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3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7/1447


该旅将会和第三步兵旅一起,合编为第二师,师长依旧为黄丁权兼任。
随后在七月十三日,罗志学又从第一师里抽调了一千多人,作为新编第三师的基干兵力,所缺新兵由襄阳府一带新兵进行补充。
进入七月中旬后,保乡军的纸面编制,也就变成了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一守备师、第二守备师、第五守备旅。
此外第一骑兵旅依旧保持了独立编制,王瞎子依旧率领着这支保乡军里最精锐的骑兵,同时罗志学还给该骑兵旅了一个骑炮兵哨的编制,后续拟定辖有六门两斤半火炮。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整编后,近卫旅依旧保持近卫旅的番号,但是却是和主力部队一样,编制直接扩充为五千多人的混成旅级编制。
但是,上述各部队看似编制大,但实际上很多部队都是空架子。
比如第二师,现在其实一共也就只有五千多人而已,连新兵都还没有补充齐全呢。
第三师更是只有千把人,想要成军最少也得两个月以上。
倒是各守备师比较齐装满员,毕竟保乡军抓获的明军以及流贼等各类战俘太多,挑挑选选总能跳出来几千人补充进去的。
一切整编完成后,罗志学也亲自率军南下了。
罗志学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南下,那是因为有哨探传来消息,南方有一股将近两万人兵力的明军正在沿着汉水北上宜城。
这个消息最终促使了罗志学亲自率领主力南下。
因为现在的宜城就已经有八九千的明军驻防了,如果再让这股两万人左右的明军顺利进入宜城,那么后续打宜城也就更麻烦了。
因此哪怕部队整编还没有完成,攻城臼炮、大口径野战炮等新式武器也没影的情况下。
罗志学还是携带了第一师(欠第四步兵团)、骑兵旅、近卫旅、第五守备旅南下。
至于后方的襄阳城,暂时由第三师和第四步兵团联手驻防。
说起来也搞笑,襄阳城现在看似有一师又一团驻防,似乎高枕无忧,但实际上总驻防兵力只有区区千把人而已……
因为第三师刚设立,连士兵都还没到位呢,现在的千人规模,大部分都是军官和士官骨干,纯士兵只有半数左右……第三师的预定士兵,都还在招募中呢。
第四步兵团倒是人员满编,然而只有百来人是老兵,其他人清一色新兵不说,而且连火枪都还没有,只能暂时拿着长矛筹数……
这一师又一团加起来,估计连一个加强的主力团都打不过……
不过现在的襄阳也属于后方了,只要前头的罗志学亲自率领的大军不惨败,那么襄阳城也就不会面临大量敌军进攻的威胁。
至于零星几百几千人的敌军长途奔袭,襄阳城的城墙、护城河以及城头上的大量旧式火炮又是用来看的。
当罗志学亲自率领着上万大军南下的时候,宜城一带的明军也是第一时间就发现了保贼军的异动。
一时间,宜城里气氛就变得极度压抑起来。
===第二百零二章
计划不如变化快===
宜城,这个楚北地区里的寻常小城,本来也没几个人关注的,但是随着天煞的保贼军攻占了襄阳城,并在襄阳府、南阳府、郧阳府等地南征北战,而官兵又节节败退后。
宜城这个小城的名字也逐渐出现在了保乡军和明廷双方的高层书信上。
因为宜城位于汉水边上,襄阳南边。
保乡军如果后续要沿着汉水南下的话,就必须攻克宜城再南下。
同样的,明军如果想要反攻襄阳的话,也需要以宜城为桥头堡,作为屯兵囤粮所在。
一个地方的战略作用,有时候也不是看其本身是否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这些东西,更多的时候还是看这地方对交战双方的影响。
而宜城,这个既不是雄关,也不是大城的地方,在最近两个月里战略地位却是迅速上涨,最终成为了两军的交战核心地带。
南下路上的某个小镇内,罗志学就听着徐志贤介绍着宜城的基本情况:
“宜城的城防设施不算突出,原先就是一个普通县城的水平,尽管过去两个月里明军一直都在尝试加固改城的城防设施,但是依旧非常有限。”
“当然了,就算该城不是坚城,但是守军依托城墙进行顽抗死守的话,打起来还是会比较麻烦的。”
“敌军驻防兵力方面,根据我们多方面的刺探,尤其是潜入该城的情报司的同僚们刺探的情报,城内守军约有一万两千人规模,不过战兵和卫所兵比例比较大。”
“我们推测该城守军里的战兵有三千人左右,卫所兵以及当地官府组织的县勇约有八九千人。”
“至于辅助作战,没有武器装备的民夫也有四五千人。”
“武器装备上,城内守军披甲率不高,预计披甲士兵不会超过两千人,重甲不会超过三百。”
“各类短管散炮约两百多门,以数十斤的攻戎炮、虎蹲炮为主,服役少量三百斤以下的将军炮、佛郎机炮,暂时没有在此地发现红夷火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7/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