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师第3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2/1019


陈云甫的身份注定他今日成亲,不只是简单的呼朋唤友喝喝酒吹吹牛。
宴席一结束,够身份的人便不约而同的留了下来。
朱标、蓝玉、李景隆、邵质、俞纶、詹徽等一大群军政高级官员。
而这些人加上陈云甫便是此时此刻的大明东宫党。
“就辽东成立都司的事情,父皇已经批复兵部,不过眼下就辽东的政务是否划归山东管辖,朝堂还没有决意,诸位有什么看法。”
随着纳哈出的投降,诺大的一个辽东(东北三省加上外兴安岭)重新回归祖国怀抱,可这么大一次疆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少。
最紧要的问题当然是当前时空所有人都关注的核心一点,民族成分。
辽东自唐末后沦落异族迄今达五百余年,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姓已是汉胡难分,因此朱元璋批复兵部的第一要务就是成立辽东都司,迁民实辽。
而在此之前,辽东暂不设布政使司,辽东在行政权属上划归山东暂管。
如此,山东相当于有了四司衙门。
即山东布政使司、山东按察使司、山东都司和辽东都司。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汉胡混居、难以甄别,不可粗暴、恐碍国策。”
这里朱元璋提及的国策,便是洪武二年定下的对待蒙古政策。
除战争外,大明不会屠杀任何愿意投降的蒙古族民及降卒。
不仅不会杀,而且朱元璋对每一位投降的蒙古高级军政官员一律厚待。
比如刚刚投降的纳哈出便被敕封为海西侯。
之所以如此,还是那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腐朽不堪的元王朝固然被赶出了大都(北京),但元朝本身的元气其实一点都没有损伤。
游牧民族政权的根基本就是在草原而不在中原,元朝国运不足百年便在于他们一直都在努力的维持着草原帝国之特性,这和之前的辽国、后面的清朝有实质性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徐达、常遇春北伐大军刚刚到河北,元朝皇帝便带着嫔妃、孩子、王公大臣匆匆离开,连抵抗都懒得抵抗。
元朝的将校士卒在洪武元年至眼下的洪武十九年之间,仅向大明投降的便足足超过三十万!
这三十万当然不可能全是蒙古人,很大一部分本就是汉人。
这还是只是投降的,若是加上几次北伐、收复云南之战中的俘虏,六十万都打不住。
如此都是这条国策的功劳。
北元已经被大明给打服了,或者说打破了胆,大量的蒙古王公现在一见到明朝军队杀来,第一个选择是逃,逃不掉就投降。
压根没有死战的想法。
朱元璋尝到了这条国策的甜头,并以此倨为圣明,故而到了辽东这里,决定一如既往的推行这条国策。
仅设辽东都司,却对辽东的政务不过多插手。
一句话,在政治环境上,给到此刻生活在辽东的蒙古人以宽松优待。
弊政大矣!
辽东那片广袤的土地上难道只有蒙古人和汉人或者高丽人吗?
熟读明史的陈云甫清楚知道,辽东宽松的堪称自治一般的行政环境,使得汉民族的同化天赋失去了用武之地,而且也让辽东土地上大量的少数族群得以疯狂繁衍。
最明确的一个例子:女真!
无论是野人女真还是北山女真、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都是在这几百年里大量繁衍恢复元气的、其他的还有诸如兀狄哈等族群。
几百年的时间,这些游猎或渔耕性质的民族都得以繁衍生息,反而是中原政权的汉族生存环境被大量挤压。
这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军屯卫所数量。
辽东都司刚成立的时候,军屯卫所在辽东可谓是遍地开花,而等到嘉靖时期,辽东都司便已经名存实亡,到了万历后期,努尔哈赤逐步统一辽东各部女真,已经有足够的力量集结出一支数量达六万人的重装甲、骑步等兵种齐全的八旗大军和大明正面打一场规模不小的军事会战了。
那堪称断送大明一半国运的萨尔浒之战。
想到此,陈云甫开了口。
“殿下,辽东不能划归山东权管,山东距离辽东遥遥数千里,所谓鞭长莫及,划归山东管和放任辽东自治无有区别,若是放任自治,百年后,辽东还是咱大明的辽东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2/10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