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大亨第4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3/1164


三洋是充电电池行业的老大,松下、三菱等紧随其后,即便是欧美国家,也要从日本购买充电电池。
在当时,充电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镍镉电池。
然而镍镉电池里面含有镉元素是有剧毒的,镍镉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回收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污染。
因此日本决定在本土停止生产镍镉电池,将镍镉电池的产业链外移到其他国家,日本本土则转而研发和生产其他类型的电池。
就比如丰田一直在研发的氢燃料电池,便是镍镉电池停止生产后的产物。
丰田汽车始终认为,氢燃料电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氢燃料电池上压了重注。
由于丰田在氢燃料电池方面的领先,导致丰田垄断了氢燃料电池领域大部分的专利,这也形成了一个技术壁垒,使得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到氢燃料电池领域。
丰田打的好算盘,是想通过垄断氢燃料电池的技术,来占据新能源汽车的主导权,甚至垄断整个新能源汽车的领域。
然而丰田建起来了的氢燃料电池的技术壁垒,却使得其他电池企业转而去研发其他种类的电池,比如各种类型的锂电池。
结果就是特斯拉横空出世,改变了汽车产业的格局,然后做新能源车的企业开始模仿特斯拉,一个又一个的冒出来。
欧美老牌车企同样不甘示弱,利用自身积累的技术,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丰田一直握在手里的氢燃料电池,反而成为了无人问津的东西,氢燃料电池的各种专利也就成了摆设。
所以技术垄断未必是一件好事情,特别是当技术壁垒形成时,必然会引导新入局的人寻找其他的捷径,而一旦新的捷径被找到,往往会颠覆整个行业。
言归正传,日本决定在本土停止生产镍镉电池,有环保的考虑,也有产业升级的考虑。而这也给了其他国家机会。
东南亚的亚洲四小虎国家,就从日本接收到了很多镍镉电池的产能。
而在中国,诸如比迪这样的企业,也将目标锁定在镍镉电池上,希望可以填补日本企业留下的空白。
不过在竞争层面上,当时中国企业是处于劣势的,毕竟技术要落后于人,而亚洲四小虎吸引了日本的投资和技术,大部分都是日本企业直接去设的厂,因此在技术上是领先的。
可偏偏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整个而东南亚的经济彻底崩盘,日本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镍镉电池项目,也都凉凉了。
而中国企业则趁势崛起,迅速的弥补了市场的空缺。
所以对于比迪公司而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个分水岭。
1997年以前,比迪靠着给一些亚洲二线手机品牌做贴牌代工生存。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摩托罗拉、京瓷、创科,甚至自己就能做电池的松下,都成了比迪的客户。
比迪仅用了五年的瞬间,就做到了三洋电池八成的产能,成为世界第二大充电电池供应商。
算起来比迪的崛起,与日本自废武功也是有关系的。
如果日本继续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或者是亚洲金融危机没有爆发,镍镉电池的市场就不会产生空缺,比迪也就不可能快速的崛起。
……
面对投资人,总是要介绍一下自己企业的优点,顺便再画一张大饼,吹一吹自己的企业多么有潜力,这样金主爸爸才会心甘情愿的投钱。
船夫哥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带着李卫东,来到了比迪公司的实验室,这里也算是比迪公司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地方了。
实验室里,船夫哥向李卫东展示了自己的产品,大哥大的充电电池。
早期的手机,是没有单独的充电口的,想要充电的话,需要将电池拆下来,放到专用的充电器上进行充电。
“李董事长,这既是我们生产的电池,性能绝对不比原厂电池差。”船夫哥一脸骄傲的说道。
“这个电池用的是进口材料,还是国产材料?”李卫东开口问道。
“电解质溶液技术,我们已经掌握了,正负极的镍和镉,还是得依靠进口。不过现在有您的资金注入,我相信今年之类,已经会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船夫哥开口说道。
李卫东想了想,开口问道;“你做的这个电池,容量怎么样?”
“这是700毫安的,跟原厂电池标准是一样的。”船夫哥回答道。
李卫东却摇了摇头:“700毫安可不够,我觉得最起码得增加一倍,做到1400毫安的。”
“1400毫安?那电池也太大了吧?”船夫哥下意识的说道。
李卫东则开口提醒道:“你可以把电池做厚一点啊!”
“那样的话,电池得比大哥大还厚了吧?”船夫哥开口说道。
“厚一点有什么关系,扛用就行。”李卫东接着说道;“你又没有自己的品牌,你用的也是进口的原材料,成本优势并不大。如果你的电池跟原厂电池完全一样,消费者凭什么买你的电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3/11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