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第7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9/1274


布尔尼点点头,又转头看着辽东、辽西的地图,用非常确定的语气说:“对,咱们蒙古人一定要有一个出海口......不能给人封死在草原上,要不然咱蒙古终究会败在火枪和大炮上头!”
===第577章
史上最惨倭寇(求订阅求月票)===
布尔尼肯定是上当了!
因为朱和墭的大明天兵在三月上旬的时候,压根就没打下卑沙城,也没跨过鸭绿江。
登陆辽东半岛的明军,现在还在南关岭(就是金州半岛的最狭窄处)以南忙着搞基建、开农田,根本就没功夫去打卑沙城。当然了,他们也不会放过卑沙城,而是采取了堡垒围困的办法,在大黑山周围构筑起数十个堡垒,堵住所有进出的山口。还在这些堡垒当中布置了狙击兵......
而在朝鲜方面,明军现在还没看见鸭绿江呢,他们才刚刚推进到了清川江附近——由于清军在撤退过程中采用了焦土战术,北进的明军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他们需要沿途建造桥梁、清理道路、救济饥民(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被清军抓住或杀死的)、建立据点,还要组织百姓以恢复生产。而种麦子和种稻米的农时已经错过,所以北进的明军只能组织朝鲜农民抢种一些红薯和土豆。
另外,由于临津江以北直到鸭绿江之间被清军“洗”了一遍,原本通知地方基层的两班贵族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朱和墭就想将临津江到鸭绿江之间,靠近黄河的狭窄平原上的土地都分配给朝鲜籍的明军将士,以便扶植出一批大明死忠。
而要顺利完成土地的分配,朱和墭就需要大清朝这个恶人对朝鲜保持一定的压力......所以马上推进到鸭绿江岸边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而在北进缓慢推进的同时,驻扎在朝鲜的明军还面临着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抗日!
对于已经扩充到六个师,总兵力超过七万五千的驻朝明军而言,抗日可真是太不容易了......因为被困在草梁倭馆的日寇,哪怕被明军断了二十天的粮,都没有敢跨出倭馆一步,对大明朝鲜省发起侵略战争!
“大王,万大洪的奏折上说,草梁倭馆的日寇已经粮尽了,前天还有倭人从倭馆中跑出来找咱们的人要吃的.....”
庆德殿中,正在听取颜元做报告的朱和墭一听说有倭寇要饭的事儿,马上就怒了,“混帐,这是什么倭寇?怎么还要饭呢?倭寇不都是武士吗?武士就是切腹也不能要饭啊!”
一旁的权尚夏听了朱和墭话,居然“哈哈哈”的笑了几声,发现朱大监国投来了相当不善的目光,这才赶忙收住笑声,又的尴尬地对朱和墭道:“大王,臣还以为您在说笑话呢......倭馆里面的倭人并不都是武士,很多都是商人和武士的仆人。而且即便是武士,饿得不行时要点饭吃也是很正常的。
咱们现在不卖吃的给他们,又不让他们走......他们如果不要饭,岂不是要活活饿死了?”
“他们不会抢吗?”朱和墭反问道,
“倭寇不都是强盗吗?”
朱和墭是大儒嘛,
所以还是挺讲道理的,
不能平白无故的污蔑倭寇侵略啊!
总得有点实锤吧?
那个草梁倭馆并不是日本人强占的,而是朝鲜王国自己划出来给日本人用的——这种做法在后世看来好像是划了个租界给日本人,是丧权辱国的行径。
但是在17世纪乃至更早的时代,
划块地皮让外商自治还是挺正常的。这么个搞法不仅方便管理,而且也方便收税,
还能避免外商和本地人发出不必要的冲突。
如果朱和墭认为草梁倭馆的存在侵犯了大明的主权,
完全可以要求日本人撤离......而他如果真的提出要求,
倭寇估计就真撤了。
但是朱和盛也不能让这伙强盗跑了!
“可强盗也怕燧发枪啊!”权尚夏笑着解释,“就是真倭寇也只敢恃强凌弱,
哪里敢抢天兵的饭吃?”
朱和墭连连摇头,心里都快骂“八嘎”了,这一届日寇不行啊,
怎么那么怂?他们是不是不知耻的海军?
他想了想,
又问:“他们要到饭了吗?”
颜元点点头,
笑道:“要到了......毕竟把倭寇都饿死也不是办法啊!”
还真要到了!
原来负责包围草梁倭馆的明军因为担心倭寇都饿死了没办法侵略朝鲜,
所以就只好给他们点饭吃了。这事儿还真难啊!
想到这里,朱和墭哼了一声:“此事不能一直拖下去......权尚夏!”
“臣在!”
朱和墭道:“你走一趟釜山,
去问问他们,准备什么时候入侵大明的朝鲜省?再和他们说,我大明已经知道他们勾结洋夷,
脱亚入欧,给荷兰、西班牙洋夷当走狗的企图了!”
......
倭寇什么的,
都是大明这边说的,如今负责主持草梁倭馆的幕府重臣土屋政直可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倭寇......他家又不是海贼出身,
怎么可能是倭寇?他们土屋家祖上是甲州武田的忠臣!
那个号称“天目山片手千人斩”的土屋昌恒就是现在正被明军困在草梁倭馆中挨饿的土屋政直的曾祖父。
政直的曾祖父当年可凶残了,在武田胜赖自杀,
武田家灭亡后,仍然不甘心失败,一个人躲在天目山中偷袭路过的织田军。杀了不少人后才被击毙,所以得了个“天人斩”的名号。
但是这份凶残却没有遗传给土屋政直......这位出生不错,父亲是藩主和幕府老中的高级武士其实就是个“打卡武士”,当当侧用人、奏者番、城代什么的。平日办事谨小慎微不犯错,方方面面的关系都能搞好。如果不出什么意外,
大概也能和他老爹一样混上个老中。
而他之所以能得到草梁倭馆的这趟差,也是因为他足够谨慎,所以老中们都一致认为让他来朝鲜无论如何都不至于坏了大事。
至于这“大事”到底是什么?
其实那帮混日子的老中自己也不知道。
现在的德川幕府已经不是家康、秀忠、家光统治下的鼎盛时代了,也已经走上了下坡路。特别是四代将军“笨公方”家纲不仅头脑愚笨,
而且还一直生不出儿子。幕府现在已经面临绝嗣的危险,一群老中们为了继承问题投头都大了,哪有闲工夫考虑外部事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9/12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