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11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7/1447


罗志学的目光放的还是比较长远的,短时间内几年的变化他都没放心心上,他要的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变化。
而按照罗志学的预估,有个十几二十年时间作为积累,帝国的基础科学基本也就打下了基础,到时候蒸汽机也能水到渠成的弄出来了。
如此民众和帝国上下一起,使劲推动工业革命也就能够顺理成章了。
所以,罗志学对礼教部方面再一次做出了批示,赞扬了他们近期的工作成果,称他们的工作称呼是卓越有效的,并且要求礼教部相关官员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为教化事业做贡献。
除了口头表扬外,罗志学还用升官加爵的方式表示了自己对礼教工作的重视。
承顺七年十月三日,罗志学下发口谕,招礼教部左侍郎,在礼教部内分管科举、邸报事务的孟东阳入御书房协办军政要务。
御书房协办大臣,这是大楚帝国里全力排序仅仅在御书房参务大臣之后的级别,比没能进入御书房的普通部门的尚书、部长都要显得更加强势。
大楚帝国的权力构架虽然很复杂,但是经过数年的调整后基本已经很清晰了,罗志学这个皇帝总览大局,九名参务大臣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分管不同几大块事务。
参务大臣之下,则是协办大臣,这些协办大臣则是具体细分几项工作,同样拥有莫大的权力。
比如九大参务大臣之一的宋章,他本官为太子太师,从一品,兼任礼教部尚书;入值御书房参务军政要务,分管礼教(包含外务、藩务)、民政、赈济、城建交通等事务。
外头一般不会直接称其为宋尚书,而是尊称为宋参务或宋大臣,有时候也会尊称为宋三师。
大楚邸报诸多报道的称呼则是比较官方且标准一些,宋章为主角的文章,一般称之为‘宋章参务大臣’;出现多名参务大臣的文章,则是称之为宋章参务。
至于主角是罗志学的,往往只会在文章的最后头来一句‘宋章等臣子随驾’……
从这称呼上,基本上也就能够看出来宋章的权势了。
宋章等参务大臣之下,则是协办大臣。
新入值御书房的协办大臣孟东阳为例,入值御书房之前,他其实已经获得了太子少师的加衔,这是个正二品的加衔。
光是这个加衔,就已经让他在品级上直接超越了一票其他普通的左右侍郎、各省巡抚。
这个加衔,其实还是为了把他的品级给抬起来,以便让他名正言顺的以礼教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负责礼教部的大部分工作。
要知道孟东阳在礼教部里,虽然是礼教部左侍郎,但实际上他直接分管了教育、科举、邸报这三大核心机构。
礼教部有权一百,他就占了八十!
主要是礼教部尚书乃是宋章……但是宋章当这个礼教部尚书,说白了就是给个位置坐着,毕竟参务大臣什么的又不是正儿八经的官职,在宫外连个固定办公地点都没有,只有入宫值班的时候能在御书房一侧的偏殿里办公……
而太子太师是属于加衔,也不是什么固定工作。
不给他个尚书的位置坐着,他在非值班时间里,在宫外连个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都没有……
但是日常时候他不可能亲力亲为管理礼教部工作的,人家分管着四五个部,经常还要入宫值班随驾,哪有时间亲力亲为负责礼教部全面工作啊。
因此,礼教部的实际工作,都是礼教部左侍郎所负责的,所以孟东阳这个礼教部左侍郎的实际权力比较大,宋章召开麾下各部负责人开会的时候,他都是和其他几个部门的尚书并列的。
也就是说,孟东阳之前就已经算是尚书级别的高官了,只不过没有尚书的名头而已。
这种情况在大楚帝国的其他几个一把手是参务大臣的部门里也存在,只不过礼教部这边显得要更加突出一些。
如今孟东阳被招入御书房协办要务,这已经是真正挤进了大楚帝国的权力核心,未来甚至都能有机会更进一步成为参务大臣,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这也是罗志学想要透露给群臣们的信号,他很重视礼教文宣工作。
孟东阳喜滋滋的开始入宫到御书房协办要务去了,不过有人上台就有人下台。
毕竟御书房里的参务大臣和协办大臣虽然没有定员,但是一般也会有规矩,比如礼教部民政事务交通等事务,也就是宋章分管的诸多事务里头,一般就两个协办大臣的名额。
没有大意外的话,不太可能增加名额。
因此孟东阳成为协办大臣之前,自然有人从协办大臣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前民政部尚书,协办大臣宋铁林已经在九月下旬乞骸骨,陛下挽留两次后正式批准。
宋铁林乃是帝国最早的一批文官之一,他能够成为民政部尚书靠的也不是什么能力,而是从龙足够早。
因为能力跟不上,这两年他干的已经是力不从心,罗志学虽然也给了他不少的时间去学习,适应。
但是效果不大!
如此情况下,罗志学自然不会让他一直坐在民政部的位置上,帝国如今上下正处于高速发展当中,一大堆事都要做呢,而民政部又涉及到赈济,安置灾民,移民这些事务,在帝国初期里非常重要。
但是宋铁林干的不咋地,之前在陕甘地区的移民屯垦成效不大,搞的现在甘肃那边也没多少人口,罗志学对此有些意见。
如今帝国已经收复了辽西走廊以及辽东半岛,并且如今前线大军继续和东掳激战当中,兴许到明年也就能够彻底拿下辽东了。
后续帝国肯定是需要组织大批民众移民到辽东屯垦,以加强帝国在辽东的实际控制能力,并且为后续继续在东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及扩张提供助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7/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