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想世界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777


但是不搞重点学校,并不代表我们不想把学校搞好,而是我们给教育工作定下的目标,怎么能在此基础上把教育搞好?
上午还有委员说了,这么做可能不利于发觉与培养那些真正有天赋的孩子?我认为这是在偷换概念!
你所说的天赋是什么,是更适合修炼养元术,还是更擅长解数学题?假如哪个孩子有这种天赋,难道你看不见他们的成绩吗、发现不了他们吗?
公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基本素质,教学大纲要求的学识水平、思维水平、社会与道德认知,完成了就是合格的,而有的人还可以特别优秀。
假如做不到公平,那么无数有天赋的孩子才会真正被埋没。
假如发现了孩子某一方面的天赋,首先就要正常地去培养,不要让它荒废,也不要揠苗助长,让他们在某一条成长路径上能走得更高更远。
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可以想别的方式,从天赋角度去培养这些人的兴趣爱好,这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也是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另一个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能否定教育公平的原则,而是恰恰要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
我刚才举的例子,比如特别适合修炼养元术或者特别擅长解数学题,是属于这个范畴的。但是有人如果说,有的孩子特别擅长打高尔夫,我想不属于今天的讨论范畴。
在座的都是几里国的高层领导,有些明显偷换概念的观点,我不希望在这个场合听到。
当然了,徐娟委员,这句话绝不是针对您的!我虽然反对您的某些意见,但也感谢和钦佩您的很多工作。您的一些思路是借鉴了东国模式,只是几里国并非东国。”
徐娟是雷云锦的儿媳,原先是东国汇英学校的接洽人,后来也进入了几里国教育部门工作,华真行对她还是很尊重的。
这时徐娟插了一句话:“我的思想多少是有些过时了,东国这几年也在搞教改呢,很多思路跟您刚才说的差不多,只是实施起来很难。”
华真行倒没有纠缠这个话题,又喝了口水道:“我代表养元谷还有一个提议,养元谷派到各个学校的养元术导师也遵循同样的原则,他们同时还兼顾校风校纪监督维护工作。
不要担心他们的能力,中级养元术导师至少也有四境修为,而且受养元谷和教育部门的监督,假如他们不称职或失职,养元谷也会进行撤换和处罚。
刚才是解释上午的争论,从我们的政策思路和投入原则上,不搞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长期中要注意各所学校的均衡发展,制定的措施都要围绕这个目标。
今天讨论的主要是教育议题,也包括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127计划’。‘127计划’其中的‘7’,就是建立七所职业技术学校,每个邦区都有一所,也是兼顾了上述的原则。
几里国不是东国那样的大国,但它也不算很小,如今有接近一千二十百万人口。
我们不可能建成很多的高等院校,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把这十所学校建成、搞好。但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上,将来的发展思路,也要尽量遵循公平原则。
不论是看东国还是看整个世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既然是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也是后果之一。
高等院校,或者说高投入、高水平的高等院校,集中某些城市,客观上不断地虹吸周边地区的人才,包括生源所属家庭经营的产业、资金以及各种资源。
高材生回去建设家乡,这当然很好,值得鼓励。但现实的情况,假如某个地区缺乏高等教育资源,高素质的年轻人就会不断流失,其中大部分走了就不会再回来。
中小学的义务教育,影响的是一种城市的各个街区,而高等教育,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邦区。
就像曾经的非索港,只有三个街区还算是所谓的高尚街区,难道其他二十多个街区的人都被开除出高尚的行列,或者说失去了高尚的可能吗?
这是历史造成的,也是资本推动的结果,同时还有国家层面的规划原因。我们要从一开始,注意尽量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的负面影响。
几里国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也就不用解决历史遗留,可以在一张白纸上重新作画,那么就更需要从头开始做更合理的规划。
既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不可能建设太多的高等院校。那么在建设数量有限高等院校时,我要做到资源投入上的相对公平与均衡发展。
甚至没必要像东国大学那样搞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分,至少在几里国先不要搞这些,不按这个思路去搞,不要从一开始就划出人为的档次。
有人可能觉得很奇怪,‘127计划’本身不就分出了档次吗?一所综合大学,两所专科院校、分别是工程类与师范类,七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几里国的适龄生源,能考上大学当然是最好了,假如成绩差些,便争取考上职业技术学校,这的确是事实,但我讲的是另一个层面问题,以及怎么去实现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新建的三所大学,包括一所综合大学和两所专科学院,它们之间在创办时,就没有哪所大学是重点、非重点的区分,只有专业方向上的不同,学制都是五年。
另外七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我们在创建时也参照这个思路,先不要人为的区分它们之间的重点与非重点,至少在资源投入上应该是公平的,学制都是两年半。
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入学考核,必须要公平,遵循择优录取的原则。考生愿意报那个学校、哪个专业,都是个人的选择,可以参照东国的高考志愿制度。
有人说我过于理想主义了、思想太激进了!但这正是几里国的现实,既然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才可以更好的开始,请问我们还能失去什么?
我在这方面的想法还不太成熟,也并没有参照如今世界各国现有的模式,在座的诸位可以继续补充完善。
分小组讨论的时候,也有人指出我的想法不现实,并举了很多例子。
比如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报考的人数必定很多、录取的分数也必定很高,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差异,不是重点也会被人视为重点。
我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想反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我能想到三点原因,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其一就是这个国家特别需要或特别急缺某一方面人才,这就是我们的学科设置的问题了,是可以进行调整改善的。
其二就是某些专业的要求特别高,智商、技能、经验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便无法胜任具体的工作,这没什么好说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7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