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12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6/1447


而罗志学一改变想法,也意味着大楚帝国的国策有所改变,同样也是罗志学下定决心耗费巨资进行黄河人工改道工程,扩大东南亚扩张并推行移民的主要原因。
而这两项,也分别代表着罗志学尝试提高人均粮食水平的重要决策。
对内,继续进行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修建各类水利设施确保更多的粮食产量。
对外,扩大粮食进口,不管是通过直接从土着手中进口,还是自己移民过去开辟粮食种植园等等,总之就是要弄粮食回来。
如此也就导致了承顺十三年十二月,这一年结束之后,大楚帝国颁发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以马来半岛上的帝国第一块大面积殖民地‘北甲地区’为主,再加上曼谷地区、九龙府地区为辅,这些南洋地区的殖民地都是属于平原地区,可开发耕地众多,气候良好,甚至可以一年三熟。
大楚帝国之前接管了这些地方后,其实国内除了商人以及官方人员外,并没有多少普通人去。
现在,帝国官方开始鼓励民众前往!
并敲定了数大鼓励政策。
首先是免船票,只要你愿意去南洋,可以免费乘坐官方船只前往,目前主要是乘坐海军船只前往,反正海军三天两头跑南洋进行各种训练和巡逻,顺带带移民过去也方便,同时官方还准备搞一些专门的客运船只,充当海外移民用船。
其次到了地方后,免费分发一定数量的土地,并且免除农业税三年,半税两年,免息长期贷款的方式提供粮种以及农具、简单的住房,开荒收获之前的口粮。
移民们要做的就是收拾好家当,坐上移民船只下南洋。
剩下的,官方都给你包圆了。
而官方付出这么大的成本是为了什么?
为了降低国内的粮食压力。
同时移民过去后能够在海外种植更多的粮食,而这些地方的粮食产量都很高,回过头来又能向国内输入粮食。
这几年大楚帝国就和暹罗王国方面展开了大米贸易,大楚帝国方面自然也能够在自家的殖民地里展开粮食贸易。
一边提高内部粮食产量,一边增加海外粮食输入,再加上尽可能的把增加人口向海外输出。
三管齐下,这就是罗志学给粮食问题定下的解决办法。
第一条政策的效果最大,罗志学估摸着等国内的基础工程再搞一搞,过几年后应该能够把人均粮食提升到两把八十甚至三百公斤的水准。
但是要继续往上涨,那么就比较难了。
在杂交水稻、化肥这两大利器弄出来之前,亩产粮食数量很难再涨上去,哪怕国内持续开荒,让耕地变的更多,但是国内人口也在涨啊……而且涨的还快。
《我有一卷鬼神图录》
同时国内的可开发耕地也是有极限的,不是说什么地方都能种地的,因此到了一定极限后,想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有三个办法:多地、少人、进入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最有意思,到时候你都不用愁人口问题,因为人们会很自觉的降低生育欲望,这是现代社会的多方面综合下来的结果,不仅仅是国内常说的房价问题,人家一票欧美发达国家不存在所谓的高房价问题,但是一样不爱生娃。
这是二十一世纪后的很多国家的普遍状况……
人都没多少,自然不用操心粮食问题了。
多地自然是对外扩张……直接夺取海外领地自己种田可以,也可以通过殖民等方式掠夺海外粮食运回本土。
少人,要么是通过战争或其他事件或特定生育政策来降低人口,要么是向海外输出移民,总之就是要把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下。
罗志学选择的是对外移民扩张!
既可以把国内剩余人口输出到海外领地,加强帝国在海外领地的控制,还可以获得海外领地的粮食反哺国内。
这搞着搞着,说不准全球都得变成华夏人的。
一举多得!
于是乎,承顺十四年初开始,随着各项的政策以及准备工作逐步落实后,大楚帝国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移民,由此掀开了一个下南洋的狂潮。
徐东来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和很多因为吃不饱饭,抱着反正都是饿死,不如去海外博取一条生路的移民们不一样。
徐东来其实小有身价,是一个商人,他去南洋不是说为了移民,而是为了去做生意发财的。
十多年前他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不过他运气好,早期就参军征战,参加过国内统一战争,等到承顺八年的时候退役的时候,他已经是上士的军衔了。
并且在服役期间还参加过扫盲班,能够读书认字算数的那种,文化水平还算不错,已经通过了高等小学历考试,获得了学历证书。
要不然他也升不到上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6/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