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9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3/1447


现在大楚帝国可是已经掌控了南方各省,又控制了江南、江北、山东以及潼关以东的中原各地,如今更是连北直隶都拿下了。
最关键的是,崇祯连带一票宗室,还有众多明廷的大臣权贵们,在幽州城里被楚军一锅端,基本死了个干净。
明王朝已经宣告覆灭了。
如此情况下,不是特别头铁,或者手中有着大批兵力的人,基本上很难生出对楚王朝的顽抗之心。
再加上楚军对这些边军的投诚,往往也是给予优待,把他们进行一定的裁汰挑选后,把大量的普通边军士兵陆续整编为乙等师。
这个乙等师,其士兵待遇可是楚军里的正规军,待遇比以往的守备军还要更高一些呢。
这个待遇,可是很多边军将士们做梦都想要的!
楚军虽然在幽州城杀了不少官员,但是对普通士兵,甭管是投降还是投诚的还是保持了优待态度。
毕竟双方的价值,对于楚王朝而言不一样。
楚王朝一定程度上,需要收编这些边军以缓解北方前线兵力不足的情况,但是可不需要这些只会贪腐捞钱的文官。
至于说什么地方行政衙门人手不够的情况,这一点不用担心,北伐之前吏务部的郭全书就已经开始准备人手了。
大楚帝国已经提前从各地召集了众多的官员,又临时在江北以及新占领区等地招募当地读书人为官,其他的不敢说,但是及时在组建行政衙门,维持基本的统治还是可以的。
===第四百五十九章
五大战役司令部===
接受大批边军投诚,并整编为乙等师,这也是大楚帝国的权宜之计。
楚军如今的总兵力是有限的,后方新编的部队不多,而且想要短时间内调往北方去也需要时间。
但是同时,随着辽西各部在祖大寿的带领下和东掳联手,使得大楚帝国在北方,尤其是北直隶一带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比以往明廷还要更大。
为了避免朝代变更而导致边防崩溃,被东掳趁虚而入,远在淮安的罗志学在八月初就给李成通下达了最新的指示,要谨慎处理北直隶各边镇驻军,优先确保长城防线的安全。
同时又派遣了大批的军政部官员北上,用以当地整编当地边军以组建乙等师。
嗯,这需要明确的是,整编并组建乙等师,这并不是李成通干的,他可没这个权限。
有这个权限的乃是军政部。
准确的来说,军政部自身也没这个权限。
成立一支新部队,只有罗志学这个大楚帝国皇帝才有的权限。
罗志学下令军政部组建若干乙等师,军政部才能着手并组建,组建好了移交给各野战军或守备司令部后,李成通这些一线将领们才有指挥权。
这里头有着比较复杂的程序。
但是这些繁琐的程序,却是控制兵权所必须的。
如果罗志学放开了募兵整编以及设立编制的权力,任由李成通等将领在前线扩编的话,那么不用多久,前线的兵权就会落入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
所以,在乙等师的整编上,罗志学依旧牢牢把控着自己的权力,每一个乙等师的组建,都需要他亲自下旨批准,每一个师长的任命,都需要他亲自任命!
于是乎,为了缓解北线,尤其是后续长城防线兵力的不足,楚军在山东、北直隶以及山西这三地,以陆续接受的投诚或投降明军士兵为基础,陆续组建了足足十二个不满编的乙等师以及六个骑兵旅。
其中大部分兵员都是边军。
这些边军和中原地区里的明军不一样,中原以及江南地区的明军都是当地卫所兵甚至是临时征召的青壮,战斗力极为低下,把他们改编为守备军罗志学都嫌弃他们浪费粮食……
但是这些边军要好很多,其中不少都是老兵,很多人都在边镇抗击蛮夷一辈子了。
这些人的基本军事素质还算可以,战斗力勉强也凑合,差的就是伙食和装备而已。
只要伙食待遇上去了,装备上去了,那么战斗力就不会太差,至少要比以往的守备军强一大截。
而伙食和装备楚军都不缺!
随同十余万北伐楚军一起北上的,还有大量的粮食呢,这些粮食有一部分是供应军需的,还有一部分是运输北上,用来缓解当地的民众粮食紧缺,以避免发生大规模饥荒的。
楚军陆续北运的粮食,那可是数以百万石之多,挤出来一部分用来供应边军整编出来的乙等师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于武器装备这些就更好办了,楚军陆续缴获了明军大批装备,这些装备集中挑选出来一部分完好的供应乙等师所用。
再者楚军自身的武器产量也非常大,尤其是而如今新编的主力师已经不用这些刀剑长矛了,但是原先的各种冷兵器生产线以及火绳枪的生产线却还在持续生产这些武器装备,本来是用来补充给原有的各旧式师的,如今刚好可以腾出来一部分产能装备这些新编的乙等师。
不过用火绳枪以及长矛武装这些乙等师也只是临时性的,大楚帝国陆军已经敲定了全面转向新式部队的发展道路,未来不仅仅新组建的部队会一律装备燧发枪,同时原有的各旧式甲等师也会和第一师一样,陆续换装燧发枪,并重新整编为新式师。
微未来,乙等师也会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3/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