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11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3/1447


大楚帝国官方修建这些基础设施,那是一石三鸟,既是为了发展农业,也是为了以工代赈,顺带还能促进建筑相关行业,比如采石,木工等行业的发展呢。
一场御前会议里,臣子们经过讨论,罗志学首肯之后,初步敲定了后续的一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
其中就有规模宏大的淮河-黄河防洪灌溉建设任务,计划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对淮河流域以及黄河中下游流域,主要是河南、安庐、江北三省的地区的一些危险河段进行防洪堤修建、加固,并把一些容易堵塞的河道进行改道拉直,制定泄洪区等等。
初步目标是要彻底扭转黄河淮河流域,年年都发生洪涝的情况。
罗志学没指望着通过几年的建设,就一劳永逸的解决淮河、黄河流域的泛滥问题,甚至都没指望过能够扛过一些大洪水,短时间内这是不现实的,一口饭吃不成胖子……
他要求很低,对于民众们而言甚至说得上是低微,那就是别年年都洪涝啊……
不能每年一到雨季就洪涝,就算要洪涝,也要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再洪涝啊!
按照计划,上述三省的淮河以及黄河河段,将会计划小型工程六十六项,中型工程十三项,大型工程一项。
而大型工程就是洪泽湖防洪工程,包括继续修建洪泽湖大堤,设立泄洪区,扩大洪泽湖的汛期蓄水量。
因为黄河早年改道夺淮入海的缘故,也就导致了每年雨季的时候,洪泽湖的水量就会暴涨,进而威胁到周边地区。
为了确保运河通畅,为了保护周边地区的民生安全,这才有了历朝历代,尤其是以明朝为甚大规模修建洪泽湖大堤。
大楚帝国因为定都南方,同时海军强悍并大规模采用海运,对运河的依赖倒是没这么大,但是依赖不大不代表就可以放弃幽杭大运河。
同时江北地区的民生也需要保障,因此这防洪大堤还需要继续修。
整个洪泽湖防洪工程,准确的说是第一期工程,预计将会投入白银八百多万两银子,由多级财政平行分担,预计四年内完工。
等完工后,洪泽湖的蓄水防洪能力将能够进一步提高,至少不会出现现在这样每年下场大雨就提心吊胆,五年十年一遇的大水就大规模洪涝的情况出现。
而这一项重点工程,除了文官系统方面参与外,军方也会参与。
当然了,并不是说军方会直接投入作战兵力,楚军的正规军数量也不多,而且都挺忙的,哪怕是乙等师也不可能大规模调取当劳工使用。
但是,大楚帝国在统一战争过程里,俘虏了大量的前明军队士兵,编成了大量的屯垦营、建筑营或运输营等从事劳作,但是依旧属于军事化管理的机构。
这些战俘们因地制宜或屯垦,或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洪泽湖防洪工程里,预计也会投入大量的军方管理的战俘组成的建筑营。
等完成这第一期工程,这个建筑营的投降士兵的服役期基本也就结束了,到时候刚好可以直接解散,让降兵们回家返乡。
淮河-黄河防洪灌溉工程,如果第一期搞定的话,可以让沿岸数百万人口脱离年年洪涝的困苦,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对此,罗志学非常的重视,从资金到人员安排都是亲自过问,确保计划顺利实施不出现什么大问题。
至于一些小问题,那就是无法避免的了,让下头的人自行处理就是。
——
当辽东地区的东掳人陷入灭国危机的时候,恐怕是怎么也想不到,这边楚蛮子投入十几万大军,耗费巨资和他们打仗的时候,还能够在后方搞这种大规模的工程。
他们如果知道了,恐怕下巴都要掉下来……这楚蛮子到底那里来的这么多钱。
东掳人是无法理解大楚帝国的财政收入是有多么的强悍的!
估计也无法理解大楚帝国里的第一大机构不是其他,而是税务部……雇员最多,经费最多,行政效率也最高,同时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强悍的税务部,确保了大楚帝国的财政健康,在维持大规模对外战争的时候,还能拥有大笔资金用于内政建设。
这些,皇太极估计是无法理解的,就算是能理解,但是也无法在他们东掳内部施行!
因为这种程度的税收制度,是需要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对旧有利益体系进行全面的打破后才有可能实施。
而东掳人的政权其实前后也有几十年了,内部早已经完成了利益的分配,形成了稳固的利益体系,这个时候想要改……那是不可能的。
同时,这也是罗志学从一开始就用最铁血的手段强行推广各项新政策,尤其是农业政策和税务政策的原因。
而不是说等到稳定下来后再进行。
因为一旦稳定了下来,新的利益阶层生成,并且和旧利益阶层进行了共度互换后,那么就别指望着推行新政策进行利益分配了。
必须再一开始是时候就强行推动,直接依靠枪炮和刀剑去推动。
改革……是不可能改革的,自古以来改革的难度都非常大,而且属于吃力不讨好,一个搞不好好还会把帝国拖入深渊。
所以,罗志学就不打算玩什么改革……缝缝补补这种事他干不了,没那能力,更没那魄力!
他能做的就是把旧有的全部推倒,然后在废墟上建立新的利益体系。
而这,对于造反起家,手握数十万大军的罗志学而言难度更小,过去几年的情况也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3/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