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师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1019


“《史记·王翦传》的典故。”朱标点点头说出这段故事的出处,而后说道:“这段典故的原话说的是王翦将军向始皇请田以安子孙后辈,但这段话的核心不在请田而在子孙后辈上。
王翦伐楚,秦国空六十万大军委于其手,除王翦外,王氏一族皆在咸阳,请不请田秦王都不怕王翦会造反,而王翦之所以请田以安后辈,其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告诉始皇‘我一家老小都在咸阳守着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大王尽可放心’。
君臣皆懂此意,故而才有‘始皇大笑允之’,怎么到了后人的解读中,又平白给这段故事添了那么多重意思,还能延伸到君王喜奸佞这种荒诞不经的话上。
再者说,王翦将军一生之所以百战百胜,因其少而知兵,凡于军中同卒休沐、与卒同食、不吝钱财,这些东西他们怎么只字不提?”
陈云甫憋着笑说道:“不断章取义、歪解经义,又怎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一个心理安慰呢。”
官场的奇葩论调一向很多,但你要真留心去观察,这些所谓的论调实际上就是官员自我找的借口以此来将自己的过错美饰成所谓的‘政治正确’而已。
偏生他们看的书多,总能引经据典说出成本大套的历史典故,所以就会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遭到蒙骗。
殊不知这些引经据典的内容也都是掐头去尾。
“做官就不要怕事,怕事还做哪门子官。”朱标负手绕着后院的池塘,边走边言道:“我大明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哪天能没有事,出了事就大胆去办,因为怕办不好受责罚索性干脆不办,个个如此,如何不造成今日这般冗政的局面。
孤常常再想,若是孤不如父皇那般勤政、孤之后人亦不如孤这般勤政,那我大明天下岂不是就乱套了。”
“今日咱们俩说的这两件事孤得好好想想。”
朱标站住脚步,沉吟道:“趁如今朝堂之上刚刚以新换旧,正好可以籍此汰撤一批庸臣,不然的话,再用如郭桓一党这般的臣工,那么父皇此番杀戮就毫无意义了。”
杀人的目的是为了换血,若是新血依旧恶臭不堪,那杀人就毫无意义。
需要更换的就不再是血液而是造血器官。
换言之,就是官场的风气和所谓的一些规则。
“人人都说官场是个大染缸,那孤就做一次司马光。”
朱标呵了一声:“父皇有句话说的极是,这天下没有什么事是不能推倒重来的。”
===第八十六章
朱元璋对陈云甫很是上心===
自打和陈云甫那日聊起了砸‘缸’的事后,朱标还真就放在了心上,一连半个月都闷在家里不出门,六部五寺的奏本又都一股脑交到了陈云甫手上。
陈云甫有些后悔。
好在多了一个赵乾。
虽然这家伙没看出什么特别出众的能力,但抄录奏本这种事要什么能力,会写字就成。
“你就把正事记下来就行,至于其他的那些虚头巴脑的废话不用管,什么问安、吉祥话、报祥瑞通通不要管,就往后看,最后那寥寥几十个字就是官员想说的正事。”
陈云甫亲力教导,从六部五寺各挑了几个奏本出来给赵乾做了模板。
“户部直接往最后看,都是伸手要钱或者要粮,记下要钱粮的原因和数额即可。”
“这是兵部的,兵部基本都是屯卫所的事,是打算征兵还是发田,征多少发多少都要记下来。”
“吏部的是选官察官,吏部有选封郎中,他会在奏本的最后写出建议,你就直接把这个建议抄下来即可,太子殿下会给出批复的。”
“工部的最简单,也基本没什么废话,就是修筑工程要用丁用钱。”
“礼部的......你简单看一下,要是报祥瑞、报贞洁牌坊什么的扔一边去,若是事关大礼节什么的要记下来。”
“刑部和大理寺的奏本在最后都会有两法司主官的建议,杀、流、刑、放都会写上,你将这建议记下来就好。”
“至于太仆、太常寺什么的,奏本一般不多,你碰到的话就直接给我,我来抄记即可。”
在陈云甫手把手的指导下,赵乾上手还算是挺快,没几日就熟练的多,刚开始陈云甫还担心他会有遗漏,每次赵乾抄录完他还要一一对照,后面几日便完全放心下来。
有了帮手,陈云甫轻松多了,而他一轻松,对应的朱标也轻松许多。
每天抽出一个时辰批复奏本即可,其他的时间都被朱标用在琢磨怎么砸缸上。
这不一大早,朱标就兴冲冲的拿着一道奏本离开府邸,直奔皇宫而去。
“你这半个月没出门,就为了这件事?”
朱元璋将目光从奏本上移向朱标,乐了:“所以,你就捣鼓出了这么一个玩意。”
后者坐在御阶下点头:“是,儿臣觉着六部五寺过于懒政,茹太素身为堂堂的户部尚书,竟然连一个五千两的批文都要转呈到儿臣这里汇报。
那儿臣要这样的户部尚书到底有什么用,之前儿臣还在惊诧甘罗十二为丞相是多么少年天才,要是都像茹太素这么当官,我大明朝哪个十二岁的孩子不能来做这户部尚书。”
“茹太素这家伙咱太了解了,浮词藻句比谁都会说,一到正事上就含糊。”朱元璋在这点上和朱标看法一致:“所以咱当年贬他去浙江任左参政,希望地方上的实事能将他锻炼锻炼,没想到如今回来之后反而更加懒惰,芝麻大的事都推到你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10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