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6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0/1447


徐志贤说到这里,一旁的李成通接话道:“这些伪明军倒也是挺有自知之明的,知道龟缩在城墙内根本不可能挡得住我们的猛烈进攻!”
“哼,如果他们没有城外的突出部防御工事,
我们的四十八斤臼炮能够顺利上前靠近炮击的时候,
区区城墙可挡不住我们。”
罗志学道:“情理之中,
永远都不要低估敌人,
我们在进步,他们也会学习进步。”
明军在和楚军的作战过程里,是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划分的。
早期的时候,也就是在钟祥战役之前。
明军基本还是把楚军当成了流贼,
嗯,
顶多就是实力稍微强悍一些的流贼来看待,
因此战术基本以野战,主动出击为主。
陈永福率部出击,在赵庄战役了惨败、陈永福投降。
卢象升想要袭击新野,
进而遭到楚军拦截,
最后在三袁庄战役里惨败,卢象升战死。
左良玉、贺人龙围攻裕州不成后,
最后在裕州东郊和楚军摆开了阵势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会战,
结果惨败,贺人龙当场投诚,
左良玉败退叶县。
经过这三场大规模的野外会战后,
明军方面基本是见识到了楚军的强悍野战能力,所以开始转换策略,以守城战为主了。
不过这个时期的明军守城,还是以传统的守城作战为主,
也就是主要依托城墙进行防守作战,同时战役时期的湖广明军也没能得到大量红夷大炮的配属。
于是乎在后来的钟祥战役,
汉阳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里,明军却是发现他们的传统守城战术根本不靠谱。
而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楚贼大规模应用臼炮以及爆破加重甲突击队的战术。
面对会爆炸的臼炮,明军的传统城墙并没能提供太大的防护作用。
而面对爆破加重甲突击队的攻城模式,在被火炮全面压制的的情况下,明军也很难组织起来有效的反击。
经过这一连串的失败后,杨嗣昌提出来组建新标军,同时针对性楚军的大量野战炮以及臼炮在攻城作战里的庞大威胁,针对性的改进了防御战术,开始围绕着城墙修筑大量的防炮工事,甚至是主动离开城墙,在城墙外挖掘壕沟,构筑堡垒等战术节点以抵御楚军的火炮优势。
这一战术,在临湘战役里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后续又在长沙战役里继续进行。
虽然在这两次战役里,明军依旧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防御战术也的确给楚军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而明军方面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也只能继续这么干。
总不能和楚军打野外会战,或者是傻乎乎的呆在城墙上挨炸,或者干脆是躲在城墙后,然后等着敌人冲上城头不是。
中原地区的明军披甲率,可远不如楚军,真玩近战混战,楚军的重甲突击队能把他们打出屎来。
这年头的近距离混战,盔甲就是王道,
个人武艺,勇气士气之类的在盔甲面前,
那都是渣渣……
但是,
明军在九江城防御作战里,还是对战术进行了比较大的革新。
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大规模使用红夷火炮了。
城头上部署的十五门大型的红夷重炮就是明证。
不过面对明军打的越来越龟缩,并持续加强火炮的方式,楚军也没有古板的应用老一套的战术,同样也是在战争中不断的改进自身的进攻战术。
比如说臼炮的运用方面,以前楚军还会大大咧咧的的直接拉上前线开火,但是现在不会了,而是会利用地形、壕沟等,偷偷摸摸的把比较轻的十八斤臼炮一路送到前线,最后利用其大角度弹道,直接在壕沟里开炮。
这种十八斤臼炮在壕沟里机动,开炮,哪怕是城头居高临下部署的明军火炮都没办法威胁他们。
这种战术模式,其实有点类似二战期间迫击炮的战术,不过实际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臼炮的威力可远远没办法和后世的迫击炮相提并论。
同时楚军也开始应用手榴弹。
最开始的时候,楚军是在临湘战役里,由士兵们自行制作简易的手抛炸弹扔到敌人的战壕里进行作战。
等到长沙战役的时候,罗志学就已经初步组织了一批掷弹兵用于攻城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楚军里的掷弹兵,并不是用来打野外会战的时候,列队上去然后朝着对面二三十米外的敌军队形扔炸弹……
嗯,不是不想,而是明军不给他们这个机会……明军已经好久没和楚军打过正儿八经的野外会战了。
因此楚军里的掷弹兵,目前是专门训练用于阵地的攻坚作战。
简而言之,就是往对面敌人藏身的壕沟里扔炸弹!
至于为什么要专门训练一批掷弹兵,而不是直接给步兵们配发手榴弹。
一方面是这年头的手榴弹威力有限,重量轻了威力太小,而威力上来了又太重,寻常士兵根本就仍不出去太远。
另外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这年头火药可是很贵的,手榴弹也是很贵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0/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