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682


规模庞大至百人的后宫,让人心里不安生。
“大王,如今明贼袭来,朝廷内部不稳阿!”
秦王长史,以丞相自居的杨长知,则焦躁道:“为今之计,只有聚集兵马到昆明,与明贼决一死战。”
“糊涂——”孙可望虽然享受富贵多了,但到底还保持了几分冷静,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这种想法只能等死。
“只要出兵守住官道,明军就进不来。”
宽松的王袍在身,孙可望保持着端庄,但前胸后背的冷汗,却让他怎么也不舒服,即使那是来自于苏州的绸缎。
“让白文选带领兵马,去往曲靖,一定要守住官道,只要熬过了夏天,秋雨一来,明军自然就会败退。”
当年朱元璋的三十万大军,就是突破曲靖后,席卷了云南。
普安入黔旧道(也称为东路、普安路)通称湖广普安路,是明时云南联系中原内地最主要的的道路。
在明初,朱元璋征发数十万军户,修建了这条从贵州抵达云南的官道,沿途设置了一系列的千户所,军屯。
也因为这条路,永乐年间设立贵州省,所以贵州的主要人口基本上分布在官道附近。
从昆明到曲靖,通往贵州的安顺、贵阳,入湖广境内,再经晃水驿、便水驿达沅州(今芷江县),从云南至沅州共1890里。
孙可望抬起头,看着这显赫而富贵的秦王府,一时间有些失神。
从米脂开始,流浪了10余年,终于在云南站稳脚跟。
迫于明军的压力,他竭尽全力的扩充军队,增产物资。
命十余万俘获的蛮军、明军屯田,年入三百万石粮;增设商税,鼓励茶马古道,年入百万两;削弱土司,征调物资钱财充实王府,导致积累近千万宝石、皮草。
其他的像鼓励耕种,兴修水坝,就如同义父张献忠那样,听文人的话,只要是读书人诚恳的意见,他都会去做,再去学习一些明军的政策,成了大杂烩。
可是,就算是他百般努力,使得云南大安,但就在去年,他举行的恩科中,一百个名额,连一百个考生都凑不齐,让他颜面大失。
“明朝就那么好?”孙可望眼中满是不解,呢喃着:“就算是送女人,送银子,他们也不要,也不想做官,只想着那几百里外,在贵州的明军。”
“读书人,是真的贱。”
骂了一句,孙可望不顾杨长知的脸色,心疼道:“大开府库,让那些屯田的军户们歇歇,穿上铠甲,拿起武器,跟我一起去打明贼。”
“大王,那些屯户以前是明军……”
“那有什么,我义父以前也是明军,不也照样杀光造反?”
孙可望沉声道:“我算是看明白了,读书人心眼多,只有那些武夫们才可靠。”
“告诉那些屯户,老子一人给他们分五十亩地,等打败了明军,再分五十亩,准许他们自由——”
杨长知惊呆了,结巴道:“大王,这可是咱们所有的田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孙可望咬着牙道:“等到咱们败了,那就一无所有,还不如将地先给分了。”
“建昌那里,需要通知下吗?”
“我这里都是明军,建昌那里岂能苟活?怕是川兵早就准备齐全了,或者已经下手了。”
孙可望的一番动作,可谓是震惊的整个昆明。
数十万人动容,人们皆欢欣鼓舞:
“王师要来了——”
商人们需要湖广、江南的货物;读书人想要参加科举;士绅们盼望着太平上进。
唯独农夫们比较平静。
无论是朝廷,还是秦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统治阶级,都要缴纳赋税,谁也逃不了。
数年积累,一朝迸发。
秦军中,计骑兵三千,饱受训练老兵精兵三万余人,普通步卒十万,蛮兵两万,合计十六万,对外宣称三十万。
而为此,孙可望征发二十余万民夫,运送军粮物资。
白文选先提精兵两万,步卒三万在前,镇守门户昆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