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想世界第4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4/777


怎么进行文化整合?任谁来都会头疼无比,假如推行某一种神灵信仰,可以预见将来无休止的纷争,假如立法禁绝民间所有的“迷信”,现实中的反弹立刻就会发生。
只在原有的圈子里打转,几乎找不到出路。柯夫子的解决方案,高度不是在天花板上也不是在几层楼上,而是降维式的。
华真行所学之儒,如果一定要称其为儒,并非直接继承于历史上的子丘,而是今天的柯孟朝所教,看上去却很原始朴素。
夫子之学很开放,甚至可以成为推翻政权的理论依据,就是因为它最根本的立论,并没有不可置疑的神灵权威,遑论一个政权或一代君主?
所以在东国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朝代更迭,人们对此感觉天经地义,从文化角度也能很好地去接受与阐释这种现象。
每个朝代当然都讲究法统的名正言顺,后世的宫廷儒生创造了五德轮回之说,目的是为了解释本朝替代前朝的正义性。
可是天道轮回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个圈子又转回来了,还是价值观的判断,社稷神器有德者居之。何谓有德?仁者有德,而仁就是忠恕。那个所谓的天道,仍然要符合人们需要的道德标准。
所以在东国的文化语境中,“造反”在民间并非一定是道德上的贬义词。儒家的根本立论,就包含了朝代可以更迭的思想,甚至也包含了制度可以更迭的推论。
儒家不谈鬼神,名为占卜之书的《易》却成为了儒家五经之首,那么儒家的易学又在说什么呢?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君子自强不息。
东国历史上也曾有过至暗时刻,儒不需要神,但特定时代的宗法却成为神圣化的教条,偏离了其最根本的立论,就失去了其最宝贵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子丘非神,有人借子丘之名编纂宗法,欲为人间神圣,该批判的是谁?这是华真行要反问叶一宁的问题。儒家的立论,就是东国的文化基因,它讲述了做人的道理、看待事物的方法。
你可以不尊子丘为圣人,同样可以评判他,但你不能要求子丘是上帝,能直接给你想要的一切。
华真行看着叶一宁已那份教材翻到了最后,于是将想说的话化为一道神念,不仅发送给叶一宁,也发送给在座的其他人。
===432、牵牛===
这份教材不是华真行编的,华真行只是做了一番解释,为什么推翻几里国旧政权的新联盟,要在全国使用这样一份社会学基础教材?
曼曼抿着嘴唇,瞪大眼睛连连点头。石双成皱着眉头微微颔首。王丰收的嘴角又翘了起来,似笑非笑仿佛再度进入看戏状态。
叶一宁也是四境修士,不到六万字的材料很快就看完了,合上教材时居然笑了:“华总导太严肃了,我刚才只是随口一说,其实那也不是我的观点,只是看到很多人都那么说。”
华真行:“那你自己怎么认为的呢?”
叶一宁:“抱歉啊,其实我没想过那么多,也没有像华总导研究得这么深。但是我也觉得吧,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确实挺腐朽落后的,至少从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我非常反感。”
华真行也笑了:“其实我也没什么研究,只是一个普通学生,曾在柯老先生门下受教。就我的理解,三纲是皮,早已不合时宜,我也非常反感,但五常为骨,不能把概念搞混淆了……
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三种伦理要求;所谓五常,则是礼、义、仁、智、信,这是五种道德原则。
这是王丰收刚才提到的汉儒搞出来的东西,确切的说它本身并非儒学,而是后世儒生为了统治需求和社会稳定推行的一套应用体系。
华真行并没有展开讲,在农耕文明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伦理要求,它怎样满足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比如父为子纲,表面是家庭伦理,实质是生产组织形式。
这是延伸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了。
他只重点解释为何说三纲是皮,是指加上特定历史年代的变量,所推衍出的秩序体系。假如应用环境变了,比如说在当代社会,儒家的立论本身就能推翻它。
这是延伸到辩证法领域了。
假如以君主制的合法性为前提,可以得出君为臣纲的要求。但是从“忠恕”的原则本身,推导不出君主制必然合理的结论。假如君主制这个前提不存在,君为臣纲当然也就没有存在基础。
在工业文明社会中,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本身也就能推翻夫为妻纲的结论。
可是礼义仁智信这五常,之所以称之为“常”,它是可以超越时代的。仁,就是忠恕,而礼,是忠恕原则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形而上为道德,形而下为律法。
那个时代不需要道德与律法?儒家只是在讲,制定道德与律法的依据与原则,它是工具性的。至于后人用这个工具、加什么材料、做出一桌什么菜,那就要看各自的目的和手艺了。
从根本立论推导出五常的过程,这份教材的最后都介绍了,华真行只是强调,没有哪个时代可以没有礼义仁智信的概念与标准。
你可以批判某个时代所建立的礼义仁智信具体法则,甚至说它们是“吃人”的,比如批判封建时代的礼义仁智信,但同样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礼义仁智信吧。
礼义仁智信最初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儒家立论推出来的。人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道德,“真正需要”这个意识本身,就是儒家的立论基础。
忠恕本身,包含了道德层面上的人格平等,所以东国文化本身,就默认了道德层面上的人格平等,不以贵贱论德行。身为现代人,更可以去追求群益层面上的“社会格位”平等。
华真行很谦逊,一再声称自己学问尚浅,只是听了柯夫子的教诲,试着讲讲而已。叶一宁则拍了拍那份材料道:“能否也给我一份,我拿回去好好学学。”
王丰收插话道:“你们房隆关,平时都教弟子什么?”
牛以平赶紧解释道:“教修行,教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叶师妹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搬到市区了,回师门的时间并不多,主要都在传习秘法,平日大部分时间还要上学呢。”
王丰收:“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吃晚饭了,边吃边聊吧。”
华真行却摆手道:“不着急,再等一会儿也饿不着。牛老师的问题都问了,可是我的问题还没说呢。”
王丰收:“那您先说,说完了再吃不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4/7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