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13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2/1447


你要知道,大冶钢铁公司在承顺十五年的时候,熟铁产量就已经达到了八千吨,而今年这个数字预计能够增加到两万吨。
产量是非常大的,而实际上大冶钢铁公司目前的生产的熟铁,主要供应的并不是造船业,而是各种类型的机械行业。
区区一艘试验舰,撑死了也就用个一两百吨原材料而已,这还得算上报废率……实际用料更少一些。
毕竟你总不能让一艘标准排水量才六百多吨的船只,直接用六百吨的船体材料吧……会浮不起来的……
所以,原料问题不大,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加工这些原料,让其达到设计需求的性能。
造船用的铁肋,可不能直接使用含碳量太低的熟铁,熟铁之所以是熟铁,就是因为含碳量太低,而含碳量太低的话,就会比较软,缺乏硬度。
因此大冶钢铁公司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在生产过程里会控制熟铁含碳量的比例,进而生产出来含碳量不同的铁产品来,一般来说主要生产含碳量比后世标意义上的低碳钢稍微低一些的熟铁,兼顾可塑性方便加工,还能保证一定的硬度,在大楚帝国工业界里也被称之为软钢。
至于含碳量更高的中碳钢或高碳钢,其实大冶钢铁公司也能直接生产出来,但问题是生产出来难以进行加工,只能直接生产铁铸件,而铁铸件性能往往不咋地,太脆太硬。
含碳量高到一定程度,那就是没啥用的生铁了。
大冶钢铁公司所提供的就是含碳量稍微高一些的熟铁,即软钢。
不过即便是软钢拥有一定的加工性能,然而对于大冶重型机械公司而言依旧难度非常大,主要是造船用的软钢零部件都非常大。
这对加工设备的要求非常高。
这对于以及处于水动力机械设备的大楚帝国工业界而言,加工这些大型零部件难度非常大,如果数量少的话还可以慢慢搞,不惜成本的搞,然而造船用的材料所需要的零部件可多了去……
这意味着需要工业化量产,生产的成本不能太高。
这就很麻烦了!
大冶重型机械公司那边从去年开始就开始研究,试图解决相关的技术难题,但是到目前来说,进度并不顺利。
后续怎么解决,什么时候能够解决,那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
当然了,即便是目前不能解决工业化量产的问题,他们依旧能够通过一些土办法搞出来少量的造船用的大型零部件供应给军方。
只不过价格非常贵而已。
就和之前他们生产一些特定,订单数量极少的大型零部件一样,同样也是通过一些土办法去搞,搞是能够搞出来,但是成本就特别高,产量也低。
大冶重型机械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松江海军造船厂也了解一些,但是这和他们造船厂也没啥关系。
松江海军造船厂作为承接了江宁号护卫舰建造订单的造船厂,他们只负责造船本身,严格上来说有点像是一个组装厂!
至于零部件本身,尤其是大型铁锻件这种东西……拜托,那真心不是他们的业务范围。
你让他们搞大型铁锻件,就让他们直接生产战舰上所需的舰炮一样,专业不对口……
松江海军造船厂也没管人家大冶重型机械公司这么搞出来的零部件,反正等到第一批零部件抵达后,他们就开始了正式的建造工作。
承顺十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前期筹备了大半年的铁肋木壳船试验舰,即江宁号护卫舰正式在松江海军造船厂里的十二号干船坞里铺设了龙骨,开始了建造过程。
海军方面对此也比较重视,海军舰政部造船司司长林亮泽海军少将以及其他海军技术军官们都参加了这一艘试验舰的开工仪式。
海军舰政部,尤其是造船司方面对江宁号护卫舰非常重视,造船司的那些人一直都是想要搞出来更大,性能更好的战列舰来。
但是因为材料的限制,嗯,也就是木料的限制导致难以成行,尤其是超大吨位的木制船只的船肋,这破玩意根本无法解决。
适合的船肋木料本来就不多,而吨位越大的木船,对船肋木料的要求也就越高,对树木种类、年份、大小、晾干时间等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以大楚帝国的地大物博,再加上南洋各地的木材产出,然后辅助一些后期的人工干预的方式让木料获得弯曲角度。
几百吨,千把吨的船所用的船肋材料勉强还能够满足要求,但是两千多吨甚至三四千吨的战舰所用的船肋木料就太难搞了。
再加上大吨位船只对承重的能力要求更高,纯木材料制造战舰其实已经不行了,哪怕是现在大楚帝国里的木制战舰,其实内部也使用了大量的铁制零部件,比如各种连接结构很多都是铁的。
想要建造吨位更大的战舰,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扩大铁料的使用规模,这也是当初海军舰政部提出铁肋木壳船的直接原因。
这,其实也是造船技术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
因为船只越造越大,为了满足结构强度等条件,造船的过程里不断的增加铁料的使用。
而越用越多,那么铁肋木壳船很自然就出现了。
再往后,那就会顺理成章的发展到全钢战舰了。
海军舰政部,如今就指望着江宁号护卫舰能够顺利造出来,并且达到设计的性能。
如果获得了成功,那么海军舰政部立马就会上马全新一代的战舰设计以及建造工作,从战列舰再到巡洋舰还有护卫舰,将会陆续铺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2/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