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1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1/1447


很多事情他以为是好的,能做的,但是时代不一样,实际情况也不一样的情况下,贸然实施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有些他以为不好的,没必要的政策,但是经过众多臣子们的分析辩论后,却是发现还挺不错的,实施起来效果也很好。
就和去年制定教育一系列发展计划的时候一样,罗志学本来想着大规模开办各种公办学校,把民间里的诸多私塾也收归为官办,尽可能的提升用于启蒙,初等教育的学校数量。并统一教材,统一招聘老师,统一待遇等。
基本上,他就是尝试着把后世的公办教育体系给移植过来。
但是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尝试后却是发现没那么简单,一方面是根本没有出现预料中的大量孩子报名上学的情况……哪怕是学费已经很低了,甚至贫困家庭或成绩优秀者还可以申请免除学费,绝大部分家庭,尤其是穷人家庭依旧不把孩子送来上学!
因为这样会导致他们家中缺少一个老动力……并且这个劳动力还要继续吃喝……
学校虽然学费很低,但是依旧要学费,而且吃喝也得自己承担。
如此一来,绝大部分穷苦人家的家庭都不会把孩子送去尚需饿,哪怕免费……
农村家庭里,几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做力所能及的活了,而七八岁那都是小半个大人了。
下地翻土除草收割挑抬……一样都不能少。
别说十七世纪了,哪怕是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都是所谓的现代社会里,但是绝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孩子,依旧得一边上学一边帮着家里干农活,小小的肩膀上扛着本不该属于他们承担的重量。
大楚帝国的新式教育政策进行试点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尴尬的问题,投入了一大笔钱,把学校建好了,老师招聘好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头来发现却是没几个学生来报名上学……来的那些,也是本来就上私塾的学生!
没学生来报名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难题是官办教育太花钱。
因为是普及型教育,虽然没有完全免费,但也只是象征性收一点学杂费而已,这点钱根本不足以维持学校的运转。
毕竟各种校舍以及办公设施要花钱,而一个普通塾师变成了有编制的从九品教育官员,薪资待遇也会变得更高。
这一进一出,就意味着这些官办学校都需要官方财政持续输血,而且是大输血!
作为试点的一个上等府都还好,财政有钱,倒也能勉强支撑下来,但是另外两个试点的中等府以及下等府可就撑不住了。
没有上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他们连官办学校的计划都无法启动……
而如今大楚帝国正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大量的财政资金主要是被用于工业发展、农业发展,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很多地方因为地方财政困难,连常规官员的薪资都无法发放,更别说挤出来大笔钱用于广办官办学校了。
资金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以往这些民间大量存在的私塾,其实相当多一部分都是地方的士绅大户们资助设立的。
这些士绅们出于名望或其他什么心思办这些私塾,可没想着赚钱什么的,反而是往里头倒贴钱。
官府把这些私塾接过手来,等于就是代替士绅们出钱……
人家士绅一看你官府接管了,自然不会继续往里头砸钱,反正又没捞不到名声了,还砸钱办教育干啥?本老爷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啊!
三个府的新式官办教育试点折腾下来,钱花了不少,但是学生也没能增加多少……怎么看都是亏到姥姥家了。
通过这事,罗志学算是彻底明白了,很多后世看似挺不错的政策不一定适合当代!
这可是十七世纪,不管是生产力还是人们的观念都和后世有着巨大的不同。
就现在的大楚帝国,根本没有条件搞普及型的官办义务教育……
经过这事后,后来罗志学就很少直接脑袋一拍搞照搬后世的政策了,而是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式,那就是提要求,给臣子一些思路,再让臣子们自己去琢磨!
他的臣子们,才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他们比罗志学更加了解当代的各种情况。
而经过众多人进行讨论,分析利弊的时候,罗志学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再选择自己想要的某个结果。
简单来说,以前的罗志学要求自己提,事情也自己做……
但是现在,罗志学只提要求……至于怎么去做,那是臣子们的事!
而经过这么一转变后,罗志学发现自己处理各项政务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且制定出来的各项政策也更加完善,效果更好。
试点官办义务教育失败后,经过朝堂众多臣子们的集体讨论,最终拿出了的一个改善方案进行实施,以达到罗志学所提出的要求。
罗志学提出的要求很简单:“尽可能的提升识字率,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识字率!”
他也没设定什么具体的数值,因为设定数值就要涉及到统计……而且还是全国范围内的大统计,那工程量比普及教育还大……
因为统计工作的困难,其实罗志学直到现在,依旧不知道自己的帝国到底有多少人口……只能是有一个大概的数据,七千万左右!
而这七千万里了有多少识字的,多少初通文墨的,有多少是无地农民,有多少是自耕农,有多少是士绅大户,有多少城池人口,有多少是农村人口等等,通通都没个准确数字。
而推论的一些数据也都是偏差极大。
比如农林部递交的数据现实,全国人口里,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农村人口,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口是城镇人口,并且这百分之五人口里,半数以上还是生活在集镇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1/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