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1447


面对这样的钟祥城,保乡军也不太可能轻轻松松就能拿下来。
如此情况下,罗志学干脆也就没让大军一路狂奔南下了,这早一天迟一天影响也不大。
罗志学只是先让王瞎子的骑兵提前南下,也不是想要让王瞎子的区区数百骑兵就去攻城,纯粹是为了先一步抵达钟祥城后,对该城进行外围封锁。
防备外围地区的明军继续增援钟祥城。
而罗志学自己,则是带着主力部队在后头以正常行军速度南下,预计会比骑兵部队晚到两天时间。
而罗志学率领主力南下钟祥的时候,暂时把第五守备旅给留了下来,一边是驻防宜城,防备南漳方向的明军,以控卫陆地后勤线。
另外一边也是为看押、整编大批俘虏。
之前王瞎子的骑兵部队,几乎创造了一个军事上的奇迹,以区区六百骑兵就击溃了上万明军,并俘虏了五千多敌人。
尽管实际上明军的崩溃大部分还是因为自己士气低下,和王瞎子所部骑兵本身没啥关系,但是这个夸张无比的战果依旧算到了第一骑兵旅头上。
这五千多战俘也将会按照保乡军一贯以来的惯例,挑选部分合格并且自愿从军的士兵加以整编。
尽管这一批战俘的素质不咋地,但是挑挑拣拣挑出来两千人左右应不成问题,如此的话一个守备团也就算是有了。
第五守备旅的现有部队直接一分为二,从一个守备团的编制变成两个守备团的编制,再分别补充新兵。
如此第五守备旅也就算是有了四千多人,能做到满员了。
后续一段时间,补充降兵后的第五守备旅将会一边在宜城整编训练,一边控卫后勤线,对南下后勤线上的后勤部所属的众多运输团提供武力掩护。
有第五守备旅在后方,前线的第一师以及第一骑兵旅这两支主力部队也才能放心南下钟祥。
七月二十九日,罗志学亲自率领第一师主力抵达钟祥城外,并和提前两天抵达该地的第一骑兵旅进行了汇合。
抵达钟祥城后,保乡军并没有对钟祥城进行什么全面包围,而是只在北城门囤积重兵,在东城门一带派遣了少量兵力,至于西城门靠近汉水,也没办法部署重兵。
而在南城门一带嘛,则是考虑到围三厥一,降低敌军抵抗意志而特地没有派兵围攻。
只不过在镜月湖和莫愁湖之间的荒野上,王瞎子的第一骑兵旅则是埋伏在此地,一旦有敌军从南边增援而上,或者是敌军真的傻乎乎的从钟祥南城门逃走,那么第一骑兵旅都能迅速做出反应。
罗志学做出了基本的兵力部署后,也开始下令让各部队打造攻城器械,同样是参谋人员搜集城头敌军布防情况,尤其是敌军城头上的火力部署情况,为后续攻城作战提供情报基础。
第二天的时候第一炮兵团尝试对钟祥城头进行炮击,但是炮击效果非常差,炮弹要么飞越了城头留在了城内其他区域,要么是直接打在了城墙上……
而区区两斤多的实心炮弹打在动不动好几米厚的城墙上,除了留下一个小小的小坑外没有任何作用。
眼看炮击效果不佳,罗志学也干脆暂缓了攻势,准备等后续更多的援兵尤其是攻城臼炮部队抵达后再打。
面对一座有两万兵力驻防的府城,罗志学也好,徐志贤也好,他们都显得非常谨慎,并没有任何冒进的想法。
毕竟城内守军的兵力真说起来,还是从城外保乡军的两倍之多呢。
这贸然强攻钟祥,凭借保乡军高昂的士气以及大批的重甲步兵以及火炮、大批的火枪手可提供的火力支援,也不是不能拿下来。
但是死伤恐怕也不会少。
如今保乡军里的主力部队还是非常宝贵的,这要是为了攻打一座钟祥城就死伤一两千人,罗志学得心痛死。
所以罗志学宁愿放缓攻势,也不愿意付出太多的死伤。
徐志贤也如此表达了他的谨慎:“以往攻城,攻方往往需要数倍甚至十倍兵力以上,才能够比较顺利的攻城,我保乡军虽野战战力无双,然攻城一道上还是有所欠缺,直接强攻怕是伤亡较大,不如做好更充足的准备,调集更多的兵力过来才能攻城。”
罗志学看着前方的钟祥城城墙,也是点头道:“依靠现在的第一师,强攻钟祥还是容易出现意外,当继续增兵才比较妥当!”
徐志贤和罗志学都认为现在贸然攻城不妥当,都认为需要增兵后再攻城。
这也意味着钟祥战役一时半会的还打不起来。
至少保乡军抵达钟祥城都三四天了,除了第二天的试探性炮击外,后续就停止了攻城,暂时只在城外继续打造攻城器械,构筑各种工事。
这让城内的唐晖等明廷文武官员松了口气。
“看样子,这些保贼也不是无所不能嘛,至少在攻城一道上都还差了些。”
“不错,这几天里这些保贼军在城外到处折腾,但是也没见他们折腾出来个什么东西,虽然也打造了攻城器械,但是都是一些长梯,盾车之类的小物件,没有打造大型的攻城车。”
“他们的那些小红夷炮我也看过了,这炮在外头威力不错,但是说到底还是小了些,就那两斤多的炮子,打在我们的城墙砸个坑都够呛,更别说直接轰破我们的城墙了。”
“倒是他们的重甲不少,需要多多堤防!”
“怕什么,他们有重甲,我们也有,而且我们还有火炮呢,管他多少重甲杀过来,也不是我们火炮的对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