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0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9/1986


普通百姓的日子眼瞅着便好过了起来,对于大唐这个新生政权的认同感便也一日胜似一日。
什么是气运,民心就是气运。
承平盛世的到来可不是官员们想怎样便怎样,还是得看民心。
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整日里还要提心吊胆,那政权的根基就会动摇,反之,百姓们的日子过的舒坦一些,那么皇帝和贵族们坐在他们的位子上便也会稳如泰山。
道理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可惜自古以来,能真正明白又能做到的人却真的没几个……
而李破正坚定的走在正确的道路之上,长安百姓的反应就是明证。
大典的盛况也在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一点。
……………………
当李破衣华服,戴高冕,缓步登上祭坛的时候,看着远处密密麻麻,几乎排到十数里之外,却无一点声音的人群,那种感觉几乎无法用言语来进行描述。
他不由又想起了当年在涿郡时,杨广立于高台之上,百万大军环聚于下的景象,也许那时的杨广和他现在所思所想应该有着某种共同之处。
因为巨大的成就感正在他胸中沸腾,翻滚,几欲使人仰天长啸。
天子和神明其实也只一线之隔……
……………………
献上祭礼,宣读祭文,这些都没留给帝王什么自由发挥的余地,一切的流程都严格按照祭天大典的规范,这些早已写入到了唐典之中,连服饰和礼仪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不过必须得说一点,当世的祭礼相比后来还是要简略许多,而且因为大唐立国未久的缘故,祭祀天地有着浓重的宣示国威,承继太平的意味。
没有专门设下祭祀所用的城郭,不禁百姓围观,盛况空前不假,却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皇帝和朝臣们就这么毫无遮拦的暴露在外,很可能会为刺客所乘。
而且很容易发生拥堵踩踏事件……
但总的来说,这些都还可以算在承受范围之内,长安的治安并没有那么糟糕,李破出行也有很多次了,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
鼓乐之声响起,意味着祭天大典走向尾声。
李破在祭坛之前停留了一阵,直到太常寺卿宇文儒童拉着长音好像唱曲一般道:“礼成……”
李破便在祭坛面前望南而拜,这是送神的环节。
按照他的习惯,这会他就在心里叨叨咕咕,昊天上帝来去匆忙,实在有些招待不周,不过自从咱当了皇帝就没再拜过谁,今日给你磕了头,你可悠着点。
要是咱今年过的不顺当,那你的香火可就要减一减了。
随着皇帝拜伏于地,文武官员以及围观的百姓纷纷叩拜,口中喃喃自语,估计是借着皇帝的光都在办自己的私事,场中一片嗡嗡嗡的声音。
如果真有神明的话,这一瞬间许也得晕上一晕,感叹一下凡人的贪婪,他们的香火不是那么好受的。
===第1191章再来===
这一次祭天大典,很有几个外邦观礼之人。
这比当年李破称王的时候要风光的多了。
突厥王庭来使正在长安,西突厥来人也在,除了统叶护可汗的正使之外,还有西突厥叛将阿史那泥孰。
他们都杂在人群当中亲眼见证了这场盛事,对于大唐好像有了另外一番认识。
这里面尤以阿史那牡丹为甚,她少年时曾随父亲在长安,洛阳居停,对中原的风俗典故都极为熟悉。
文皇帝杨坚在时,春秋两祭她都曾参与过,文皇帝夫妇率大隋文武祭祀天地,也别有一番盛况。
但那两位一生力求节俭,祭祀的时候很低调,局面甚至不如秋狩,阵仗肯定不如此时之盛。
倒是杨广喜欢大场面,只是那时阿史那牡丹已经回到了突厥,没有怎么见识过杨广的排场。
不过当年杨广北巡的时候,阿史那牡丹随义成公主,与启民可汗一道在榆林拜见了杨广,那会榆林牧场上全都是隋人和突厥人的帐篷。
可谓是大军云集,两国贵族更是欢聚一堂,好像一家人一样。
到了晚间,一堆堆的篝火在草原上被点燃,好像能把整个天地照亮,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那场面估计千年都不得一见。
如今……那些让两族之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早已黯淡了下去,新的英雄登上了高台,身上依旧流淌着高贵的血脉,姓氏却又……
天神啊,你到底想要什么呢?南边的人已经有了新的主人,他的臣下在他面前像温顺的羊羔,百姓则敬畏他有如神灵。
突厥人……的未来又在何方?王庭中最不缺少的便是不怀好意的目光,可汗在汗位上端坐十几年,约束贵族,善待牧人,却有几个人称颂她的好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