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1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1553


王粲刚要拜谢蔡邕,却见王谦站起身来,对蔡邕拱手道:“伯喈公勿怪,公之卷赠我等不能要。”
蔡邕不满道:“老夫与令尊王公,也算知交,你如何跟我这般客气?”
王谦从袖中取出两份缣帛,走到蔡邕面前,递给他道:“这是荆州刘景升托其子刘伯瑜,派人送到我府上的,让我转交与伯喈公……实是他父子欲借伯喈公的典藏,留以大用,故吾父子不能受伯喈公馈赠,还请勿怪。”
“刘景升?要借老夫的典藏?”
蔡邕疑惑地将那两卷缣帛展开,仔细看去。
待看完之后,蔡邕的表情不由凝重了。
……
待送走了王谦之后,蔡邕便拿着刘表和刘琦两父子给他写的信,来回在厅堂中走动。
他一会将手中的缣帛展开,一会又合上,一张脸忽红忽白,时而有喜色,时而又有苦楚。
蔡邕在厅堂内的表现,让厅外侍奉他的那些蔡府侍从,一个个看的胆颤心惊。
家公这是疯了不成?
蔡邕拿着那两卷缣帛,无论如何,似都是理不清头绪,随即起身,向着府内的后宅而去。
……
蔡府内宅的偏室内。
相貌清丽的蔡琰正在房间内用织机缝制着一件罩服。
午后的阳光射入房间,照出一双婉如新月的秀眉,和秋水为神的眸子,头上盘着飞仙髻,身着浅色的襦裙,显得很朴素,穿着并不张扬。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她,那就是文雅娴静。
她此刻心中想着的是,天气日渐凉了,严君因为立京的事情,每日奔波在雒阳城各士子之家府中,很是辛苦。
她想亲手为严君做一件罩服。
蔡琰虽是出身经学之家,文章琴艺出众,但却从未仗仗其才名而弃做女织之事。
相反,随蔡邕在吴郡长大的她,一双巧手除了善写飞体字外,也擅长女织。
去年,蔡邕受董卓相召入了雒阳,蔡琰随父亲一起从吴中原赴司隶,本以为应是繁华似锦的雒阳,眼下却是一片阴霾之景。
西凉军每日横行街市,杀劫之事,屡有发生。
看着蔡邕鬓角的白丝日增,蔡琰心中很感心疼。
去年,蔡邕为了让蔡琰不在雒阳受难,远离这是非之地,随即与河东卫氏纳彩问名,走六礼之序。
中间虽有些波折,但再过四十日,就是蔡琰被河东卫家迎娶至安邑的日子了……
想到这,蔡琰幽幽的叹了口气。
她看向手中还未缝制完的罩服,心中不免忧虑。
她这一走,严君一人在雒阳,又该如何是好?
眼下雒阳的局势,着实是变幻莫测。
步步都有危机和杀机。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响起了一个声音:“昭姬可在?为父有事想跟你说。”
===第一百二十五章
慧女劝父===
门口呼蔡琰的人自然就是蔡邕了。
蔡琰应诺之后,蔡邕便走了进来。
他手持刘表父子托王谦给他带来的那两份缣帛,面有犹豫之色。
蔡琰站起身,向着蔡邕行礼问候。
蔡邕随意的应了一声,目光扫到了蔡琰手中的那件罩衣,问道:“这是替为父做的?唉,何必如此,这些事情,让下人做便是了,你自行动手,岂不劳苦?”
蔡琰轻柔的微笑道:“父亲每日为国事操劳,比起当初在吴地多有烦忧,女儿心疼父亲,想亲手缝服以慰,尽孝这事,又岂是旁人所能代劳的?”
蔡邕略有感触的点了点头,道:“是,是啊,好孩子。”
说罢,蔡邕便在房间内的软塌上坐下,直勾勾的看着前方,若有所思。
蔡琰虽然也看出了父亲有心事,但她并不客气去问。
她只是拿着那件没做完的罩服,回到屋内的织机旁,认真的将锦绸继续缝制。
只要罩服外形能缝制好,再向里面填补以物,就可完成了。
至于严君所苦恼的事……
蔡琰心里明白,父亲若是还不想对自己说,那自己便是追问他,只会增加父亲的苦恼。
倒不如让他先自己缕缕头绪。
当下,父女二人就在房中各做各事,谁也不打扰谁,屋中的氛围竟显得祥和宁静。
蔡邕在那边愣愣的自己发呆。
而蔡琰则是轻轻的运作着织机。
房间内,织机轻轻作响……
伴随着午后的阳光,此刻的房间内竟有一种莫名的舒适,让人心静放松。
“吱嘎,吱嘎……”
蔡琰的音律之才仿佛也能在运作织机时体现,那一下一下有规律的动作,使织机的声音听起来也不让人反感,隐隐的竟能带动着心中的节奏。
父女俩就这么各做各事,大概维持了小半个时辰后……蔡邕也终于开口了。
“昭姬,从为父进了房间,你一直不曾开口询问为父所忧之事,却是为何?”
蔡琰停下了手中的织机,转头道:“父亲来琰儿这,应是有心里话想对女儿说,但适才父亲一直皱眉不言,想来是没有想好该如何对女儿言事,女儿若是追问,父亲仓促间说出来的话,怕也非本心之言,如此女儿倒不如不问,等父亲想好之后,自然会对女儿明言。”
“唉~!”蔡邕闻言,感慨而叹。
昭姬相比于她姐姐贞姬,似更懂得与人相善,忧旁人之忧,着实难得。
蔡邕终于缓缓开口道:“琰儿,你可还记得,咱陈留蔡氏,自光武时先祖勋不领王莽封官伊始,六代收藏的典籍,可有多少?”
蔡琰浅笑道:“父亲曾对孩儿说过,外传父亲手中典藏卷册足有万卷,但咱蔡家实则却有两万四千余卷典藏,只是父亲一直不愿为外人尽言实数。”
蔡邕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
蔡琰聪慧且善解人意,他见蔡邕提起了他藏私的那两万四千卷典藏,心中就大概猜到了蔡邕所忧虑的是什么事了。
“莫不是有人问父亲求要典籍?”
蔡邕点了点头,道:“是。”
“是董相国吗?”
蔡邕摇了摇头,道:“非也,是荆州刺史刘表。”
蔡琰略作回想,问道:“是那位与汝南仲麟公,鲁国孔士元并列齐名的刘景升?”
蔡邕点了点头,道:“正是此人。”
“此人与父亲相熟?”
“不熟。”
“求要多少典藏?”
“全部……”
“他要那么多典藏为何?”
蔡邕长叹口气,道:“刘景升在荆州,有兴学之意。”
“兴学?”蔡琰似乎是懂了:“不知,那景升公欲兴学,可有章程?”
蔡邕拿起手中的一份缣帛,道:“刘景升托付其子刘伯瑜书信与我,那刘伯瑜的信中,大致提出了一些在荆州兴学条例,倒是颇有规划。”
蔡琰认真的倾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15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