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8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5/1447


但是,除了骑兵上有所劣势外,楚军在其他方面都占据几乎绝对的优势。
火炮上,楚军五个师的师属炮兵,再加上两个臼炮团以及一个重炮团。
臼炮这种东西,尽管在大规模野外会战,尤其是遭遇战里没啥大用,但是如果后期楚军一路顺利杀到天津城下,和对方进行比较漫长,对众多据点进行吩咐争夺的时候,这些臼炮可就能够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了,一阵臼炮炮击过去,什么堡垒据点都得被炸成碎片。
处于同样情况还有重炮团里的八门十四斤加农炮,这种火炮本来是为海军战舰而研发生产的舰炮,后续也用于部署各沿海沿河炮台,作为要塞火炮使用。
身管倍径足足有二十五倍之多,口径达到了一百三十五毫米,采用青铜铸造的火炮足足两吨多,全炮还要更重一些。
除了十四斤加农炮外,重炮团里还有十六门九斤加农炮,这个九斤加农炮虽然口径和陆军的九斤野战炮一样,都是一百一十五毫米,不过炮管更长,身管倍径达到了二十四倍,这玩意其实也是海军战舰上或要塞上用的加农炮。
不过在东进战役开始,陆军方面就陆续把这些重炮用于攻城作战,北伐战役同样也准备了一批这种重炮用于攻城,在扬州战役,淮安战役里都发挥过不小的作用。
北上的时候,这个重炮团被编入了第三军北上作战。
这些重炮,是楚军为了幽州城攻坚战乃至后续可能的入辽东作战而准备的。
除了八十多门四十八斤臼炮以及二十二门重炮外,剩下的则是大批师属火炮了。
而这些师属火炮,其实才是即将爆发的天津会战里的主力火炮,那些什么重炮,大口径臼炮看着威力大,似乎很牛逼一样,但是这些火炮都有着缺陷。
臼炮精度太差,而且机动力不咋地,射速更是非常的缓慢,除了围城攻坚战里能够让这些大口径臼炮,拥有足够的时间慢慢装填射击,并进行几乎毫无精度可言的覆盖式炮击外,在其他战场里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重炮倒是不存在精度差,射速慢这些缺陷,但是机动性实在太渣。
在路况良好的官道上进行机动都还好,用多一点骡马总能拉着走。
但是谁家打仗,专门奔着官道去的啊……
大部分战斗,尤其是野外会战,那可都是在荒山原野里,这些地方可没有什么成型的道路,你想要把好几吨重的重炮拉倒前线,基本都要当场修一条路出来,然后再构筑炮兵阵地开火……说不准前头仗都打完了。
这也是楚军为什么要把野战炮和加农炮分清清楚楚的缘故,弹重都是九斤,口径都是一样的一百一十五毫米,但是九斤野战炮是编入师属炮兵团,九斤加农炮却是被编入了独立重炮团。
楚军里的九斤野战炮,身管倍径不过十八辈,并且因为倍径小,膛压也小,所以炮管要更薄一些,全炮重也就一吨多而已,而必要时候还可以把前导车里部署的弹药箱给拆下来,进一步减轻全炮重量。
大幅度减轻的这种火炮,哪怕是在没有成行道路的原野上,也是能拉着走的,顶多就是前面骡马拉,后头炮兵推而已……
至于五斤野战炮就更轻便了,只有十八倍身管倍径的这玩意战斗情况下,才七八百斤重。
平时里如果不考虑骡马的损耗,其实一匹马都能直接拉着在平坦官道上行军……在作战的时候,哪怕前头没路,甚至要上山,顶多几匹马再加上几个士兵后面推,都能直接拉着走……
实在不行,多个炮兵们聚在一起,都能直接扛着走……
再有就是两斤半野战炮,这东西在楚军里都已经不属于师属火炮了,而是属于团属火炮了。
甭管是新式师还是旧式师,都是直接配属到了各步兵团,平日里作战的时候,更是直接下方用于支援步兵营级别的战斗。
这东西更轻,全炮重才五六百斤……战斗状态下单炮更是只有区区三四百斤,等到了战场上进行短途机动的时候,楚军往往都不用骡马,而是炮兵们直接就推着走了……
而这些轻便的野战火炮,才是楚军各种战斗力的最大依仗和底气,尤其是在野外战斗时候,这些野战火炮非常的好用。
而上述的三种野战炮,第二军和第三军一起,总数达到了三百多门!
远远超过了对面明军了七八十门长管火炮的数量。
在火炮上,楚军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
此外在步兵上,楚军其实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综合素质方面,以楚军的丰厚伙食待遇,随便领出来一个从军半年以上的老兵,那都是一身肌肉,负重小跑几百米都是轻而易举的。
而体能带来的是战场上更加优良的负重机动能力。
双方列阵作战的时候,一方的士兵穿着盔甲连机动几百米都费劲,而另外一方面同样穿着盔甲,扛着武器一口气能走上几千米,这将会导致体能差的一方,无法及时跟上阵型上的变化,最终被敌人找到破绽。
冷兵器作战也好,火枪时代也好,步兵作战打的就是阵型,一旦阵型出现破绽乃至被克制,那么距离被击败也不远了。
楚军的步兵拥有巨大的体能优势,还拥有更加良好的装备优势。
这一点从楚军里一线战斗兵员,披甲率达到百分之百就可以说明。
不管是火枪手還是長矛手,楚軍里的这些一线步兵们都是清一色披甲,前排长矛手身披全身重甲,后排长矛手穿普通全身甲,火枪手穿半身轻甲。
而这些盔甲,哪怕是半身轻甲,其实都是清一色的布面甲。
反观对面的明军,披甲率可就要低得多,哪怕是他们之中最为精锐的祖大寿所属四千精锐骑兵,他们都没能够做到每一个骑兵披甲。
至于步兵们,往往只有亲兵,基层军官这些人才会有重甲,部分战兵会有普通轻甲,还有一些则是纯粹的棉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5/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