乐而不为呢?
温彦博最终笑道:“看来封兄之前所言甚合陛下心意,若能让颉利汗和突利汗离心,突厥之患指日可平矣。”
封德彝笑着摇头道:“前朝未竞之事业,唯突厥,高句丽而已,若能成之,定可与前汉比肩,光耀千古,创一代之盛世。
贤弟与我能身处如此大争之世,尽展所学,何其幸也……”
………………
太极殿中,李破还不知道两个臣下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更不晓得封德彝这只老狐狸只凭只言片语,便能一猜中的。
他只是听人报说温彦博去了门下,心中暗笑,温大临最爱较真,也不知道封伦会怎么应付于他。
宰相之间的交往要有分寸,稍一不注意便会有结党之嫌,李破对此很是关注,谁登了谁的门,几时见了面,都会有人报到他的耳朵里,就看当时情势会不会让他在意了。
所以说长孙顺德永远不会升任宰相,这人太不注意个人言行,任职宰相之后很可能会走当年杨素和苏威的老路,结交朋党,把控朝堂,最终落得个晚景凄凉。
当然了,皇帝只要稍微弱一些,想都不用想,他们一定会成为一朝权臣,汉末以来,这种人极为常见。
宋齐梁陈,加上北魏,北齐,北周等等,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可比汉时要乱的多了。
………………
李破在细心的梳理着自己的计划,于是阿史那多闻在他心目中变得可爱了起来,怎么让他放心去攻打辽东城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之前吓唬的有点狠了,让宇文歆往南退一退?或者让步群,尉迟偕等人率军离开河北,给他减减压?
首先估计还是得派出使者去接触一下,看看这位蠢蠢欲动的东方汗有没有那个胆量,突厥王庭对他的约束又有多强。
想来想去,李破也是暗自叹息一声,外事上面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大唐刚刚算是缓过了一口气,家底还薄,要用到点子上,很多时候无法做出强而有力的回应。
他娘的跑到长安来的这些使者倒不少,估计多数都是来瞧瞧风色,可不能被这些兔崽子瞒哄了过去,洋洋得意的以为统一了中原,外邦就纷纷前来结好。
那样的话也就成了傻子,世上的聪明人多了,可不止大唐君臣会算计,还是得小心一些为上。
………………
高句丽……听说当年带甲百万,雄踞一方,按理说人口应该不少,要不就是吹出来的,他们进到高句丽腹地,也没见多少高句丽人……
不过在辽水之畔,高句丽大军不算少,十几二十万人估计是有的,战斗力不高,也是相比前隋而言。
听说来护儿在平壤城外还击溃了二十多万高句丽大军,这么说来,倒真可以称得上一声人多势众。
这在现在看来是好事,大唐正缺人口,把高句丽人都弄来做奴隶,比去高原上掏吐蕃的老窝要轻松一些。
阵前的将领们要事先说一声,不能再像张伦似的,捉住人都给杀了,太浪费了……
===第1207章接见===
五月初,没有劳动节和七天假期,朝中依旧繁忙,只不过比之前要稍微轻松一些,毕竟春耕已至尾声。
春耕,秋收都是朝廷关注的大事,事情绝对不少。
这里少雨干旱,那里雨水多了等等,靠天吃饭的时节,这些都免不了,尤其是今年,各郡都在极力恢复生产,报上来的事情比去年要多的多。
有些地方官员为免出了事情朝廷怪罪,所以事无巨细都要报上京师,表示自己已经很努力,再要出了麻烦,就不是咱的问题了。
虽说心思有点不堪,可这是确实是一个好现象,表明地方上的官员不但承认了大唐的统治,而且衷心拥护,是天下渐安的明证之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