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太孙第7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2/1347


“只是北方地区之前遭到元兵为祸,这些年来陛下励精图治,终于有所恢复,在许多县也陆陆续续设立了县学,
只是至今仍有几十个县没有。”
“按照礼部制定的次序,这才轮到这五个县了……”
按照任亨泰的说法,就是要一步一步来,毕竟设立县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有好的老师和掌管者。
另外还需要投入财力,这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一项负担。
朱允熥道:“你们礼部拿出一个章程,尽快统计出哪些县还没有县学,务必尽快设立,
那么多学读书人求知若渴,若是没有学堂,他们将从何处读书?此乃读书人的渴望,也是朝廷的恩德,不可轻忽!”
“是!微臣遵命!”
任亨泰非常欣喜,因为如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设立完毕,现在有了皇太孙殿下的首肯,进程将会快上许多!
朱允熥又嘱咐说道:“朝廷设立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入学读书,明白圣人之道,将来为国效力,
所以学堂教授切不可马虎随意,
四科都要重视,也要对学子的品行加以审查。”
如洪武十七年设行都司儒学,
洪武二十年设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及诸士司儒学等。
可见,当时明代的官办地方教育是很发达的。
府、州、县学及各卫司儒学的学科内容,按洪武二十五年的规定分为四科。
礼,就是要熟读经史、律令、诏诰、礼仪等书;
射,就是由礼部颁布射仪,举行射法演习和比赛。
书,就是要临摹名人法帖,每日五百字;还有数,要熟习《九章算术》。
明代学生的待遇较优厚,学校都由固定学田为基金,学生入学即供给食宿,称为廪米,学生称廪膳生。
学规很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月考、岁考,对学生的品行有稽查簿记录。
如果在县学学了十年,依然学业无所成,或犯大过的,就要罚作吏人,追缴学费。
并且朱元璋规定,学生不许评论政治等等。
朱允熥又对任亨泰道:“礼部也要仔细甄别各个县学的学正、教谕和训导,师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要对他们的品行和学问都要加以考虑,这件事你们礼部斟酌之后,再禀报给陛下。”
朱元璋接过来说道:“皇太孙言之有理,甚和朕心,礼部就报给皇太孙吧。”
任亨泰行礼道,“微臣遵命!”
说完了话,躬身退回朝班当中。
这时户部侍郎郁新立即出列,禀报说道:“启禀殿下,臣有本奏!”
在得到允许之后,郁新说道:“户部涉及到大明的各方各面,事务较多,而随着大明日益昌盛,税收越发生增多,
所以现有的官吏公务非常繁忙,已经不足使用,尤其是北方一些地区,更是缺少可用之人……”
“臣请陛下开恩,从举人当中选取一些进入户部,以便有所分担……”
众人不由得看向郁新,紧接着又把目光放在了皇太孙殿下的身上。
谷颒
这哪里是要选取官吏啊,简直就是向北方施恩啊!
尤其是进入户部的官员,那更是多了一份殊荣!
因为皇太孙对户部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也常在户部处理公务,进入户部,就等于进入殿下的眼界呀。
再者说了,这事如果不是皇太孙殿下的命运,郁新敢越过殿下办事?
朱元璋道:“准奏。吏部把北方举人的名单汇总,送到户部去,让户部看看有哪些可用之人。”
历来朝廷安排官职,都是由吏部根据各种需要,自主安排的,
可在朱元璋的话里,明显是要以户部的要求为准啊!
这就等于说吏部得听户部的,户部选谁,吏部就得任命谁!
这样自己不就成受气的小媳妇儿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2/13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