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想世界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777


有些人的祖先,多年前曾因贫困、战乱等各种缘故迁居海外,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
近几十年来,随着东国的开放,又有一批人远赴海外做各种生意、寻找各种机会,然后也在世界各地定居。
原本定居在几里国的很多东国裔华族人,利用自身的优势,做起了与东国方面的买卖,其中吃苦耐劳者占大多数,但与当地黑势力勾结、坑害同胞的人也有不少。
这些人看上去良莠不齐,实则是当地环境造就。
而近几年来,随着东国实力的日渐强大、政策的倾斜,也越来越注意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输出与交流,在黑荒大陆各国有很多援建项目与投资项目,派来了大量的工程建设人员。
黑荒大陆上的东国裔华族人,大致来源主要就是这几个部分。整个黑荒大陆有七亿多人口,生活在这里的华族人至少有上百万,如今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
但是农垦区与黑荒大陆、与几里国、与非索港等地方都不一样,如今的十五万居民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东国裔华族人。
这是风自宾的意愿,也是他刻意安排的结果。非索港北郊的那一道刺网格栅之外,包括农垦区在内的非索港北境,如今皆是风自宾的私人土地。
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农垦区本就是无中生有,三个镇子也是从零开始打造的。想雇佣、派遣、安置什么人到什么地方,都是欢想实业自己说了算。
欢想实业在成立之初,就有项目一部和项目二部的划分。
农垦区的项目都归项目一部管辖,都百分之百由欢想实业控制。而几里国其他地区的项目建设,或独资或合资、或控股或参股,则由项目二部负责。
为什么要有如此安排?华真行并没有解释,反正就是这么做了,这种事情他好像也用不着征得谁的同意。
在农垦区的十五万居民中,来自东国的援建人员其实只有不到三万人。理论上他们都是临时居民,而欢想实业一直在想各种办法,希望他们能长期留下,至少能留下一部分。
另外还有大约三万居民,有的就是原先的援建人员,工程到期后没有回国定居,而是选择留在此地,还把家属和孩子都接过来了,有的就是现有援建人员的家属。
至于剩下的九万多接近十万居民,来源成份就很复杂了,是原非索港包括几里国各地的东国裔华族人,被欢想实业聘用后陆续迁居至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举家迁居。
近年来,黑荒大陆很多地方陆续发生了政变、部族冲突等动乱,东国在那些地方的援建项目也受到了干扰,甚至有些援建人员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
鉴于几里国新政府与东国政府建立的良好关系,几里国方面主动提出,可以为临近各国的东国援建人员提供安全港。假如他们回国不便,可以暂时撤离到几里国境内。
几里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尽力提供各种协助,不仅帮忙转移人员,需要暂时转移的设备,也会想办法一起运过来。
几里国如今也有很严格的防疫要求,但这没关系,可以在农垦区的高桥镇划定一片隔离观察区,保证他们在隔离观察期间的各种需求——这是黑荒大陆其他各国都做不到的。
王丰收、沈四书等人这次回东国过年,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在东国长大的,很多家人以及亲戚朋友也都在东国,这次带了一系列的外交任务,要协商的很多事情。
几里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帮助东国政府从黑荒大陆邻近各国暂时撤离的援建人员,累计已有六千多人,隶属于不同的公司与项目,都安置在农垦区,将来有可能还会更多。
东国方面专门派人来考察过,考察人员感觉就像来到了东国南方的小城镇,且环境宜人,也是非常惊奇。
如今由于疫情以及低调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几里国与外界的人员流动还处于一个相对的封锁状态,对境外只开了东国援建队伍及其家属这么一个口子。
农垦区三镇,每个镇子的规划都是按十万人口的规模,目前常住居民加临时居民才将将到一半。
在更久远的将来,其实也可以吸纳整个黑荒大陆上的东国裔华族移民,至少华真行有这种打算。
黑荒大陆各国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恶劣的治安环境,难以保证的发展预期,客观上也在不断创造这种条件。
至于这些人是否良莠不齐,是否会破坏农垦区的大好形势,比如造成秩序的混乱与治安的恶化,也有人提出过疑问。
华真行则认为,这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但不必为此太过担忧。别说良莠不齐了,想当初的非索港满城黑帮,就没几个好东西,那么艰难的环境大家不也都搞定了吗?
环境会影响人,也会造就人,最重要的是,这里是否已建立了良好秩序和规则,并有强大的力量去维护它,让人们都去遵守?
农垦区已经从几里国各地吸纳了近十万东国裔华族移民,消化得非常好。将来有条件的话,吸纳范围可以继续扩大到整个黑荒大陆,但要分步骤实施,不能超出消化能力。
从远景规划看,农垦区三镇的最佳人口规模是三十万到五十万之间,但华真行将来还要打造面积超过十万平方公里的真行邦、建造不止一座新城市,必须吸纳更多的人口。
不谈这样的远景,眼前所见的农垦区三镇,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口的规模,在仙家法阵中一片安居乐业之景,居然还是出现在几里国非索港这个地方,不得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
一切变化仿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但是速度却很快,就像一颗拔节的竹子,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生长。这三座市镇以及整个农垦区的很多讲究,普通人看不出来,但约高乐却能窥见其端倪。
后天就是除夕,家家户户包括每一处项目工程的驻地都张灯结彩,大家忙着剪窗花、写春联、打年货、策划各种庆祝活动……这里过年的气氛甚至比东国很多地方都要浓。
约高乐很感慨,看得是直叹气,又悄然落下云端来到了高桥镇。这里有供销社分社,售卖各种年节货物,另外还有一个自由集市,售卖各种特色商品。
约高乐先在供销分社转了一圈,又去饭馆吃了碗面,然后穿过一条巷子打算去自由集市看看。
自从现代的社区超市以及网上购物平台出现后,东国大多数地方,传统乡村赶大集的热闹已经多年不见了,人们顶多是在购物app上到处刷,没想到这里还能重现。
这条巷子挺热闹,旁边就是居民区,有人蹲在路边支桌子搓麻将,还有人坐着椅子在树下聊天下棋,还有人在在门口加工咸菜等食材。
约高乐从这里走过去,感受到的是鲜活的人烟气息,可是还没走出巷子,就脸色一变停下了脚步。前方有个挺拽的小老头,板着脸挡在了路中央,正是杨特红。
看见杨特红的这一瞬间,周围的景物就全变了。巷子还是那条巷子,却又好似穿越到了另一个空间,周围搓麻将、下棋、喝茶聊天、摘咸菜、晾被子的居民全部变成了杨特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7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