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从养鸡开始第5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4/812


建城无法在草原就地取材,因为这里很多地方寻找石料、木料都非常困难,除了战略压制,在班草原建城基本没有什么作用。
而刘辛考虑了下如今自己的现状,益州除了打不起来的南郡,其他各地早已平稳多年,自己十多万精锐一直在训练,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剿匪。
向西推进也算一个不错的选择,以此为依据抢占草原人口,削减草原实力是一个目的,刘辛知道未来等自己占据了大汉十三州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草原各族。草原各族部落总年纪可能超过整个大汉的四倍以上,从春秋战国时候开始,中原一直在与草原部落对抗中处于下风,农耕文明在与游牧文明对抗的时候,天生处于劣势,刘辛想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刘辛在与自己州牧府官员商议后,同意了黄忠的提议。刘辛下令军务部继续扩大骑兵队伍建设,从以前的十个营扩建成16个营,以后会有12个营一直驻扎在羌道以西,为刘辛的草原大计划早做准备。
第二是建设部扩建羌道,原本只能容纳五千名百姓的羌道改名宕昌县,建立一座人口超过五万的大城,并且在宕昌县西侧建立营堡,同时从宕昌向羌族草原核心区域建立瓮城,每50里建设一城,三年内在宕昌县西北部茶堡河流域建立一座城池。
第三步是以新城为据点,一步步占领南羌所有区域,逼迫整个羌族统一,然后与刘辛决战,最后统一整个羌族区域,建立牧场与学堂,把所有羌民变成刘辛治下百姓。
刘辛记得唐朝为了解决羌族与匈奴、鲜卑等问题,付出辛苦可是非常大的,如今他已经33岁,如果不早做准备,让整个发展起来再去考虑草原之事的话,可能这一辈子都无法解决草原问题了。
刘辛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益州的科技发展。如今他已经能够制造质量不错的蒸汽火车,只要他能把铁路修到草原各个重要地方,就能够加快与草原文化的交流,加强地方统治,整个神州大地所有实力,建立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强大而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文明。
益州的水泥产量已经非常高了,刘辛下令优先给武都郡宕昌县使用,这样城墙建设有钢筋水泥大概半年时间就能完成,城外瓮城建设速度也会加快。
===第六百一十章
教育改革===
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致使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意识也是不断提升,很多百姓如今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读书,因为如今社会上到处招工,很多要求都是能够识字,这使得益州各学堂学生数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
随着今年各种院校规模不断扩大,
各种书院学员人数也都开始增加,很多书院学员人数都超过万人,刘辛不得不让各郡加大书院建设,保证所有能够考入书院的学员都有学上。
可是最近在益州各地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强烈,学员升学完全掌控在老师手中,各个地方学员质量高低不同,
一些瑞县的学生为了能够考上书院,家里在其他中小县购买房子,让他在这里落户,
然后进书院的几率就会大增,说不定以后还能回到成都或者瑞县的学院学习,这样压力比一直在瑞县、成都这些大县小的多。
因此益州最近出现了很多学位房,中小县为了拉投资,建立房子卖给有钱人,使其孩子可以去书院甚至学院学习,这其中甚至有地方官员与老师内部商议,让给买学位房的学生多一些照顾。
益州本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世家关系复杂谁还没有熟悉官员或者老师,发现有这么个机会,很多人自然是不会放过,结果弄的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事儿越传越大了。
“主公,参与到此事的教师与官员已经全部处理,只是百姓当中有关孩子上学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大,要不要我们刻意引导,压制一下。”程昱与州牧府一众官员对刘辛说道。
程昱已经两鬓斑白,
却显得很有精神气,作为刘辛的尚书令,他在益州的作用等同于宰相,这次又是遇到州牧府拿不准的新问题,他只能汇报刘辛,让刘辛拿主意。
“每个人都是有私心,官员为了整个县的发展建立学位房没有错,官员错在与那些老师给個别学生升学提供方便。
所有犯事官员计大过一次,老师三年内不得从事教学工作,能有这些问题,本质都是我们自己制度没有跟上益州的发展。如今整个益州变化能有多快,你们也都知道,出现问题那是正常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其中关键。”刘辛说道。
“主公,我觉得这件事情的本质是我们的考核办法不够公正,为何学堂推荐名额是有限的,老师心中多少会有一些偏向,平民家的孩子去书院的概率没有世家子弟的半成多。”吴壹这个时候说道。
“但是这起码比以前要好的多不是?以前上学本就是世家子弟的特权,那些世家数百年的关系,不可能去与平民公平竞争。
我们如今做的其实已经够多,百姓有点声音我觉得是正常的,
不用什么事情都如此认真。”张松这个时候开口说道。
黄叙等人也都点点头,平民想要与世家公平,可是他们也要看到世家的付出。世家可能在孩子三岁就开始重视教育,在学堂学完了回去还要完成家中的作业,付出比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平均要多一倍以上。
“对,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不能阻止县衙停止出售学位房,也不能要求普通百姓的孩子能与世家子弟有一样的学习环境。
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现有的人才选拔方式是不是适合当下。如果不适合,需要改,要从什么地方开始改?”刘辛对在场所有人说道。
州牧府所有重要官员也是习惯了这种讨论方式,有什么问题提出来,问题核心矛盾在什么地方,对当下益州发展影响多大,需不需要现在就解决,最后再讨论解决办法。
在场所有人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大家在这件会议室内讨论的有多么激烈,出来以后所有人不得在提有关讨论的任何事情,是任何地方。
所以在这里,大家有什么话都可以说,刘辛从来没有因为谁说的不对处罚过什么,在这里他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我说的我们的选拔人才方法不对,虽然这已经比以前强很多,但是现在瑞县学堂就已经有217个,平均每个学堂2000以上孩子,这就是四十多万孩子。每个老师考核重点不同,挑选学员的角度不同,最近我听说,一些世家为了能让子弟上学,专门让族人去师范学院上学,这样以后他们家族孩子上学就变得容易很多。”宋辉说道。
简雍与孟达也都说起有关最近益州教育方面所发展的问题,这几年刘辛对益州教育非常的重视,如今益州在教育方面所支出的资金,只在建设部之下。
刘辛听了众人的讨论,也知道自己是应该提升下自己的人才选拔方式了,看到所有人说的都差不多,所有人都已经确定需要改革,刘辛这才说话。
“有关学员升学,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做到更公平。
用人最多的其实是我们官府,让老师去评判学生的好坏本就不合理,现在看来是必须改了。
我有一个办法,实行科举制度。所有学堂毕业班的学员,每年二月统一参加益州举办的考试,所有学生统一参加考试,由县衙组织在县城内监考。
每县根据自己治下各乡区实力不同,分配升学名额,只要所有人考试分数够了,就可以晋升书院学习了。而各县县令、县丞、县尉都有一定名额推举有特长的学员不必考试,直接到县城书院学习。”刘辛说道。
其他人听了都不由点点头,这样学员升学靠自己考试,大县学员水准差也有人可以考上书院,给官员一定的权利,官员就不可能为了整个县的经济发展那么去冒险。可以直接用名额与那些世家去说,也可以把名额交给自己的家家孩子。
大家听了都不由点头,给官员一些进入书院学习的名额,老百姓不会觉得过分,人家当官的自己家孩子都进不去这想想都不正常,那可是一方父母官啊!
“这样就很是合理了,老师权利减小,就专心教自己的书,只不过有一些书呆子分数够了,能力却是不够,也要收录进入学院吗?”张松这个时候说道。
===第六百一十一章
四大学类===
“这个问题也是简单。一个县城如果预计收录学生一万人,那么可以给各学堂一万二千个名额,考试完毕学员需要去书院进行一次升学考试,这次如果过了才能去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4/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