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大亨第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164


听到煤球涨价,李卫东立刻开口问道:“妈,你这煤球还是在咱们公司的煤球厂买的么?”
“肯定的啊!”周云秀点了点头。
“这么算起来的话,一百个煤球就是三块五,八百个煤球就是二十八块钱,跟外面的煤球厂一个价格了。”李卫东接着说道。
八百个煤球,大约是一吨重,按照当时的价格,一吨煤球的售价是28块钱,不包含搬运费。
而运输公司自己的煤球厂,一吨煤球只卖20块钱,而且还包送货,给搬到家里,这比外卖的煤球厂便宜不少。当然20块钱一吨的价格,只供应给运输公司职工。
如今运输公司的煤球厂,价格也涨到28一吨了,跟市价一样。
周云秀则接着唠叨起来:“咱们公司的煤球虽然涨到三分五厘一个了,但依旧是包送货的,外面的煤球厂,送一车煤球要收一块钱的搬运费,算起来的话还是咱们公司的煤球厂划算。”
李卫东随口“恩”了一声,算是回应了老妈的唠叨,脑子里却开始思量起煤球涨价的事情。
很显然,这是三产独立运营的结果。
吃大锅饭的时候,运输公司煤球厂只要是不亏钱就行,所以都是成本价卖煤球给职工,这便宜煤球也算是运输公司职工的一项福利。
现在三产独立运营、独立核算,要是再按照成本价卖煤球,那煤球厂的职工可就发不出工资了,所以煤球便恢复到了市价。不过免费送货上门这一点,还是能留住运输公司家属院这几千客户。
在煤气灶普及之前,煤球厂应该还能能活上几年,等以后煤气罐普及了,这煤球厂也就倒闭了。
“煤球厂的厂长还算是有些进取心,知道涨价。那几个没有啥进取心的三产,恐怕撑不了几个月了。看来我得抓紧时间,尽快的把我的干部身份落实,到时候提出承包三产,阻力也会小一些。”李卫东心中暗道。
现在的李卫东,虽然已经是以工代干,但毕竟不是正式干部的编制。在承包企业三产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干部的身份,显然可以减少很多的阻碍。
李卫东的生日是在正月里,他现在已经年满十八周岁的,可以转为正式干部编制了。
……
幸福二五零那沉闷的“嘟嘟”声,隔着老远都能听到,只要听到这个声音,货运处的人便知道,是李卫东来了。
刚好有四位司机师傅,拿着提货单据往外走,他们看到了李卫东,笑盈盈的打起了招呼:“李调度,一大早就开始忙了!”
“方师傅、黄师傅、霍师傅、叶师傅,你们这是要出车啊?”李卫东立刻回应道。
“我跟老黄、老霍去兖矿拉煤。”方师傅开口说道。
“我去莱钢,去拉钢材。我这一趟可比他们赚得多。李调度,你先忙着,我们出车了!”叶师傅回答道。
在“以运代销”开始之前,司机师傅们大都臣称呼李卫东为“小李”,毕竟李卫东还只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而那些司机师傅,三四十岁的可不在少数。
然而自从“以运代销”正式施行以来,司机师傅们的奖金飞涨,大家都知道“以运代销”是李卫东搞出来的,于是即便是五十多岁的老司机,也会称呼李卫东一声“李调度”。
毕竟李卫东让大家都赚了钱,谁见了财神爷,不得笑脸相迎。
告别的四位师傅,李卫东直奔赵国栋的办公室。
赵国栋正在办公室里,见到李卫东后,直接指了指沙发,然后开口问道:“小李,有事么?”
“处长,是有件事想麻烦你。我当初是顶了我父亲的岗进的运输公司,我父亲是干部编制,但我年龄不够,所以只能是以工代干。前些天我刚过完十八岁的生日,现在已经符合干部编制的条件了。”李卫东开口说道。
“你是想让我跟公司领导提一提,帮你转成干部身份?”赵国栋开口问道。
李卫东点了点头:“这事情,我自己去找公司领导,恐怕分量不够,所以得麻烦处长您了。”
“我明白了。”赵国栋接着说道:“我下午要找于书记,汇报以运代销的事情,这以运代销本来就是你提出来的,正好借着这件事情,帮你把干部编制定下来。”
随着“以运代销”的货物品种逐渐增加,运输公司所获得的利润也越来越大,从刚开始的一个月三万块,到后来的五万块,现如今单靠以运代销,运输公司一个月就可以多赚十万块钱。
当初李卫东靠着250条轮胎,就弄到了以工代干的身份,如今这个以运代销的方法,能帮运输公司月赚十万,可要比250条轮胎功劳大多了,获得一个正式的干部编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公司的领导层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为难李卫东。一来按照国企顶岗制度,李登科当年是干部身份,李卫东的确该是干部身份。
二来李卫东的以运代销方案,的确是为公司带来了不菲的利润,全公司上上下下那么多眼睛都盯着李卫东,这时候谁要是故意使绊子的话,岂不是坏了自己的名声!
更何况各位领导也都有孩子,以后也都得顶班,顶班也得是干部身份,若是有人坏了这个规矩的话,那就是动了大家的奶酪。
……
炎炎夏日,大街上却并不缺乏顶着大太阳蹬自行车的人群。
二八大扛很结实,连人带货驮六七百斤东西都没问题,但骑二八大扛也是一项力气活,这车骑起来,可比后世的共享单车累多了。
这时候,“嘟嘟嘟”的声音响起,一辆摩托车很是拉风的从自行车旁边飞驰而过。
摩托车上,李卫东享受着迎面吹来的风,时不时的看了看那些使着劲蹬着自行车的人,心中充满了优越感。
都是两个轮的,我跑得比你快不说,还不用蹬,来不来气?
在自行车大军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下,李卫东返回了运输公司。
刚进运输公司大门,却看到办公楼门前,围着一大群人,目测下来得有二百多号。
“房子不是已经分完了么,这又是闹哪出啊!”李卫东一脸不解。
恰好有人从办公楼里出来,路过李卫东身边,李卫东便开口问道:“王师傅,今天怎么这么多人?出事了?”
“这些都是咱们公司服装厂的,听说服装厂那边已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王师傅开口答道。
“原来是来闹饷的!”李卫东微微一笑,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第七十六章
承包服装厂===
服装厂是运输公司里比较大的三产,一共有近四百名职工,职工的数量比货运处还多。不过服装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多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在计划经济时代,服装厂为运输公司职工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职工平日里所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运输公司服装厂生产的。
普通的城市居民,拿着布票去供销社买来布料,然后自己缝衣服穿。
而运输公司的职工,拿着布票就可以直接买到运输公司服装厂生产出来的衣服,省去了自己做衣服的工序,这在当时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是一种很令人羡慕的福利。
运输公司服装厂能生产的衣服也是五花八门,干部的灰色中山装、蓝色工装、深绿色的仿军服、方领的衬衫、土布的直筒裤子、军大衣、跨栏背心、纯棉的短裤、“的确良”的短袖衫、手套袜子,服装厂都能生产。
除此之外,像是客运车站检票员的制服、子弟学校学生的校服、交通医院医生的白大褂,也都是由运输公司服装厂生产。
这种类型的三产,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大型国企自给自足必不可少的一环,日子过的还是很滋润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下,服装厂这种工人多、利润少、缺乏经营思维、还不思进取的三产,却很难以生存。
运输公司对三产进行改革以后,很多的三产都面临了经营困难的问题,也都开始了自救措施,比如煤球厂就很干脆的将煤球的价格涨了一分钱,与市场接轨。
然而服装厂自始至终都是无动于衷,依旧是按照以前的经营模式,等着运输公司下订单,完成生产任务。这样搞的话,能活下来才是怪事!
而且服装厂的厂长是一位女同志,即将年满五十五周岁,按照国家规定,女性干部是五十五岁退休,这位厂长正在办理退休手续,等着回家看孙子,哪有心思再去开拓进取。
结果就导致服装厂接不到足够的订单,没有工作,服装厂的工人也就三个月没能领到工资。
大锅饭时代过来的人,三个月没领到工资,那可是天塌般的事情!脾气暴躁一点的敢拿着菜刀去找领导单挑,心理不太健康的直接在运输公司找棵树上吊,那都是有可能的。
对于运输公司而言,现在的服装厂就是个烂摊子,服装厂能做的那些产品,压根就不赚钱,失去了运输公司的输血以后,服装厂肯定是月月亏损。若是干脆关掉的话,服装厂里四百多职工又没有地方安置,总不能白养活着这四百多工人吧!
四百名工人,工龄不一,哪怕只是给基本工资的话,一个月也得两万块的开销。区区两万块钱,运输公司倒是出得起,可运输公司并不只有服装厂一个三产,要是别的三产都学服装厂,那运输公司也就被拖垮了。
然而在李卫东看来,服装厂还是很有潜力的。
李卫东早就看中的服装厂,想要将服装厂承包下来,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国企的产业,可不是说承包就能承包的。
刚刚重生的时候,李卫东要本钱没本钱,要威信没威信,要是大大咧咧的去承包服装厂,非得被人揍出来。
如今服装厂连连亏损,工人们发不出工资来,眼看着服装厂就要倒闭了,李卫东终于等到了承包服装厂的机会。
而经过这两年的积累,李卫东有了做生意的本钱,他自己也在运输公司里树立了威信,此时提出承包服装厂,会有比较大的概率成功。
……
于正诚正在为服装厂的事情头疼。
按说现在这种情况,应该给服装厂派一个新厂长,但这个法子却不一定能解决服装厂的问题。
运输公司里的这些干部,也都是从大锅饭时代过来的人,让他们去参与市场竞争,恐怕都得凉凉。
就在此时,敲门声响起,李卫东推门走了进来。
“于书记,来找您汇报一件事情。”李卫东开口说道。
“什么事,直接说吧!”于正诚有些不耐烦,他满脑子都是服装厂的事情。
“于书记,我想承包咱们公司的服装厂!”李卫东开门见山的说道。
“什么?承包服装厂!”于正诚瞪大了眼睛。
李卫东则拿出一份文件,递给了于正诚,接着说道:“于书记,这是我的承包方案,让我承包服装厂的话,我保证每个月都能给工人发上工资,而且每年向公司上缴两万块的利润。”
“你等等,慢点说,我年纪大了,有些反应不过来了。”于正诚只觉得脑子里嗡嗡的,就像是一万只蜜蜂飞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1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